初二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課後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短處,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關於初二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的課後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線段的大小比較》是在學生學習了相關的線段知識之後教材安排的一節課。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基本上按照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結合問題整體感知---鞏固知識強化練習---總結感悟提升能力這樣的教學環節進行的。課堂上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的生動、形象、直觀,色彩豔麗,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的特徵,順利推進教學內容。

  首先情景問題的引入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比個子問題,問題1:我們在生活中和朋友比過個子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小貓和小狗誰的個子高?播放動畫課件1***小貓和小狗站在斜坡上,小貓在前***學生的結論不一,但是都說不能肯定小貓高,問題2: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學生討論的很熱烈。有的說:量一量;有的說:看一看,有的說:讓他們們站在同一平面上----我及時肯定了大家的說法,同時動畫演示:把身高抽象成線段比較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並順勢引出了課題。

  有些學生提出直接看就行,我設計了問題3:觀察圖中的兩條線段,你知道他們哪個長嗎?***動畫演示兩條長度一樣的線段,一條是水平的,一條是傾斜的***有的說:一樣長;有的說:水平的長,通過演示學生髮現一樣長。,藉助於學生的錯覺,順勢引出:科學比較的重要性。有了前面的問題鋪墊,學生很容易的總結得出線段的比較方法,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反應迅速,情緒高漲,效果特別好。

  整個課堂基本上是在按照我之前設計的順序進行。課堂中設計的觀察圖形比較線段大小的例項學度,引起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需求的矛盾,帶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用尺規做線段的必要性,新課的進行非常順利。在教材上本節課是先給出了兩點之間的距離,再借助於這樣的概念引進尺規作圖。我在設計本課的時候考慮到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學生接受知識的耐力等因素,有意調整了課程編排,吧線段的大小比較和尺規作圖放在前邊,把“兩點之間的距離“的定義教學放在最後。便於學生能夠在最好的狀態下學習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所以在講完比較線段大小之後,直接設計問題:“你會用圓規做出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嗎?”由於學生對此不太熟悉,所以那個環節看起來特別安靜,學生無所適從,我發現了這樣的情況之後,我說:“誰會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有兩個比較聰明的學生舉手示意會做,我說“你來演示一下吧”那位同學演示完之後,很多同學也明白了,老師直接總結了用尺規做一天線段等於已知線段的方法,並結合習題強化練習。看起來效果還不錯。可是大部分學生的反應總讓我有些不踏實。下課之後,我找了幾個學生詢問了課堂的情況,學生都表示不知道他們***那兩個聰明的學生***是怎麼想到的用圓規擷取---聽了學生的話,我沉思了好久。學生的經歷是他們積累經驗,獲取知識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知識生硬的塞給他們,效果也不會太好。

  假如:1、如果老師在發現學生的反應之後,讓學生討論一下怎麼解決,並順勢給出兩點之間的距離的概念,估計學生再進行下個環節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生硬了。進而總結用圓規做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也不會是問題。

  2、對教材的編排順序做合理的調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課前我能夠注意到知識的銜接與完整,同時,在課下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力求在課堂上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讓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那麼這樣的課堂一定會是學生樂學、積極參與、生動的課堂。

  通過這堂課,我提醒自己,在教學時,要多方面的考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不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能生硬的給予,我們應該多考慮的是怎麼樣讓學生更易、更好、更全面的掌握知識。如何更好地把課改理念和我們學生實際相結合並加以實踐,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思考。

  ***二***

  《線段的大小比較》是七年級上學期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在上課後的一節反思型設計,力圖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並注重數學知識和生活的緊密相接,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數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從一開始就在創設的學生數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探索問題,自然的就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線段的大小比較;在比較的方法上也有時讓學生得出比較方法,此時設計了一個“兩個同學的身高問題”,學生很容易想到一些辦法,教師適當引導就可以得出比較方法;課中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當引出“線段中點”的定義,讓學生在動手中摸索並熟悉工具的運用,和線段和、差作圖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組練習題中讓學生加深理解;並在思維上進行昇華拓展,為以後三角形的邊角關係也打下基礎。在教學中讓學生情調動手操作去主動地獲得性質方法,並學習用語言描述出事實結論;鼓勵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探索;小結交流所學所獲所感。整節課呈現一種層層推進的節奏,環環相扣的銜接,也讓學生經歷了“實際問題-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解釋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過程。

  整節課的設計中既注重了平面幾何的起步,立足於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強調“知識源於生活”,從“貓狗獲取食物”到“身高比較”問題的設定都體現了這一點;反覆讓學生動手操作試圖強化知識的形成與過程的體驗,讓學生在動手中去摸索方法,並歸納形成理論。在動手中去體會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結論方法的得出使學生能夠理解並體驗深刻的。符合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平面幾何剛剛起步的基礎性工作,做好中小學的銜接教育。

  整節課的設計中較多注重方法的獲得與解釋運用,特別是比較策略,強調師生協作、生生協作,主動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反思整節課的設計的亮點,第一注重問題情景的設計,用一些生活中的習以為常的例子來引發問題,切入主題,又用學生身邊的例子來突進方法的探究。過渡自然,銜接流暢。第二、強調學生的小組合作、合作性學習、探究式學習。比如給足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去發現方法,讓學生動手工具的操作方法、摺紙問題等等。大大激發了學生都得主動積極參與,自覺探究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熱情和信心。第三,在設計中關注學生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態度。強調知識的主動獲得,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顧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有經驗水平。

  本節課適當使用多媒體,並認真規範的做好示範性教學。例如用多媒體創設實際問題情境,恰當利用動畫功能演示兩種方法的比較,練習題的展示,但是老師工具畫圖的示範必須規範嚴格,讓學生動手操作才能體會深刻。動手摺紙、動手畫圖、開口表達等方面訓練讓學生慢慢熟悉並進而掌握圖形符號語言,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和問題解決去解決一個一個力所能及的問題,在實踐中獲得發展。

七年級數學用尺規作線段和角教學反思
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初二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課後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
初二數學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課後教學反思
初二數學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課後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平行線的性質課後教學反思
初二數學等邊三角形課後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課後教學反思
初二北方地區自然特徵和農業教學設計
三年級上冊數學用倍的知識解決問題教學教案
小學階段的孩子應該怎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