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系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新聞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類新聞傳播活動的形成、發展和基本規律的應用性社會科學。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網路流行語對新聞事件傳播的影響

  摘 要:隨著網路媒體的快速發展,網路流行語也不斷湧現,“俯臥撐”、 “躲貓貓”、“我爸是李剛”……可以說,每一個網路流行語背後都對應著一個新聞事件,而反過來每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都可能產生與之相關聯的網路流行語。網路流行語因其特殊的載體***網路***特徵和自身的本體特徵,在新聞事件的傳播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甚至波及到傳統媒體。網路流行語不僅加快了新聞事件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甚至可能因其傳播過程中產生的輿論和價值傾向影響著新聞事件最終的走向,並可能帶來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社會影響。網路流行語往往不僅僅指向某一具體事件,它高度濃縮了某種社會心態或社會現象,從而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學和新聞學意義。

  關鍵詞:網路流行語;新聞事件;傳播

  近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網路媒體的迅速發展,網路流行語也開始逐漸形成一種語言***,很多已經被傳統媒體所接納,並日漸影響著新聞事件的傳播。網路流行語主要指的是由網際網路使用者創造、使用,並在一定時期內在網路傳播中廣泛流行應用的語言符號,在交流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出現頻率較高的字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本文中的網路流行語主要是指由某一個新聞事件在網路上傳播後,經過網民的濃縮和指代而產生的一個具有指代性的語言符號,如“俯臥撐”、“躲貓貓”、“被就業”、“欺實馬”等網路流行語。

  一、網路流行語的本體特徵

  1.網路流行語的語義變異

  網路流行語語義變異主要包括:舊詞新義,語義別解,諧音變異。舊詞新義是指網下生成再到網路上流行的詞彙。網路流行語的生成和流行既是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心理的表達訴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民眾的一種普遍心理情懷。如網路流行語“俯臥撐”“躲貓貓”就是語義變異中的舊詞新義的體現,它與社會熱點事件和年輕人心理特點有關。其實所有經網路媒介再到平面媒體出現的全民參與廣泛討論的事件,其所產生的網路流行語都是一種語言符號,這些語言符號通過其隱晦的含義和背後代表的事件,產生了語義變異。

  網路流行語“躲貓貓”是2009年媒體報道的一起新聞事件產生的。雲南省24歲的玉溪北城鎮男子李喬明因盜伐林木被刑拘,11天后在看守所死亡。晉寧縣公安機關給出的答案是,當天李喬明受傷,是由於其與同監室的獄友在看守所天井裡玩"躲貓貓"遊戲時,遭到獄友踢打併不小心撞到牆壁而導致。面對這個答案,家屬們卻認為太過牽強。這件事在網路上頓時引起關注,特別是“躲貓貓”這樣一個勾起很多人兒童回憶的詞,被一些網民在網路貼吧、論壇、部落格中廣泛傳播。當第一個躲貓貓的帖子出現在網上一小時後,有10萬以上點選率,呈“井噴式”狀況。一時間“躲貓貓”大紅大紫,網路上鋪天蓋地,平面媒體也步步跟進,網上網下全民參與討論。

  “躲貓貓”原義為捉迷藏,是一種用於兒童之間捉與被捉的遊戲,但在這起新聞事件中卻成了暴力、對新聞事件質疑的代名詞。類似的還有“俯臥撐”、“打醬油”等,這些詞彙語義轉變都有一個引爆點,都是由新聞事件引發的流行語。這些事件被披露後,引來無數網友的強烈質疑與熱議,在新聞報紙上也引起大討論。這些詞語因為有其特殊的新聞事件發生背景,其語義便產生了新的變異,新的語義助推了新聞事件的廣泛傳播,最終形成輿論。

  2.網路流行語的引申含義

  網路流行語往往具有豐富的引申含義,通過自身的語義與新聞事件的結合,能產生出更深層次的意義,或諷刺、或幽默、或質疑、或調侃、或無奈、或自嘲等等。網路流行語往往來自於新聞事件中的一句話,如“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或者是新聞事件中的一個典型的關鍵詞,如“激情殺人”;或者是由一個新聞事件經過演繹異化產生的一個新詞,如“範跑跑”、“樓脆脆”等。這些網路流行語除了反映它背後的一個新聞事件,它也是社會情緒的一種表達符號。

  網路流行語“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源自於2011年“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鐵道部發言人在事故發生26小時後舉辦的官方新聞釋出會上,回答“為何救援宣告結束後仍發現一名生還兒童”時,他稱:“這隻能說是生命的奇蹟”。之後,被問到為何要掩埋車頭時,鐵道部發言人的原話是這樣的:“關於掩埋,後來他們***接機的同志***做這樣的解釋。

  因為當時在現場搶險的情況,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潭,施展開來很不方便,所以把那個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目前他的解釋理由是這樣,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鐵道部發言人的這段話,以及新聞釋出會上面帶笑容的表情,引起了部分網民的不滿。於是有網民便在微博上用“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來表達對事故發生以及善後的不滿和質疑。這句話從原話中截取出來,本來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卻因為它所擁有的特定的新聞語境,迅速引起了廣泛的轉載和討論,成為了網路流行語,甚至有人將該句式稱為“高鐵體”,舉辦“高鐵體造句大賽”的活動,引發了新一輪的調侃和質疑。

  在這件事中,網路流行語因為其豐富的引申含義,最終引起了全民討論和參與,促進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和發展,甚至不排除後來事件的進展一定程度上與這個網路流行語有很大的關係。從網路流行語背後的引申含義,解讀民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心理,解讀民眾討論和狂歡背後隱含的社會情緒,也是當今媒體和政府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

  二、網路流行語對新聞事件傳播的影響

  1.網路流行語的產生與傳播

  網路是資訊社會的一個標誌,具有開放自由等特點,這些特點為網路語言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網路流行語正是在網路文化大背景下孕育產生的一種特殊語言變體。網路交流的及時性,以及分享的便利性,使新創造出來的詞語得到快速傳播。而在以前,個人創造的詞語只能與少數人分享,一些新詞往往在現代漢語詞典被更新後才廣為知曉。

  通常情況下是,由新聞事件產生的網路流行語傳播的過程如下:

  新聞事件發生→傳統媒體或網路媒體的跟進→網路的廣泛傳播→網民提煉網路流行語→傳統媒體的再次介入。

  在這個環節中,網路流行語以其簡單快捷的表達方式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諷刺或者冷幽默,被廣大網民所熟悉和使用。如2010年河北大學車禍產生的“我爸是李剛”及其衍生出的“恨爹不成剛”,這種產生於新聞事件,並用新聞事件中的關鍵人物或者關鍵人物的語言所形成的網路流行語,作為這件事件的一個指代符號,因其特有的承載意義,迅速在網際網路上蔓延。

  網路流行語在加速新聞傳播、提升社會關注度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方面,這些流行語因其背後具有的深刻含義,或幽默,或諷刺,或引申,產生新奇別緻的效果,常常讓人會心一笑之後又掩卷深思,因此頗能吸引眼球。

  另一方面,網路流行語往往是與熱點社會事件相關的關鍵性話語,是對新聞事件的概括和濃縮,一個異常簡潔的表達,卻潛藏著豐富的潛臺詞――一句話,一個詞,一個符號,一個比喻,便可指代某種現象或事件,隱含著網民複雜的心理感受,濃縮了民眾的社會情緒。當公眾參與新聞事件的討論時,無需過多的說明和解釋,只需一個網路流行語,群體討論便會有一種默契和不可言說的心理,極大地提升了事件傳播的廣度和速度。許多新聞事件得以迅速傳播,與一個言簡意賅而又不乏內涵的網路流行語的出現有很大關係。

  2.網路流行語的議程設定功能

  “議程設定”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於1972年發表的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定功能》。他們認為:“媒介報道什麼,受眾便注意什麼,媒介越重視什麼,受眾越關心什麼。換言之,媒介議程不僅與受眾的議程吻合,而且受眾的議程就來自媒體的議程。”

  “議程設定”理論的提出是建立在傳統媒體環境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在網路媒體出現之前,議程設定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傳統的大眾媒介手中。那麼,當網路媒體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時,它對傳統媒體帶來的衝擊必將會使議程設定的模式受到影響。

  實際上媒體對網路流行語的廣泛使用,也是“議題”的一種。從個人到媒體再到整個社會,使用什麼風格和特點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媒體的“議程設定”。網路流行語風靡社會正是網路媒體為社會設定“議題”的結果,它使人們認為這種網路流行語正在被社會上的多數所接受,正在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將成為人們交流時使用的一種特定語言,因而,人們在網路交際、個人部落格、微博、甚至現實交流中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接觸它、使用它。

  3.網路流行語與傳統媒體的互動

  新媒介環境下,民眾參與性更強,使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了資訊的釋出者。如此海量的資訊,並不是每一件都能成為熱點,只有那些社會重大事件,或者觸痛公眾心靈深處隱含情緒的事件,才能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才有可能形成網路流行語,進而在受眾中廣泛傳播。這些網路流行語一般都蘊含著豐富的潛臺詞,其背後對應的事件或現象,也較符合新聞的傳播價值。正因為如此,每一個網路流行語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後,也會受到傳統媒體的高度關注,並通過它們的積極介入,使網路流行語有了更廣泛的受眾和傳播力,產生了強大的社會效應。

  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雙向互動。網路既是新聞來源,也是公眾觀點的交流平臺。在很多事件當中,網路已經成為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新聞來源和最早的黑幕揭發者。但是網路媒體因其特殊的傳播者,在報道深度、報道質量方面的弱勢,仍需要傳統媒體來彌補。電視、廣播和報紙等組成的傳統媒體,因有其專業的把關人角色,比起網路媒體,更具備傳播者的專業素養和新聞操守。

  傳統媒體相對深度地報道,注重權威性和意見領袖性,跟進、挖掘和多角度詮釋,與網路媒體進行互相補充。尤其在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當中,網路輿論監督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還必須靠傳統媒體來彌補,與網路媒體產生了新的聯動效應,往往促進了新聞事件較快地處理和解決。“躲貓貓”、“俯臥撐”、“我爸是李剛”等事件,無不是發端自網路,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共同合力,然後通過傳統媒體的積極跟進,從而步步逼近事實真相的。幾乎所有的網路事件的解決,都是新老媒體的相互配合,除了促使輿論監督效果最大化外,也促進了二者的功能融合和優勢互補。

  因此,在催生網路流行語的熱點新聞事件當中,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二者是取長補短、互為合力的。產生於網路的重大事件形成網路流流行語,經由網路媒介與傳統媒體的雙向互動,深刻地影響了事件的走向與結局。可以預見,作為社會熱點事件的符號,網路流行語仍將大量出現,而通過這些流行語的傳播以及傳統媒體的參與,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也將找到更多的合作空間。

  三、小結

  綜上所述,網路流行語不僅加速了新聞事件的傳播,還促進了新舊媒體形成輿論監督的合力。流行語是網民表達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宣洩情緒的符號,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反映,因此,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內涵和重要的新聞學意義。網路流行語通常脫胎於熱門的公共事件,以 熱點“關鍵詞”的形式為網友廣泛傳播。在資訊呈海量增長的網路中,這種充滿新鮮感以及富有特殊含義的詞彙更容易被網友接受,資訊的傳播速度和傳播範圍更廣,網路輿論也迅速產生並可能引發範圍更廣的社會輿論。民眾對這些公共事件的關注,是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表現,也是對政府部門的一種輿論監督。在廣為流傳的網路流行語的背後,隱含的是一個群體潛在的社會情緒和心理指向。

  網路流行語的產生與發展對社會有著重要影響,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微博、社交網路、數字通訊技術等傳播媒體的日趨成熟和完善,可以預見網路流行語伴隨著民眾作為傳播主體的日漸壯大,它將伴隨使用主體的成長更加深入地滲入現實社會,影響範圍也將更深更廣,甚至可能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社會現象。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網路流行語並不一定就是一種理性的表達,也有可能被一些投機分子或反社會分子濫用,利用網民的從眾心理煽動社會中的一些負面訊息和消極因素,導致“網路暴力”事件的發生,甚至影響干涉正常的司法程式,引起社會的動盪和不安。所以,在新媒介環境下,政府人員充分認識到媒介素養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網路公共危機事件的應變能力,同時對新媒介可能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果進行法律和制度上的制約。逐步消除網路語言傳播中的種種不和諧因素,有效緩解有關網路流行語背後承載的各種社會矛盾,最終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M].2005.

  [2]於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M].2005.

  [3]胡春陽,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上海世紀出版集團[M].2007.

  [4]劉森林,語用策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M].2006.

  [5]李卉,網路流行語的傳播學價值,青年記者[J].2009年24期.

  篇2

  淺析電視新聞報道的受眾視角

  【摘要】資訊時代,電視新聞為了吸引受眾,不得不改變原來呆板、遲緩的報道形式,從受眾視角選擇新聞,採用與民眾“平視”的拍攝視角,運用貼近受眾的語言,在後期編輯上用獨特的手法進行人性化的處理,這樣使新聞報道更貼近民眾、貼近生活,更好地發揮電視新聞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受眾視角

  網路的迅速發展,對電視新聞的衝擊越來越強烈,致使電視新聞報道不得不改變原來呆板、遲緩的表現形式,開始以受眾化的節目定位和節目形態,從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出發,注重與民眾的交流,使電視新聞報道向平民化趨勢發展。這樣,使新聞媒體更忠實民眾,更貼近受眾。

  一、選擇身邊的事,從受眾平民化視角挖掘題材

  電視新聞報道從民眾的視角和民眾關心的事件出發,用民眾看待問題的眼光去報道新聞,實實在在的反映生活,與受眾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受眾的視角挖掘新聞題材,站在受眾的立場報道新聞。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說過,她“最怕的是電視受眾手中的遙控器”,這說明接受資訊的主動權在受眾手裡,一條新聞、一組節目如果不能給受眾以吸引力,不能給受眾留下思維、參與的空間,那就根本談不上心裡裝著受眾。由此可見受眾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新聞的傳播效果。例如2010年l1月《新聞週刊》欄目中播發了一條名為上海靜安區居民樓失火的報道,內容是節能工程改造導致居民樓失火的新聞事件,由於這條新聞能夠讓市民瞭解到火災的防範意識要加強,不但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還要具備遇到突發事件時的逃生常識,節目播出後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在傳播內容上,要注重選擇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受眾感興趣的能夠認知的素材和興奮點,將視線聚集到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上來,抓住受眾的興奮點,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聽懂的話。例如,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全力打造的《DV觀察》,該欄目重點關注的物件是百姓身邊的突發事、新鮮事、有趣事和感人事,通過平民化的視角,讓每一個都市人都能感到城市跳動的脈搏。

  從受眾視角選題就應該“貼近百姓,貼近受眾,貼近生活”,著重反映與民眾生命、生存、生活和生計息息相關的內容,大到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小到柴米油鹽,都可以成為電視新聞的內容。如果報道的選題策劃比較簡單,只是從地理上和心理上貼近受眾,這樣就容易導致新聞事件成了沒有意義的報道,出現了新聞報道過分原生態的現象。甚至有一部分電視臺過分關注民眾生活,對家長裡短、鄰里糾紛進行詳細報道,結果新聞成了百姓瑣事的堆砌。所以在選題時要有明確的思路,要選取對錶達主題有豐富說服力和有強化主題作用的新聞素材。另外後期對素材剪接時要建立合理的敘事手法,組合字幕、影象、聲音以強化資訊。

  二、尊重採訪物件,採用與民眾“平視”的拍攝視角

  媒體從業者要以平等的採訪視角與採訪物件進行交流,要在情感上接近對方,自覺地換位到被採訪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使雙方情感得到共鳴。媒體從業人員要想從採訪物件身上挖掘到更真實更有價值的東西,就必須尊重採訪物件,用自己的真誠言行贏得對方的尊重。例如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王志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人,科學家也好,政府要員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他都使用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採訪物件。

  然而我們常常也會在某些報道中看到記者在採訪中有意無意地用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提問,採訪物件好像變成了被審問的物件;但當記者在採訪社會地位和知名度都較高的人物時就會因此顯得畢恭畢敬、緊張拘謹甚至唯唯諾諾,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然而在電視新聞平民化盛行的今天,要保住平民化報道的優勢就必須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把視角轉向社會大眾,只有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才會有更好地發展。在拍攝方式上採用平視的拍攝方法,把更多的鏡頭留給受眾,對準受眾的喜怒哀樂,這樣既增加了畫面中受眾的親切感,也能讓受眾在電視新聞中出彩,同時這樣做使報道內容更加充實,使新聞更有價值,也符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

  三、貼近受眾語言,運用通俗易懂的解說詞

  與報紙、雜誌不同,電視是線性傳播,稍縱即逝,而報紙雜誌則可以反覆從文字上去推敲研究。在閱讀報紙雜誌時,如果一篇報道沒有弄明白,可以再看一遍,因此報紙可以使用相對繁雜的文言語句或長句子等。而電視新聞要想體現平民化視角,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寫稿件時,要儘量使用觀眾耳熟能詳的相對簡單化的語言,甚至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常見的俗語和俚語,使得觀眾在看完以後能夠明白。出於對受眾接受習慣和能力的尊重,解說詞要避免官話、套話、空話。平時在電視稿件中碰到的“其”、“乃”、“大致”、“該”等文言文形式,一般都改成“它”、“就”、“大約”、“這個”等相對白話的詞,這樣才能增加這條新聞的親和力、接近性;如果稿件中出現一些技術性的名詞,應該想辦法寫成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人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

  例如《播報多看點》2010年11月11日的光棍節的報道,在報道光棍節相親這則新聞中,就用了大量幽默生動的語言,如“男有高矮胖瘦”、“女有黑白美醜”、“剩男”、“剩女”等等,再加上語氣的調侃化,使觀眾一聽一看喜笑顏開,一下子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又如安徽衛視的《超級新聞場》,語言也是採用口語化的報道,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不管是記者還是主持人都喜歡用“張大哥”、“李大爺”、“趙大姐”、“老陳”等稱謂來稱呼採訪物件,這樣的稱呼不僅讓採訪物件覺得親切,同時也讓觀眾聽起來親切,像是在叫自己身邊的朋友一樣。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變傳統的“播”新聞為“說”新聞,真正實現了與觀眾的平等交流,體現了新聞的平民色彩。

  四、體現人文關懷,運用獨特的手法進行人性化處理

  聲音和畫面是電視新聞的重要表現符號。聲音、畫面在編輯過程中要尊重被採訪者和受眾的權益,這也是平民化意識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一次某電視臺採訪一條父親多次強姦親身女兒的新聞時,由於編輯的失誤,沒有對女孩的面部進行畫面處理,節目播出後,女孩由於受不了旁人異樣的眼光,多次企圖自殺。原本是為了保護女孩的合法權益,但是由於編輯的失誤,反而給女孩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像這種侵犯被採訪者隱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雲南大理一家定於世界艾滋病日開張的男同性戀酒吧,在開業當天,因為受到媒體的過分關注,未能“開業大吉”。這家酒吧的初衷是在同性戀群體中推行“防艾”教育,得到了政府部門支援。開業前夕,當地電視臺報道了這家酒吧,各路記者聞風雲集大理,負責酒吧運營的12名防控艾滋病志願者全都拒絕採訪,他們都擁有家庭,擔心曝光後被貼上同性戀標籤。但是一些記者無法剋制對“男同酒吧”的報道欲,在未經志願者的同意下,公然曝光了他們的肖像。節目播出後,一些志願者的妻子紛紛提出離婚,導致多數志願者家庭破裂。

  電視新聞不同於其他傳媒的優勢在於有直觀的畫面,因此在畫面語言的運用中,應當用能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手段,來表達新聞節目的主題。

  中央電視臺《本週》欄目在介紹動物攝影集時,把照片按表情動作的邏輯變化串在一起,配以擬人化的解說詞和歌曲《今天比較煩》,構成了一個都市青年的心情故事,極具娛樂效果。配合畫面的解說詞還應當人性化和個性化。安徽衛視節目《愛傳萬家》主持人陳魯豫,常常在和嘉賓聊家長裡短來開篇。北京電視臺《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則是以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辛辣把本來嚴肅的話題用貌似玩笑的口吻來點評,嘲諷詼諧,入木三分,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中思考人生。

  如今新聞界已經掀起了受眾化報道的浪潮,各大電視臺為了提高節目收視率,一味地將新聞過分地還原,記者忽視引導,新聞成了百姓瑣事的堆砌。記者有時還會在反映事實時加入自己的個人色彩、情緒化,以至於產生資訊誤導。還有甚者認為受眾化就是平民化、庸俗化。

  在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電視新聞的受眾化視角已經成了一種風潮,有著良好的發展趨勢。在媒體從業者的努力下,電視新聞的受眾化視角不但縮短了社會和老百姓之間的距離,在維護社會和諧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顯示了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電視新聞的受眾化視角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報道理念,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處在媒體激烈競爭的夾縫中,肩負著為國家穩定,經濟建設服務的任務,電視新聞的平民化也正在努力地尋求自己發展的出路。

  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民生新聞節目應該更加註重自身的質量,提高新聞資訊的實用性和服務性,增強媒體輿論導向作用,真正幫助普通民眾解決問題,提供便利,發揮媒介的社會功能,同時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參考文獻

  ①朱羽君,殷樂:《生命的對話――電視傳播的人本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②張志君,《民生新聞在區域價值認同重構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7***

  ③劉存寬,《論民生新聞發展的新趨向》,《中國廣播電視學刊》[J].2008,***11***

新聞系畢業論文選題
新聞系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新聞系畢業論文代發
新聞系畢業論文範文
新聞系畢業論文選題
新聞系畢業論文
關於電視新聞學畢業論文
新聞學畢業論文範例
新聞學畢業論文發表
新聞的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新聞的畢業論文範本
新聞的畢業論文代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