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申論目前已經成為了招錄江西公務員筆試考試的主要科目之一,參考範文閱讀對於想要高分的考生來說意義重大,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讓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要做到“四個堅持”,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各級人民法院要認真學習貫徹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堅定不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取得人民滿意的改革實效。

  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期盼和要求,說到底就是希望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矛盾糾紛得到更加公正的解決,讓合法權益得到更有效的維護,讓公權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對司法體制改革,人民群眾看重的不僅僅是我們出臺了多少檔案、建立了多少制度,他們更關心公平正義在每一個案件中是不是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要求我們要牢牢堅持司法為民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人民法院要不斷強化司法為民意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深入瞭解一線司法實際情況、瞭解人民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積極迴應群眾關切,把解決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貫穿改革始終,使訴訟程式更加簡便、司法服務更加貼心,讓人民群眾對司法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嚴格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人民群眾對於公平正義的感受,最終還是從每一個個案中獲得,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要全面推行量刑規範化,保障法律的統一、正確適用,不斷提高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要求我們要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凡是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要在司法一線辦案,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法官要有審案判案的權力,也要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制約,將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把對司法權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落實到位,保證法官做到“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

  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認真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以人民群眾滿意度為標準,紮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認可。

  ***二***

  把握簡政放權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治大國如烹小鮮,既要把握火候,也須注意分寸”,經濟發展亦是如此。十八界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僅是對市場發展規律的響應,亦是重構政府與市場關係的依據,更是協調“放”“管”關係的指導原則。然而,在研究“放”“管”如何協調的課題中,有專家指出,存在“放的不夠、管的過死;放中缺管、放管脫節;放之無度,管之無方”的問題,這不僅違背市場發展規律,抑制市場發展活力,更是讓中央提出的“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的改革目標難以實現。因此,緊抓“放”“管”兼顧之綱,落實“簡政放權”之目,才有“綱舉目張”之效。

  放開看得見的手。政府管理是一隻“看得見的手”,對規範秩序,維護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創業困難,是源於政府部門的資質資格要求多、認定多,不僅擋住了不少人的創業路,也讓“用創業創新推動新一輪人口紅利”的期望落空。服務業發展緩慢,是受限於體制機制障礙:無論通訊、金融,還是養老、醫療等,都存在行政性壟斷、審批過多的問題,不僅不利於提高行業服務質量,更會損害公眾基本民生權益。說: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這是對“放開看得見手”的最佳詮釋。只有放,才能激發企業自身發展活力,才能發揮企業在市場發展的創造力,才能啟用市場一池活水。只有放,才能打破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壁壘,才能破除金融資本市場的政策堅冰,才能迴應公眾對民生的質量訴求。

  管好看不見的手。世間萬物變化中,必有守常制衡的規律可循,猶如一隻“看不見的手”,影響著事物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有資料顯示,民營企業佔據我國技術創新的半壁江山,對GDP的貢獻率近70%。不否認,核心在於市場化經濟是順應市場規律之舉,是遵循“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之舉。但是,“有效的市場離不開有為的政府”。由於市場本身所具有的營利性特徵,必然會導致眾多經濟個體在經營活動中,會以追求利益為根本原則,誠如馬克思所說“人都是逐利而為”。那麼,如果對市場採取放任不管的管理方式,必然會導致經營個體在生產及銷售活動中,缺乏有效監管,會帶來市場競爭環境的嚴重惡化。一直令人擔憂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正是源於職能部門的管理缺位或監督不力;諸如海南三亞宰客事件的頻發,亦是源於職能部門的管理滯後或管理乏力。因此,對市場不能簡單的放手,還得放中有管,立足發展規律,承擔“協調員”、“監督員”的角色,管好該管的事情。

  ***同志曾說,“對立統一是宇宙不變的規律”。同理,“放”與“管”彼此之間亦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放”的目標在於激發活力,“管”的實質在於規範秩序。只有“放”,才能讓“管”有力;只有“管”,才能讓“放”有質。實際發展中,一方面不能簡單的放。得立足實情、把握規律,做到有度。另一方面不能無效的管,還得轉變理念、創新方式,做到有方。只有放管兼顧,才能協調“效率與公平”,才能同步“質量與速度”,才符合簡政放權的核心原則,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三***

  “微信化”的今天 更需要生活的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但如何微信則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經意間, 有人問起, 你生活中跟誰打交道最頻繁?思來想去, 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這不僅僅是個人感受, 也有資料為證:55.2%的使用者每天開啟微信超過10次, 25%的使用者每天開啟超過30次。對於越來越多的人而言, 微信成為一天的開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結束。

  微信打開了一股潮流, 日均捲入5.7億登陸使用者, 一線城市滲透率高達93%。可以說, 目之所及、身之所處, 皆有微信包圍。收穫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樂的奔湧、擁有隨時隨地的互動、舒張無聊時刻的排遣……“微信是個生活方式”, 已清晰地呈現在無數使用者的生活世界。對此, 有些人心甘情願地“醉”在其中, 有些人無可抗拒地“裹”在裡面, 大有一種“不在微信中進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趨勢。

  然而, 我們享受微信帶來的千般好, 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萬般惱。既然捨不得錯過朋友之間的新鮮事、熱議話題, 就有可能面對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 接受垃圾資訊轟炸的煩擾, 忍耐朋友圈裡“雞湯”養生的膩歪。筆者也不止一次聽見朋友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點領導還佈置任務”……在微信無時無刻“假定在場”的推動下, 世俗的牽絆將許多人的生活纏繞得無法喘息。恐怕, 這也算是“技術改變生活”的另一種表達。

  進一步說, 使用者對微信的依賴有多重, 異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場景莫過於“明明面對面, 心思卻飄到微信群”, 一如微信開屏動畫折射的隱喻:一個人站在地球面前, 連線了全世界, 卻感到無可抑制的孤獨。如果借用美國攝影師埃裡克•皮克斯吉爾的作品《遠離》來演繹這種異化, 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們手中的手機, 那個瞬間裡的人們雖然都在一起, 但都孤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面無表情地彷彿丟掉了靈魂。可以說, 微信方便了社交, 卻讓我們稀釋了面對面的交往, 沉迷於無數陌生人舉辦的假面舞會。這就不再只是生活層面的問題, 而是精神層面的課題。

  於是, 有人想到了逃離, 或解除安裝微信, 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記這樣寫道:停用朋友圈半年, 看過電影43部, 看過書14本, 這些電影和書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跡, 但我還真的很難回憶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確實, 人們更看重的, 是這種“痕跡”。

  選擇逃離終究是消極的抵禦, 而非主動的駕馭, 不然有些人就不會卸而復裝了。只是因為朋友一句“你不用, 會讓我很不方便”, 足以讓他再次臣服。要知道, 摔跟頭主要跟地沒關係, 跟人有關係。“不以物使, 不為物役”才是科學的微信觀。矯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錯位與扭曲, 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 才能將自己從焦慮糾結、寂寞疏離中釋放出來, 使生命更為豐富、生活更加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但如何微信則是一種生活態度。實際上, 微信上發生的事, 依然遵循著生活本來的規律;微信上發生的交往, 仍然符合現實做人的基本原則。毋寧將其看作“第二生活”, 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補充。如何過好這第二生活, 我們僅需要新增“有度”的調和劑。

黑龍江省公務員申論範文
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範文
相關知識
江西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山西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天津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雲南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內蒙古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上海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河南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重慶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湖南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福建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