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
五年級下冊的單元學習中你知道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楓橋夜泊說教學內容
《楓橋夜泊》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19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它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篇。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抒發了自己濃濃的愁緒。
說教學目標
本詩所在的第六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優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參照單元目標,結合本詩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薰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文;
2.瞭解古詩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寫法;
3.培養對古詩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詩人的愁緒,感受詩人的情操。
說重點難點
因為本詩意境深遠,情感複雜,所以,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感受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針對小學五年級學生而言,要感受詩中通過種種景物表現出來的“愁緒”,是非常困難的,而這又是教學目標中的重要內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詩教學的難點。
說教學方法
我認為,對於如此優美的古詩,如果過於瑣碎地講解分析,定然會破壞其意境,影響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的體驗。因而,我十分注重對詩文的整體把握。我緊緊抓住詩眼“愁”字,通過自己的感情朗讀和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營造詩的意境;通過引導學生對詩中“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景物的想象和體驗,感受詩人的愁緒;通過對詩人背景材料的補充介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愁緒的根源。
說學習方法
學習語文,理解課文,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讀。在學習古詩的時候,這一方法更是尤為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這一點。由讀通讀順,到讀出情感,再到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意境,學生們帶著不同的目標,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讀詩文,層層深入地理解了詩意,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了學生的自主性;在面對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時,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理解“借景抒情”時,鼓勵學生勇於探究;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熱情和教學效率,讓課堂生髮了許多亮點。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感受魅力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匯入新課。
2.讀詩題,理解詩題。
3.創設情境,教師激情誦讀。
***通過介紹本詩的深遠影響,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通過教師的激情誦讀,讓學生對本詩的感情基調有個初步的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麼問題,朗讀後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3.有什麼問題嗎?
***注意學習目標的梯度,初度時只要求讀通讀順,檢查瞭解時注意幫助學生正音。朗讀後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疑難,部分淺顯的問題可當即引導學生學生予以解答。***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1.細讀古詩,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2.詩人到底因為什麼而愁呢?
***首先,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之愁,然後,介紹作者,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設清冷、悽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5.朗讀、背誦。
***其實,朗讀是貫穿於整堂課之中,此處的朗讀,注意形式多樣,注意對“情感”、“意境”、“畫面感”的要求。***
四、開闊視野,拓展延伸。
***二***
夜雨寄北 教學目標:
1、瞭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默寫。
4、用複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藉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穫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麼,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麼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後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願意讀讀?讀後評議,你覺得怎麼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願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麼?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佈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彙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三***
嶗山道士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基本內容,瞭解主要情節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 體味文章簡練傳神的人物刻畫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
3. 注意文中“乃”“其”“爾”等虛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意義及一些詞類的活用。
重點難點:
本文敘事採用明暗兩條線索交織的方式,既使情節曲折離奇又喻教於事。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要求
利用書中註釋和工具書,儘量讀通讀懂課文,並能講述此故事。
二、匯入課文
最近同學們中流行看鬼故事的書,其實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頗盛行,比如《聊齋志異》,就是一部談狐論鬼的書。我們今天就要學習其中的一篇《勞山道士》。
三、簡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年輕時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舉屢試不第,71歲才成貢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鄉當塾師,家境貧困,能接觸普通百姓的生活。傾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又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等。
《聊齋志異》主要運用唐宋傳奇小說的文言體,以豐富的想像,並借鑑當時流傳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過談狐論鬼的表現形式,以巧妙的構思、生動的語言,創造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對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多有暴露,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多有批判,並用同情的筆調描寫了青年男女真誠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一些因果報應的說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正課
1. 檢查預習
請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
2. 朗讀課文,試翻譯。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詞類活用:
請師之月光輝室諸門人環聽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乃以著擲月中
“而”的用法:
驀然而踣不過早樵而暮歸
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苦不可忍,而道士並不傳教一術
3. 提問:我們講述故事,按情節總是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
結局,這則故事的呢?請用幾句話概括故事內容。***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開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師學法。
發展***二~四自然段***:看師演法,師父教法。
結局***第五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靈。
求師學法,看師演法,師父教法,演法失靈—這就是本文的線索。
4.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文中找出原句說明。
明確:王生是一個想學法又怕吃苦,有了一點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這就是文章的一條暗線。
5.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
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