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黑板報資料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茶文化的手抄報的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返璞歸真的明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散茶。時人於此評價甚高,明代沈德符撰《野獲編補遺》載:“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按茶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兩宋時的鬥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這種瀹飲法應該說是在唐宋時就已存在於民間的散茶飲用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廢團改散”順應了餅茶製造及其飲法日趨衰落,而散茶加工及其品飲風尚日盛的歷史潮流,並將這種風尚推廣於宮廷生活之中,進而使之遍及朝野。散茶被詔定為貢茶,無疑對當時散茶的生產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此散茶加工的工藝更為精細,外形與內質都有了改善與提高,各種品類的茶和各種加工方法都開始形成。
關於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茶學”興起
明初,社會尚不安定,許多文人胸懷大志而無法施展,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或移情於棋琴書畫,而茶正可融合於其中。於是,明代出現了50多部茶書茶著。夏樹芳錄南北朝至宋金茶事,撰《茶董》二卷;陳繼儒續撰《茶董補》;朱權撰《茶譜》,於清飲有獨到見解;田藝蘅在前人的基礎上撰《煮泉小品》;陸樹聲與終南山僧明亮同試天池茶,撰寫《茶寮記》,反映高人隱士的生活情趣;張源以長期的心得體會撰《茶錄》,自不同凡響;許次紓寫《茶疏》,獨精於茶理;羅廩自幼喜茶,便以親身經歷撰寫《茶解》,等等。
:走向世俗的清茶
清代,茶文化的發展出現新變化。文士茶由於受明代以來,特別是晚明文士的避世、出世意識的影響,而顯得纖弱萎靡,影響逐漸縮小,使得千年以來由文士領導茶文化發展潮流的局面終告結束。然而,整個茶文化繼續發展的勢頭並未受到抑制。它的主流――傳統的文化精神開始轉向民間,深入市井,走向世俗。它繼續深入發展,深入千家萬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倫常禮儀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一種普遍的民族風尚。
清代後期茶葉生產發展驚人,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提高。流通領域更為繁榮,一時茶莊、茶號紛紛出現,如江浙一帶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享譽一時。茶葉更以貿易的方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壟斷整個世界市場。茶進入了商業時代。
清代統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酷好茗飲,因此整個上層社會飲茶風習極盛。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這種風習很快影響民間。有清一代,茶館興隆,遍及各地。茶禮、茶俗發育得更為成熟,禮神祭祖,居家待客,茶成為必盡的禮儀。
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