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評課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是小學圖形的重點,當你聽完一節課之後,你有又什麼感想?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聽了孫老師的一堂《認識三角形》的課,整體感覺重點突出,各環節安排緊湊,層次比較清楚,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入自然。

  課一開始用學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車紅領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並讓學生畫出三角形,通過兩個圖形的判斷,讓學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徵。

  二、重視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組織學生自學教材60頁的內容,總結出了三角形的定義,在給出三角形的定義後,教師讓學生找出定義中的關鍵字“三條”、“線段”、“圍成”,並重點說明“圍成”和“組成”的區別。接著安排了判斷練習,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還出現了用曲線圍成的圖形,進一步加深了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三、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重點。

  老師在教學中用到了比較的方法,1、通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讓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從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三條高,三條底。2教學三角形高的畫法時,教師對照學生先前學過的過一點作一條邊的垂線段的知識,是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了。

  四、教師注重細節的把控,及時質疑點撥,充分利用學生課堂生成的資源。

  如教師在指導學生畫出鈍角三角形的高後,馬上問學生你能說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嗎。學生在此處出錯了,教師立即根據三角形的特徵幫學生糾正了錯誤,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進一步的認識。

  建議:

  1.當出示了交通標誌時,我覺得應該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意思,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生畫三角形的高較困難,教師應在此放慢速度,並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時,教師要強呼叫大寫字母表示,小寫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邊。

  篇二

  侯老師採用瞭解釋生活事例、動手實驗操作、探索發現規律、抽象概括規律、運用深化特性的模式來教學。

  一從“活動”的視角來重組教材。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侯老師的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操作和探究活動,並根據學生的活動設計把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徵、瞭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以“探究”的方式來組織活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為他們創設一個發展的空間。在本節課中侯教師組織了一系列探究、學習活動,力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每一個活動教師都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從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識。課堂的生成儘管有些是不可預知的,但是可以預設的,精心預設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空間與時間,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所呈現出來的數學課堂是動態生成的。而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生成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學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終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和自然生成之中,而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來自於教師的精心預設。

  篇三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八冊第82頁例3——三角形邊的關係。

  在學習這一知識之前,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組成特徵,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從教材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編者力圖通過幾組小棒讓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記錄單,進而發現規律。

  我不禁有這樣的疑惑:①學生髮現規律能主動嗎?②教學是不是仍然在“指令”下進行?③這樣“探索”出來的規律學生信服嗎?

  通俗地說就是:學生在其中是否經歷了有效的探索過程?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對教學進行了再設計。

  首先激疑匯入,將學生引入其中,激起學生的探知慾望和學習興趣。

  然後安排動手操作,觸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實現由“學會”向“會學”方向的轉變。這樣做既順應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習空間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探究。又為學生創造小組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已探索出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歸納,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最後在運用中發展,通過判斷,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邊的關係中“任意”一詞的含義,讓他們認識到:“只要有一組不符合就不能圍了。”這一過程學生鞏固了基本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

  最後一題比起第一題的判斷題來說,思維開放了,要從兩個不同的視角考慮,在得出的一個個具體數值的基礎上轉化為一個數值範圍,學生的思維也由量變上升到質變。

  整個教學過程也存在不足之處,就是沒有機智的篩選生成,有效的運用生成。應該以學生的身份去設計問題,考慮問題,而在在解決問題時,才能讓學生主動思索問題,交流思想和方法,學會正確對待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更加關注學生知識的生成,真正的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髮表看法、建議。正如數學專家吳正憲所說:“課堂上沒有問題的預設,教師是不負責任的,沒有生成就沒有精彩的課堂”。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資源,要好好利用。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蘇教版生命橋評課稿
蘇教版二年級鳥島評課
相關知識
蘇教版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評課稿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說課稿人教版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三顧茅廬
蘇教版二年級三個小夥伴評課稿
初二數學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課後教學反思
八年級數學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
八年級數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課後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數學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考試卷及答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三亞落日生字
八年級數學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