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誤區
創業勵志照亮人生,大學生創業改變命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一:一畢業就創業
國內很多大學生尚未準備好,就過早出來“主導”創業,這導致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很高。李開復表示,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這對大學生而言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國內教育更關注專業發展,而忽視對於學生執行力、團隊經驗、市場研究等方面的培養。”
二:對市場不夠重視
將“創業”直接等同於“科技創業”,又將“科技創業”直接等同於“獲得專利”,是目前國內大學生創業者中一種較為多見的想法在李開復看來,創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生創業者是否“知悉市場”,包括對市場的理解,對使用者的深刻洞悉力,以及對使用者利益的瞭解和尊重。
三:創業等於上市
“創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上市和賺錢,更不是為了打倒競爭對手。年輕創業者要更有胸懷,打造正面的創業生態系統。”李開復提醒道,上市、賺錢等並非創業的最終目標,大學生創業者的最大理想應該是創造、完善行業產業鏈,用技術來造福使用者。 “例如在網際網路行業,當網路使用者、內容生產商和廣告商都能夠分享你的技術,並達成收益和經驗上的共贏時,才算得上是成功。”
四:創意等於創業
針對國內很多大學生有了自己的創意卻不願意讓投資者知道的做法,李開復認為,“點子改變一切”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少見。“點子不是最值錢的,如果讓投資者在‘創意’和‘創業人’之間選擇其一的話,肯定有更多投資者選擇後者。創業人身上包含了所謂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創業方向、人的性格、創業團隊以及執行力等。”
五:創業等於贏得風投
“風險投資提供的不僅是錢。”李開復表示,據他觀察,當第一筆資金拿到手後,便開始排斥投資者的共同參與,把他們的意見當成對自己的干涉。“風投的價值遠在金錢之上。除了投錢之外,他們還能為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介紹人脈、客戶、夥伴,幫助大學生了解市場,管理財務,以及吸引下一輪融資等。”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好的投資人的標準不僅在於他是否願意投錢、投多少錢,更在於在投錢之後他能否為創業者提供持續的、有價值的幫助。
大學生創業的誤區六:在校學生不必急於創業
如果將企業做大做強甚至上市看做創業成功,那麼這樣的成功所佔百分比顯然不高。然而,如果心懷創業夢想的人,僅僅因此就停步,是否會留有遺憾呢?
“失敗很正常,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你以前所有失敗的經歷。”幾個月前,在與臺灣大學生分享創業心得時,馬雲發出如是感慨。在他看來,正是不斷的失敗鍛鍊了自己的抗擊打能力,並從中學會了“左手溫暖右手”。1999年初創阿里巴巴時,馬雲向中國企業推銷電子商務模式顯得異常艱難。當時他們跑了十幾家客戶,卻接連被拒絕。後來總算有一家答應試試,這讓他們倍受鼓舞。而這樣的樂觀,就成為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在同濟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徐迅眼中,大學生創業無論成敗,都是對創新精神及綜合能力的鍛鍊,這是在大學課程中無法學到的。去年起,同濟大學開闢出400平方米的區域,打造“創業谷”。首批應邀入駐的,是六、七家已初具規模的科技型企業。這些企業的任務是帶著大學生一起創業,讓他們從此告別“過家家”似的創業模擬遊戲,在真刀真槍的創業經歷中磨練自己。
除有助於個人發展外,更多人創業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正如馬雲所言:“創業,現在是最好的時機!”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分別解放了人的體能和能源限制,而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的是釋放人的大腦,呼喚更多、更棒的創新。幾天前的大學生創業論壇上,市教委副主任袁雯透露,上海將出臺多項利好舉措,如制定靈活多樣的教學計劃和學籍管理制度,為休學創業提供便利和制度保障;成立國家大學科技園聯盟,設定創業特區,鼓勵在校學生和一定年限內的畢業生在此特區創新創業。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於曉宇認為,政府在大力關注創新創業初始階段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創業生態體系的退出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令這個生態系統真正充滿活力,也令迴圈創業成為可能。即使創業者今天失敗了,他日也能尋找到新的機會,重新站起來。
【反方】
在校學生不必急於創業
■本報記者 俞陶然
不少專業人士認為,大多數在校大學生不必急於創業,可以先工作一段時間,等條件成熟後再開辦企業等。
IC咖啡創始人胡運旺表示,經營管理一家企業,對創始人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除了產品創新外,還需要團隊管理、市場拓展等多方面的知識技能。在學校多年,學生擅長的是讀書,鮮有機會在企業運營和管理方面得到實戰鍛鍊。同時,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社會資源也相對缺乏,從“象牙塔”裡剛出來直接加入創業大軍,對大多數學子而言可能並不合適,創業失敗率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一個寬容失敗、社保體系完善的大環境中,創業失敗並不可怕。但國內一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把父母的養老錢都拿出來了。“這麼做我就感覺不妥了,如果失敗,還要讓父母幫你還債嗎?”胡運旺認為,大學生創業者最好有點家底,否則這樣的“學費”代價有點大。
值得提倡的方式包括大學生可先“跟隨創業”——畢業後加入一家處於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努力工作後升職,在企業擁有更大話語權,即“參與創業”;等到社會經驗、企業管理能力、專業技術水平積累到一定程度,再辭職創業。這樣循序漸進較為穩妥,有利於提高創業成功率。
上海市科技創業導師宋海佳持有類似看法。他曾幫助過許多大學生創業者,覺得這個群體的優點是:充滿激情和理想,思維方式上沒有框框束縛。但擔任一家企業的CEO,需要很強的綜合實力,而許多大學生尚無法駕馭這一職位。
他介紹,一些大學生創業者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弱,對創業夥伴不夠尊重,導致“企業合夥人糾紛率比離婚率還高”。有些公司快完成A輪融資了,卻因出現內部矛盾,創始團隊分崩離析。“這種性格缺點,和年輕人沒有在社會上工作過有關係。如果他們先做員工再創業,在單位裡學會溝通和管理藝術,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大學生創業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