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顏回是春秋時期的人,他14歲就跟隨孔子,跟他學習各種為人之道和知識。有關於他和孔子之間的典故也非常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孔子謂顏回曰的典故

  顏回是春秋時期的人,他14歲就跟隨孔子,跟他學習各種為人之道和知識。並且他自己很爭氣,成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學生,在這麼多弟子當中,孔子對他的稱讚可以說是最多的,說他是個好學的人,也是一個“仁人”。因此後世對顏回的讚揚依舊是絡繹不絕,後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為顏子。說起這一對師生,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曾跟顏回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孔子說:“顏回啊,你先過來。你想想你家境比較低微,為什麼就不去做官,然後以彌補家用呢。”顏回回答道:“對於做官這件事情,我一點兒心思也沒有,城郭外面我有50畝田地,我可以用來耕種糧食;在城郭內部的40畝田地,我們可以養殖蠶和種植麻;我有著自娛自樂的方式,那就是波動鼓琴,並且夫子你跟我說的那些道理足以讓我感到愉悅,我又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聽了他的回答之後,先是變了一個臉色,說:“說的實在是好啊,我知道這是你心願。我聽說善於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益來使自己勞累;那些安閒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經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也不會覺得有絲毫的畏懼;注重自己內心修養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慚愧。這樣的話我曾說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讓我有了收穫,可喜可賀。”

  顏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顧忌這些,日常的貧困對他來說,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著自己的樂趣。

  聖人孔子觀道德經感悟

  關於《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說法。對於他的作者--老子就在這部作品種呈現出不同的面相。關於他的內容很難理解,每個關於他的譯本也都是千差萬別的。

  作者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等各個方面很可能是失敗的,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也是說“修德”是為了給自身“修道”提供一個外部環境,而修身者更是要擁有寧靜的心情,所以缺“德”不可。關於《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對於《道德經》的內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

  而《道德經》中的“道”與孔子的儒家思根本就不存在矛盾和對立的一面,而且,孔子的思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也是不容置疑的。在《道德經》中告訴人們,人們所運用的“道”只能是從古至今的“道”的作用中體會它的規律和特徵。而孔子也正是利用了這一個原理來解讀了政治,並且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在政壇上混。而且孔子甚至知道自己不適合在政壇上任職,但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去阻止其他人走上從政之路,正是因為他深知“道法自然”的道理。在《論語》一書中,孔子的言論都可以體現“道法自然”的核心。但在事實上,任何經典語錄都會蘊含著“道法自然”的核心。

  孔子好學的標準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與思想家,他一生都沒有停止對知識的學習與自身的進步,孔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是與自身努力是分不開的。孔子在世時,世人給予了他無數的榮耀與讚譽,但是他都推掉了,唯獨在學習這塊他對自己很是肯定。沒人能像他這麼好學。

  孔子還以好學作為評判標準來肯定自己的學生,因為孔子認為好學是最重要的一個品質了。那麼孔子好學到底是有什麼標準呢?

  第一孔子認為好學之人要將學習與物慾分開,如果一個人在求學途中還要擔憂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安適,那麼他肯定不是一個好學之人。而且好學的人是不會以好學為手段最終達到錦衣玉食的目的。好學之人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道之人,名利財富這些物質不是學習的最後目的。學習就是學習,不要摻雜任何物質目的,這才是一個真正好學的人。

  其二好學之人要端正學習態度,孔子認為要“敏於事慎於言”,這個意思就是好學的人,在做決定的時候要果斷,在言語上要謹慎樸實,所以對事態度與言語表現都是好學的範疇,這是屬於儒家人的內在要求。

  其三好學之人不僅僅讀書學習而是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學的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更是實踐能力的鍛造,避免出現當今社會的高分低能現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學之人。

  其四好學之人應該要廣泛涉獵,只要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學無止境。

  孔子好學觀是一個立體而且是豐富的好學的衡量體系,讓世人受益頗深。


東施效顰的主人公是誰
破釜沉舟的典故有什麼啟示
相關知識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顏回小孔子多少歲_孔子謂顏回曰
孔子對顏回的評價為何這麼高
孔子讚揚顏回的故事_孔子對顏回的讚揚
孔子試顏回的故事_孔子與顏回的故事
孔子與子貢的故事_孔子與顏回的故事
同床異夢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千里鵝毛有何典故
成語別開生面有何典故
顏回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