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在江西省公務員考試過程中,申論科目一直以來都是極為重要的科目,而時事熱點是申論考試的常用素材,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燒旺黨內政治生活大熔爐
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常抓常嚴,防止政治灰塵和微生物汙染、侵蝕黨的肌體,築牢從嚴治黨的政治根基
“黨要管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視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制定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正是要燒旺黨內政治生活的大熔爐,築牢從嚴治黨的政治根基。
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就提出了“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的命題。延安整風時期,南方局機關的一次黨小組活動中,某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是大革命時期入黨的老黨員,聽報告時總愛坐在門口的藤椅上蹺起二郎腿。周恩來批評道:“你在專心聽報告嗎?……黨齡越長越要自覺遵守紀律啊!”正是在這樣的傳承與堅守中,黨內政治生活的大熔爐,讓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淬火成鋼。
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有什麼樣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強大的指導能力;政治紀律與政治規矩,產生管用的約束能力;民主集中制等制度,保障科學的決策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激發有效的淨化能力;走好群眾路線,培育非凡的感召能力……這一切,造就了創造中國奇蹟的政黨能力、國家能力,書寫於以“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坦克加大炮”的革命中,書寫於在一張白紙上“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的建設中,書寫於從“開除球籍”的邊緣大踏步趕上世界的改革中,書寫於決勝全面小康、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進軍中。
黨內政治生活的爐子,如果長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卻沒有足夠的溫度,就煉不出鋼來。從踐行群眾路線,到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的以來,黨內政治生活氣象一新。然而也要看到,一些地方黨內政治生活仍失之於寬、鬆、軟,讓大熔爐變成了“冷灶臺”。比如,黨內政治生活中,是非問題不開口,話到嘴邊留半句,遇到矛盾繞著走。又比如,部分黨組織對黨員疏於管理教育,導致一些黨員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前段時間播出的專題片《永遠在路上》中,落馬者面對鏡頭剖析自己信念動搖、紀律鬆弛的問題,警示我們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常抓常嚴,防止政治灰塵和微生物汙染、侵蝕黨的肌體。
***曾經如此總結,“我們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有一套健全的黨的生活制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建章立制、強化監督。從《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到廉潔自律準則、紀律處分條例、巡視工作條例,再到此次的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黨內監督條例……近4年來,中央已經出臺或修訂黨內法規50多部,超過現行15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1/3。制度“籠子”一再紮緊,必將讓黨內政治生活更有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
許多海外觀察人士都曾提出一個問題:為何沒有“反對黨”監督,中國共產黨也能自我糾錯、不斷壯大?一個重要的祕密,就在於中國共產黨能夠通過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自覺發現和解決問題。當此之時,改革進入攻堅期,發展進入深水區,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黨的建設也面臨許多挑戰,“四種危險”“四大考驗”都將長期存在。商品交換原則、個人利益最大化想法,難免會滲透到黨內生活中;社會上的所謂人脈關係、庸俗交往,也難免會投射向黨內政治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尤需我們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把黨治國理政的執政基礎從內部築實築牢;尤需我們增強“四個意識”,讓黨更加團結統一、堅強有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的偉大斗爭在展開,新的偉大事業在召喚。以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燒旺爐子、築牢基礎、去除雜質,我們黨就一定能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二***
如何煥發傳統節日的生命力
萬聖節、聖誕節、感恩節等本是舶來品,可近些年來,這些洋節反而越發受歡迎,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不受待見。面對這一趨勢,不少學者要求學校和家庭加強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甚至有人要求抵制這些洋節。
傳統節日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與表徵,傳統節日是否受重視往往能間接反映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專家、學者並非在杞人憂天。然而另有一些人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洋節受歡迎僅僅是因為它們的慶祝方式有趣、富有吸引力,特別是與商業運營模式更為契合,洋節走俏,一方面能活躍我們的文化、愉悅身心;另一方面也能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在筆者看來,強烈抵制與坐視不理的觀點都不可取,需在其間選擇一箇中庸的立場。
傳統節日與洋節之間雖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但的確存在文化上的競爭,國人對傳統節日日益淡漠,對此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理、任憑事態惡化。當然,這不是指無原則抵制洋節的主張就合理。節日是歷史的產物,節日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須不斷適應人們的生活。洋節在現代社會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不是因為它們背後的一套價值觀更得人心,很可能只是因為它們與時下生活節奏更合拍而已。我們若能放棄文化對峙的觀念,平心靜氣地審視一番傳統節日,就不得不承認,相較於慶祝方式更多樣的洋節,傳統節日顯得了無生趣。過去常有人說:西方文化是“動”的,東方文化則是“靜”的。我國傳統節日大都因節氣而來,其首要目的在於紀念特定節氣,與洋節人為設計出一整套慶祝方式不同,中國傳統節日的遊戲成分較少,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節日確實很“靜”。然而傳統社會對節日的理解其實與我們如今的大相徑庭,過去對兒童在節日中的參與強調較少,雖然現行的“兒童”概念同樣是典型的舶來品***現代意義上的兒童概念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可問題是我們已逐漸接受了這種新式的、活潑的兒童觀念,故而我們必須調整節日設定,提高兒童參與度。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洋節學習。學習它們的遊戲、娛樂方式,再衍生出屬於自己的遊戲內容出來。節日讓人們得以休憩,而休憩並不僅僅意味著將身體從疲勞狀態中解脫出來,它還要求舒緩人們緊繃的神經,為此,過去單純以吃為主的慶祝形式必須被放棄。對傳統節日,不少人潛意識裡有這樣一種偏執的觀念,即認為“傳統”就得完整地因襲過去存留下來的東西,容不得半點增益。這種觀點讓傳統節日越發裹足不前、老氣橫秋,在玩心甚重的兒童面前,只能逐漸喪失自己的吸引力。所以要扭轉傳統節日的式微態勢,就不能拒絕娛樂、遊戲和商業運營。要煥發傳統節日的生命力,不能僅僅依靠專家、學者從故紙堆中搜尋、整理民俗方面的典故與淵源。民俗學與歷史學的研究當然極有意義,卻不能取代現實的樂趣。為迎接、籌備萬聖節等洋節,商家往往不遺餘力地宣傳、組織活動,其實若能將他們的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傳統節日上來,即便談不上覆興,讓傳統節日更加熱鬧、受歡迎還是不難的。
***三***
耕地保護
背景連結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產,但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多重挑戰,我國用全球8%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1%的糧食,但同時化肥消耗量佔全球35%,糧食生產帶來的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採、土壤退化、面源汙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
2016年6月,《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公佈,《方案》指出,中國將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試點耕地總面積超過600萬畝。
綜合分析
[標準論述]
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
[出臺背景]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穩定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採以及農業內外源汙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生態修復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充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一號檔案都對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提出了明確要求。加之近兩年,在湖南重金屬汙染區和河北地下水漏斗區開展綜合治理試點,積累了一些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經驗。當前,國內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具備較好的條件,時機比較成熟。
[內涵闡釋]
所謂“輪作”,就是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的在季節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複種組合的種植方式。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生物學措施。有利於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而“休耕”,休耕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或多年再種。其目的就在於保持土壤的活力,便於今後耕種會有更大收穫。
談到耕地輪作休耕,我國就有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的悠久歷史,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等記載,可見我國古代的農耕文化中就有重視土地輪作休耕的傳統智慧。
[意義]
地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先天不足的農業資源稟賦,超多人口的糧食供給壓力,使得耕地水資源超強度利用,資源環境已亮起“紅燈”。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是主動應對生態資源壓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其意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的需要。我國有悠久的輪作種植傳統,將禾穀類作物與豆類作物、旱地作物與水田作物等輪換種植,可以調節土壤理化性狀、改良土壤生態;休耕是讓耕地休養生息,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保護和提升地力,增強糧食和農業發展後勁。
二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多年來,在農產品供給的壓力下,耕地地力消耗過大,地下水開採過度,化肥農藥大量使用,農業資源環境已不堪重負。通過耕地輪作休耕,減輕開發利用強度、減少化肥農藥投入,利於農業面源汙染修復,緩解生態環境壓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的需要。當前,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的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耕地輪作休耕,節約高效利用資源,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增加緊缺農產品供給,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全面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基本原則]
一是鞏固提升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對休耕地採取保護性措施,休耕期間採取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汙染修復等措施,同時加強對休耕地監管,禁止棄耕、嚴禁廢耕。
二是加強政策引導,穩定農民收益。鼓勵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強化政策扶持,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承擔輪作休耕任務農戶的原有種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護投入給予必要補助,確保試點不影響農民收入。
三是突出問題導向,分割槽分類施策。以資源約束緊、生態保護壓力大的地區為重點,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與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汙染區綜合治理和生態退耕等相關規劃銜接,統籌協調推進。
四是尊重農民意願,穩妥有序實施。我國生態型別多樣、地區差異大,耕地輪作休耕情況複雜,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鼓勵以鄉、村為單元,集中連片推進,確保有成效、可持續。
[參考對策]
第一,要查明我國適於輪作休耕的汙染耕地資源現狀。根據全國農業產區耕地環境質量狀況,深入分析重點關注區域***如重金屬汙染區、有機汙染區、連作障礙區***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主要矛盾,研究區域耕地資源及糧食產能發展的限制因子,明確適於輪作休耕的耕地資源數量***如面積、範圍、規模***和質量***如生產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開展適於區域輪作休耕的耕地資源區劃。
第二,探索汙染區域耕地實施輪作休耕的技術方案。輪作休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分型別推進。根據重點汙染關注區域導致耕地環境質量退化的主要成因,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如修復植物***等多種方式,嚴格管理土水肥藥的合理使用,提出有針對性的耕地輪作休耕技術方案,並開展汙染耕地綜合治理示範。以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綜合分析耕地輪作休耕的綜合效益。
第三,建立推行汙染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體制機制。研究重點汙染區域實施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相關政策,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和管理機制;構建實施汙染耕地輪作休耕的差別化補償標準體系;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補貼補償制度和投入機制、行政問責制度等;建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建立有效的耕地環境監測與修復網路;培育生態環保的市場經濟機制,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經濟收益。
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