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功修煉方法有哪些
太極功法是融動與靜於一體,開發人體神氣之潛能的一種高層次的內功練法。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內功修煉法。
太極拳的功法說明
太極功法是融動與靜於一體,開發人體神氣之潛能的一種高層次的內功練法.
先師講,師爺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編的蒲團上練靜功以養神意氣.還曾不厭其煩地提示我們要注重內氣的培養,內氣不足則不能催促姿勢的執行,也達不到氣勢之“圓”,氣勢不圓滿,精神就提不起來。初時我們不解其意,動作氣勢散漫,因而老師經常批評我等內裡沒有東西。
1984年春,我們師兄弟邀請老師遊香山公園,那天,老師特別高興,和大家一起遊逛,拍照留念。我想給想給老師拍幾幅拳照,就請老師做個白鶴亮翅的姿勢,老師故意不抬胳膊,笑著讓我拍無身形的白鶴亮翅,我說,這隻能拍出精神氣勢,看不出招式來。老師一拍掌說:“這就對了,抬胳膊的是白鶴亮翅,這不抬胳膊內裡練的也是白鶴亮翅呀!”一句話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極內功的神氣意原本是不拘於形式的。由此我對太極功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不知疲倦的進行太極內功的探索和修煉。
不要認為太極功法是盤拳以前進行的樁功練習法,那種一練拳必須先站樁的刻板做法與融會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為了不出偏差,學者應依書中提示的順序學練。首先,明白並掌握了內功理法之後再盤拳,就不會索然無味的
練空架子。經過一個時期的盤拳,能分清什麼是招式,什麼是內功以後,才能有的放矢的體現內功理法。待內功理法運用嫻熟,用時便能自然出現時才是修煉太極功法的最佳時機,通過太極功法的修煉,滋養神意氣,使之漸趨充足,進而求達陰陽自然平衡,圓融無礙的妙境。
總之,太極功法要在招熟,懂勁之後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練。
太極功法由練神,練氣,連意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練神的程式,第二部分是練氣的程式,第三部分是練意的程式。功法隨分三部,但彼此之間卻又有著難以割捨的內在聯絡。習太極功法日久後,能自發地體現和掌握行功時機,並從中領略奧妙的存在與其出現時所顯現的靈通變化。
太極功歌訣與修煉法
第一節 練神功法
術的內涵是神意氣,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人體所蘊涵的功能而言,它們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著周身一切運動和變化的現象,其運動方式隱顯交替,變化萬端.其作用於形卻不顯露於跡象,運用於勢而不拘泥與成規,靈動活潑,優遊往來.正合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比喻。
神的內在威勢是在深識理法並運用自如而自然掌握了拳術中的招與術既要相互以來而又不能相互脫離的對立統一規律之後,就會明白招式有侷限性,空架子則無益。而以下介紹的內功之術卻不拘於任何形式,既可伴隨著著招式合練,又可以在無形無相的神意氣流動中默默挖掘,積蘊內在的能量和功效。
一 練神歌訣
心令形運身從心,體內舒鬆形自停。
混沌初澄心定意,沉著轉換神自提。
宇氣落頂頭光釋,心中寂然靜生形。
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
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
二 修煉方法
1 起始之際,全身內外俱寂,有不知身處何地之感,更無一處不適;此謂“無我無為”。
2 一片寂靜到極處,動念悄然而至,精神隨之勃然提起。在神的統領下,於瞬間完成開胸,張肘,塞腰,鼓腕內之內氣執行的全過程。
3 內氣悠然下行至會陰狹義的會陰,即太級所指的會陰,在男性係指陰囊根部至肛門之間、在女性係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結構。轉而上生,促使兩手處於騰虛狀態並開始執行。形體的執行依賴心勁的促使和驅動,聽命於十字中心十字中心即人體的中心的指令才會達到沒有四肢感覺的自然執行。此即“心令形運身從心”此心非指供血臟器之心臟,乃內心之意,心意由衷中而發,發自十字胸部之十字中心。
要點:在具備一定的行拳基礎後才易於入靜,進入狀態;在熟練的掌握拳架之後修煉太極功才能體會神意氣的細微變化。
4 兩手聽命於心向上執行,當內氣鬆散至內有微醺的感覺時,手的執行就茫然中止在通身舒泰之中。此為歌訣“體內舒鬆形自停”的著落處。集而進入寂靜的混沌界即為“入靜”,
,此處混沌的景象是指十字中心處像天地未開時一片謎漭;而後心中“一定”繼而緩緩呈現出陰陽漸分,天地處開般的光景,心神自會從容鎮靜,心使意停呈靜止狀態,此為“混沌初澄心定意”的意境。
5 由於意和形的動態停止而轉入靜態,神氣相抱升騰而起形成自然懸頂,而後在頭部周圍形成一輪光環,宇宙之氣自然進入光環頂端而形成陰陽二氣的交融。同時以神氣驅動兩手內旋進入交換。此為“宇氣落頂頭光釋”的意境體現。
6 胸中十字寂然不動,陰靜至極點時,自會化生出陽動之形,轉入再度起始,執行,此既“陰陽互為其根的體現,並由此促使兩手向前伸展。此為“心中寂然靜生形”的著落處。
7 兩手聽命於心向前執行,當體會到身體有鬆散的舒適感時,手的執行就茫然而止。繼而心中自然“一靜”,剎時精神團聚升起,兩目炯炯有神遙望前方;片刻後有一似幻似真的氣團迎面撲入懷中並自行入腹,透達兩腎而使背後三關自然豎直。同時背部散發出猶如佛像之背光外放的感覺,形成胸腹與背部之間陰陽二氣的交融,周身內氣勃然不懈。此為“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的著落處。
8 隨著意念的變換,兩手外旋至手心向上,緩緩攏回肩前,這一過程含著神意氣的起始,執行和終止三個環節。
9兩手攏到肩前終止,隨即內翻進入變換。
要點:變換在這裡起著銜接前後姿勢,貫通氣勢的樞紐作用。變換有兩端,一端與下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意識在上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在下一式的終點沉潛下來,又在下一式的起點復萌。陰陽的相互交合和轉換都包含和滲透在變換之中。變換之後內氣催動再度執行。
10 心中“一定”,精神提起而引起致懸頂,二目炯炯有神,神氣在頭部四周之氣相融,遂現出神采奕奕的神態;在內氣圓散下落的同時,意想兩手變得很長,自頭後方如同擦著天際側旋至身前遠方的地平線上。
此為“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的著落處。
要點:練神之功重在神與意合,意與氣合。執行時要以神為帥,心為令,氣為旗,掌握好陰與陽的轉換時機,神奇與奧妙會自然出現。
練氣與養生:當練神過程中自然出現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時,切不可貪戀和深究,以免走入偏途。太極拳藝的神氣與奧妙是前人遺留下來探索不盡的大課題。人體潛在的神奇功能的開發與運用會完善的與拳架融會貫通,資助神意氣之不足,使人更加深刻的理解拳義,拳理。
通過練神功法的研習,會使人進一步分辨平日盤拳之所惑。所得的內功積累是假是真,進而練功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比如明確了胸中十字即前人注重修煉的“中丹田”之所在,那麼在盤架時就會有意識地做到所有的動作都從中心而發又收向中心,如此行功日久便會自然確定行拳須“運用在心”的主導地位。練習“頭光環”的目的是自然引導真氣上行入腦,以充養“上丹田”;練習“背光生”的目的是引真氣下行入腹,以滋養“下丹田”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明白了什麼是不呼不吸,才會知道惟有二氣的自然交融才能使真元之氣充盈飽滿;只有做到眼神的出入純任自然方能保護和滋養雙目。
太極拳的練氣功法
首先說明,這裡所講的氣是人體內蘊藏的關乎盛衰,主乎生死的真元之氣,與口鼻往來的呼吸無關.
一練氣歌訣
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
正氣沉降意氣起,手擎內氣兩旁升.
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凌空,
兩手攏合丹入腹,浩然正氣留正中.
二修煉方法
1 兩手內翻至手心朝下,意想浩然正氣透胸下沉,邊鬆沉邊向四外鬆散,內氣在縱橫鬆散的迴圈中層層散開.意與氣相連,意不能鬆,氣就不會散,氣不散就不能通,內氣通不出便無法與自然界之大氣融合,交流,也就無法企及空靈無滯的境界.兩臂隨著浩然正氣的下落而執行,不要有意的呼氣,吸氣,更不要憋氣,而應毫不管呼吸.兩手落至大腿肚旁入地,待進入化鏡後,時時處處猶如沒有自身般全體透空.此為“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的著落處。
2 浩然正氣沉入地下與地氣交融後自然由足下生髮,沿身兩側向上升騰,柔和地催促兩手擎託內氣翩然環舉,身體有隨之升騰的輕鬆愜意感。此為“手擎內氣兩旁升”的著落處。
3 兩手升至齊肩,胸中十字中心“一定”,似有點滴霧露降至掌心,心存一片虔誠去接納它並與之相融。此刻在頭頂前上方自然現出一淡橘黃色的氣團,雙手攏向頭前欲抱氣團,不待手至,氣團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貫通周身,呈現出渾圓的磅礴氣勢。此為“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凌空,兩手攏合丹入腹”的意境體現。
4 浩然正氣從上丹田穿經中丹田,下丹田落至兩腳大趾旁入地。與此同時,浩然正氣縷縷不斷地向身中返升,身體漸感充盈,舒適。要將內氣貫通的充實感受意識地存留在體內和心中。此為“浩然正氣留正中”的所在。
練氣與養生:文中所講的正氣,內氣,前人稱之為真氣,元氣。至今科學尚未證明這種蘊藏在人體內的內氣之實質。
在探索練氣方法之奧祕時,不要片面的追求內氣充足,亦不要用意識調控陰陽之氣的增減,以免步入歧途。功中所練之氣是自然平衡的,靠人的思維是捕捉不到的。日久功深後,人們才會領略到內氣在內功理法的運用上所具有的超長的威力。
在養生方面,以氣潤身可令周身血脈暢通無滯,從而促使血液迴圈正常,無微不至地滋養周身。
第三節 練意功法
意在行拳當中擔當著“令行禁止”的重要角色。故而前人有“凡此皆是意”和“重意不重形”之說。而拳論中“有意卻無意,無意卻有意”的精闢見解,又辨證的闡明瞭行拳用意不可偏重的要領。
準確恰當地把握用意的規矩和尺度來盤拳和行功,就能打破和超越以形體動作為主的常規之籬笆而拓展出一片優遊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功勝境來。
行練意之功的要點在於以意引領內氣來催動姿勢,但又不可用意而令人神情發呆,動作發痴。意氣應在恬淡無求中徐徐執行,心境自然趨於平和,安然。
意的策源地在於內心,發自胸部的十字中心處既中丹田。行練意之功,是有意識地將意與形分為一陰一陽,而又使之相合於一環之中進行交替更迭的轉換與銜接。在如此簡單的動作中,便於體會意領著形走既“意在先”的動作順序,執行方法以及由此而衍生的
意趣和韻味。而一旦意與形的先後順序倒置既形動在先時,意的作用和功效立即由顯轉晦,學者應引以為戒。
一練意歌訣
身空背融內氣生,雙手意沿山字行。
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
迴圈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
二修練方法
1 當行練氣功法至終止時,雙手按落在跨旁,隨即心中“一定”心中,身中無一物掛累,渾然不覺,背部融融氣感油然而生,並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貼向背後,其狀似廟中供奉的佛像背部光環攏照全身,並由此孕育出陰陽轉換的契機。繼而內氣升騰,促使兩手由胯前棚向兩肩前。此為“身空背融內氣生”的著落處。
2 以意領肩前之氣向兩肩之中心彙集,透達背後再轉向兩側分流,再環繞於兩肩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橫置的山字潛轉回旋,唯山字橫在背後呈圓弧形狀.兩手依著一起的走向,先內旋合向胸前,在沿肩向前環繞至肩前.此為“雙手意沿山字行”的著落處。
3 當雙手旋至肩前之際,意又領內氣集向兩肩中心並由此透達背後,轉沿雙肩兩側向前旋轉;兩手跟隨意氣的流動而外旋合至胸前。此為“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的體現。
要點:意氣領先,引領兩手圍繞身體圓轉執行,如同反覆描摹一個山字,要切實體現意氣在肩前匯合之際,既是雙手在胸前即將向兩側分開之時;而雙手在肩前欲合時,既是意氣在背後欲分之際。由此而小見大,解悟“陰陽互為其根”之奧妙。此為“迴圈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之所在。
4 以意領兩手內旋,隨浩然正氣下降而落於兩胯旁。
心中“一定”,以意領胯前內氣向兩胯中心彙集並透達胯後,復沿胯兩側環繞至胯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著橫置的山字迴旋執行;兩手依著意氣的走向沿胯兩側向後,向外環繞。
5 意領內氣向兩胯中心彙集並透達胯後,再沿胯兩側向前環繞;兩手又隨著意氣的走向攏向兩胯前。
6 浩然正氣上升,以意領兩手外旋,內氣促使雙手棚向腹前。
7 心中“一定”以“意”領腰前的內氣向腰部中心彙集,再透向腰後,轉而分沿腰兩側環繞至腰前,意氣的流動猶如沿山字迴旋執行;兩手內旋,依著一起的走向,由腹前向腰兩側環繞。
8 意領內氣集向腰部中心,再透達腰後。兩手依意氣的走向攏於腰前。
收功
1 內氣下沉,意想鍾錘落至兩小腿間,兩手內旋,落於兩胯前方。
2 意想兩手下伸,將懸垂在兩小腿間的鐘垂撈起,託至胸中十字中心處,內氣隨之升騰,促使兩手外旋向胯前攏合,掌心向上。頸錐後側猶如降下的百葉窗般逐層垂落,此意貼背下行至兩踝中間,意想身中垂直錢存留在身中與兩腿間;兩手隨之外旋落向兩胯旁。收功之後,周身有啟示圓滿,舒適愜意之感。
練意與養生:通過研習練意之功,就會明白太極拳藝的融通並非靠大腦強記,而要以“心知”來求打內功的自如執行。故練拳十分講究“運用於心”和“發於中”。
心靜往往求之而不得,若掌握了胸中十字的運用方法,就容易做到心靜,心靜之後才能真正領會心平氣和的意境,進而求達陰陽平衡。
在養生方面,一起優遊自在地依圓旋繞,可引周身進入恬淡虛無之意境。意之運用在心,其收益亦在心。心性可於淡泊寧靜的行動中得以靜養。並且在收功後的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全身還會持續不斷地右內而外地透發陣陣快意,令人身心舒暢,遂收怡神養性之效。
行功釋疑:太極心法內涵深邃,意韻深長。行功時的真情實境難以用筆墨形容。尤其至功深之後,其境界更難以演示和描述。但此功即不神祕玄虛,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循著靜思凝神,純任自然,徐徐執行,意在形先的途徑探索,揣磨,不斷積累,日益深入,就會品位到蘊藏於功法的奧妙與功效。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內功養生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