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手抄報花邊紋樣設計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愛國的手抄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愛國人士-焦裕祿統一縣委領導班子思想
蘭考是一個老災區。當時整個縣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災上。縣裡有些幹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向上,依賴救濟呢?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志感到:要改變蘭考面貌,幹部是關鍵。“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在災害面前兩眼望著縣委,縣委領導挺不起腰桿,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元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志要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幹部同甘苦、共患難,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出貢獻,為基層幹部作出榜樣,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後,他沒有宣佈議事日程,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對同志們說:“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再也講不下去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而心裡卻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夜車站之行的含義。縣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幹群團結奮鬥,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關於2016年愛國的手抄報圖片
回到縣委後,焦裕祿同志又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幹勁,鼓勵大家象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1963年2月,縣委決定在全縣範圍內開展治沙、治水、治鹼的鬥爭,成立除“三害”辦公室。
焦裕祿深深地瞭解,理想和規劃並不等於現實,這澇、沙、鹼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關於2016年愛國的手抄報圖片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鹼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志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一場群眾性的除“三害”鬥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鬥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同幹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裡幹到哪裡。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一樣的莊戶人。”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志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複雜、坡窪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鹼: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臺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闢的總結,是焦裕祿同志鬥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鬥爭的真實寫照。
愛國手抄報花邊圖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