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家思想對意象雕塑創作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內容摘要:道家思想作為華夏2000餘年傳統思想文明核心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選取古今幾幅比較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通過分析其造型語言及造型理念,從意象雕塑方面展現出道家思想對其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道家思想 意象雕塑 創作 表現
道家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派之一。與儒家濃郁的人倫色彩相比,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提倡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創立了“人本”的思想觀點,主張通過維護每個人的個人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繁榮等思維方式,也使得其與藝術創作思想有諸多的交集。尤其是國力較為昌盛的漢、唐時期以及當代的意象雕塑較為明顯。比如,漢朝將軍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伏虎”“躍馬”(圖1)等石刻雕像,按照原石自然的形狀、紋理、材質稍加雕琢,以強調關鍵部位、概括其他部位甚至省略的浪漫主義寫意造型方法,既突出了雕塑的神態和動感,又使得塑像群與周邊環境、大自然相協調,從而構築“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舉世名作。
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等。道家意象思想主要集中記載於《道德經》《莊子》以及《列子》等著作中,其在意象雕塑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法自然的創作觀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老子這種崇尚自然,順乎自然的理念,對於其後的意象雕塑創作影響十分深遠。
由吳為山教授創作的《孔子》塑像(圖2)與《躍馬》雕像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孔子》塑像以洗練、概括的造型語言,選用“塊面結構”的表現方式,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塊面的山石形態之中,大氣磅礴,與國家博物館及長安街相互映襯,展示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大氣的造型方式的選擇與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是非常契合的。其次,吳為山又將紀念碑元素融入塑像本身,既體現雕塑本身的歷史凝重性,更增強了孔子仁義道德教化形象的歷史豐碑感。“山石形態”“塊面結構”“紀念碑元素”等都是意象雕塑在造型空間上對於“追求自然”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
再如由錢紹武教授創作,聳立於河北唐山大釗公園內的《李大釗》雕像,也是選取“塊面結構”的創作手法,融入紀念碑式創作元素,只以寥寥數筆線條和整體的塊面設計,彰顯了李大釗這位學者型革命家的風骨和氣度。
二、虛實相生的創造觀
虛實相生的創造觀在藝術創作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老子《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誠然,虛實相生的創作理念在意象雕塑創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吳為山創作的《悲欣交集——弘一法師》與《秦始皇》雕像均是從實處落筆,憑虛處傳神。《悲欣交集——弘一法師》融面部的“實”和衣紋的“虛”於一體,將悲欣與虛實對應,構築了“道”與“器”兩方面的虛實相生。
再如,西安美術學院陳雲崗教授的作品《寧為玉碎》雕像(圖3),借鑑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實表現與留白,留白區域讓人回味無窮,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畫中“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虛實對比的經營。
三、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觀
在藝術表現中,西方人總是試圖以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比如通過發達的解剖學等科學知識體系,完善寫實技巧,強調人定勝天的理念。而東方先輩卻告誡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分子,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統一體。莊子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道家的這種和諧、和平的思想觀對意象雕塑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吳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雕像,上半身如磐石,下半身的衣紋處理如流水一般,整個雕塑採取“山”“石”造型手法,與周邊環境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
位於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主軸線北端,由雕塑家潘鶴創作的《無名烈士》雕像(圖4)的造型採用無底座藝術的表現形式。雕像本身的花崗岩材質與綠色的草坪以及無基座更貼近大地的表現方式,將天、地、塑像三者形成有機統一體,和諧、統一而自然。
四、得意忘言的藝術觀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老子看來,語言只能夠描述“道”的部分,而“道”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又高於萬事萬物,是不能夠說清楚的。道家這些得意忘言的思想,與藝術大師齊白石提出的“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創作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吳為山的雕塑《齊白石》(圖5)正是對這一造型理念的準確解讀。該雕像不是生活中的齊白石,卻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齊白石——瘦削的臉龐、長鬚披灑,長袍如瀑布般飄灑,還有那呈現“S”形曲線美的柺杖。吳為山以泥當筆,抑揚頓挫,如大寫意水墨畫般塑造了一代中國畫大師的靈魂。
總之,道家以“道”的形式來指導人們的思想,這無疑對中國意象雕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是這些眾多優秀的意象雕塑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思想得以傳承和發揚。在經濟發展腳步越來越快的今天,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越發顯得珍貴和必要。
參考文獻:
[1]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張鬆輝.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3]付粉鴿.自然與自由——老莊生命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詹石窗,謝清果.中國道家之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黃宗賢,吳永強.中西雕塑比較[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
論油畫創作實踐過程中的體驗與反思
條狀裝飾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道家思想 意象雕塑 創作 表現
道家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派之一。與儒家濃郁的人倫色彩相比,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提倡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創立了“人本”的思想觀點,主張通過維護每個人的個人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繁榮等思維方式,也使得其與藝術創作思想有諸多的交集。尤其是國力較為昌盛的漢、唐時期以及當代的意象雕塑較為明顯。比如,漢朝將軍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伏虎”“躍馬”(圖1)等石刻雕像,按照原石自然的形狀、紋理、材質稍加雕琢,以強調關鍵部位、概括其他部位甚至省略的浪漫主義寫意造型方法,既突出了雕塑的神態和動感,又使得塑像群與周邊環境、大自然相協調,從而構築“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舉世名作。
一、道法自然的創作觀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老子這種崇尚自然,順乎自然的理念,對於其後的意象雕塑創作影響十分深遠。
由吳為山教授創作的《孔子》塑像(圖2)與《躍馬》雕像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孔子》塑像以洗練、概括的造型語言,選用“塊面結構”的表現方式,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塊面的山石形態之中,大氣磅礴,與國家博物館及長安街相互映襯,展示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大氣的造型方式的選擇與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是非常契合的。其次,吳為山又將紀念碑元素融入塑像本身,既體現雕塑本身的歷史凝重性,更增強了孔子仁義道德教化形象的歷史豐碑感。“山石形態”“塊面結構”“紀念碑元素”等都是意象雕塑在造型空間上對於“追求自然”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
二、虛實相生的創造觀
虛實相生的創造觀在藝術創作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老子《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誠然,虛實相生的創作理念在意象雕塑創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吳為山創作的《悲欣交集——弘一法師》與《秦始皇》雕像均是從實處落筆,憑虛處傳神。《悲欣交集——弘一法師》融面部的“實”和衣紋的“虛”於一體,將悲欣與虛實對應,構築了“道”與“器”兩方面的虛實相生。
再如,西安美術學院陳雲崗教授的作品《寧為玉碎》雕像(圖3),借鑑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實表現與留白,留白區域讓人回味無窮,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畫中“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虛實對比的經營。
三、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觀
在藝術表現中,西方人總是試圖以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比如通過發達的解剖學等科學知識體系,完善寫實技巧,強調人定勝天的理念。而東方先輩卻告誡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分子,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統一體。莊子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道家的這種和諧、和平的思想觀對意象雕塑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吳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雕像,上半身如磐石,下半身的衣紋處理如流水一般,整個雕塑採取“山”“石”造型手法,與周邊環境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
位於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主軸線北端,由雕塑家潘鶴創作的《無名烈士》雕像(圖4)的造型採用無底座藝術的表現形式。雕像本身的花崗岩材質與綠色的草坪以及無基座更貼近大地的表現方式,將天、地、塑像三者形成有機統一體,和諧、統一而自然。
四、得意忘言的藝術觀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老子看來,語言只能夠描述“道”的部分,而“道”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又高於萬事萬物,是不能夠說清楚的。道家這些得意忘言的思想,與藝術大師齊白石提出的“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創作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吳為山的雕塑《齊白石》(圖5)正是對這一造型理念的準確解讀。該雕像不是生活中的齊白石,卻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齊白石——瘦削的臉龐、長鬚披灑,長袍如瀑布般飄灑,還有那呈現“S”形曲線美的柺杖。吳為山以泥當筆,抑揚頓挫,如大寫意水墨畫般塑造了一代中國畫大師的靈魂。
總之,道家以“道”的形式來指導人們的思想,這無疑對中國意象雕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是這些眾多優秀的意象雕塑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思想得以傳承和發揚。在經濟發展腳步越來越快的今天,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越發顯得珍貴和必要。
參考文獻:
[1]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張鬆輝.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3]付粉鴿.自然與自由——老莊生命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詹石窗,謝清果.中國道家之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黃宗賢,吳永強.中西雕塑比較[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
條狀裝飾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