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怎麼來的
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那麼,?
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於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
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通常人們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時產生的"凍害"。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C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另外,雲對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云不利於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
霜
此外,風對於霜的形成也有影響。有微風的時候,空氣緩慢地流過冷物體表面,不斷地供應著水汽,有利於霜的形成。但是,風大的時候,由於空氣流動得很快,接觸冷物體表面的時間太短,同時風大的時候,上下層的空氣容易互相混合,不利於溫度降低,從而也會妨礙霜的形成。大致說來,當風速達到3級或3級以上時,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節裡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僅和上述天氣條件有關,而且和地面物體的屬性有關。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並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類物體,在同樣條件下,假如質量相同,其內部含有的熱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間它們同時輻射散熱,那末,在同一時間內表面積較大的物體散熱較多,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這就是說,一種物體,如果與其質量相比,表面積相對大的,那麼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葉很輕,表面積卻較大,所以草葉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體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於輻射散熱,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塊。
霜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昇華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後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作物有一定好處。
霜災害應對
霜造成的對作物等的危害。發生霜災次數較多的地區根據其特點,應採取以下防禦對策:
1、根據不同地形、土質安排種植計劃把抗凍性強的品種安排在霜凍易發生的地方。農諺“雪下大山霜打窪”,說明低窪處霜凍易發生且嚴重,地形越閉塞,霜凍危害程度越大。2、採取綜合栽培措施,減輕霜凍災害澆藻麥田是目前最理想的防霜方法。因為澆水既能減緩溫度的降低,又能促使小麥生長健壯,增強抗寒力。根據天氣預報結果,臨時採用薰煙,田間噴霧或鼓風也可達到防霜目的。3、災後補救歷史經驗證明,小麥在揚花之前,地上部莖葉凍死者不可翻種。小麥遭受晚霜凍害後,應禁止用繩子拉霜、掃霜,更不能對凍死的莖葉進行刈割、耬耙或放牧。霜凍後正確的補救措施應是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以促使受災麥苗及早恢復生長,可減少霜凍災害的損失。
雨凇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