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育兒的知識中班
家長應該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最好是在五歲也就是中班之前就為他們立好規矩,這對孩子日後優良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一
在五歲之前給孩子立好規矩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有規矩的孩子,其背後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是良好的,反之,一個缺乏良好教育的家庭也不可能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來。家長應該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最好是在五歲之前就為他們立好規矩,這對孩子日後優良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那麼,孩子五歲之前,家長都需要為其立哪些規矩呢?
1、一歲時需要立的規矩
當然,對於一歲的孩子而言,給他們立規矩確實難度不小,然而有些規矩必須是在這個年齡段給孩子立好。例如養成按時就餐的良好習慣。當孩子四個月之後,不管是喝奶粉還是母乳餵養,都可以適當的新增一些輔食,而每天新增輔食的次數與時間最好是固定的。其實,一歲的孩子也可以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習慣,而且吃喝拉撒方面也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將習慣轉化成自然行為,那麼好的規矩也就自然而然的養成了。
2、兩歲時需要立的規矩
當孩子過了兩歲,他們的個性和情緒問題也就變得比較明顯了,他們對於自己討厭的事物能夠表現出牴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特別注意孩子情緒的培養。由於很多父母工作很忙,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一直將孩子留著老人照顧,自然關注不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日子久了,孩子就形成了不良情緒,於是變成了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導致他們經常不分場合,任性的發脾氣。
3、三歲時需要立的規矩
常言道“三歲看一生”,意思就是孩子在三歲時養成的規矩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和生活非常重要。對於三歲孩子而言,他們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許多要求。所以,在一些有原則的要求上,家長絲毫馬虎不得,因為這會促使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在這個年齡階段,家長對孩子千萬不能過分溺愛,不能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或者說什麼就是什麼,而是應該教會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文明禮儀習慣。
4、四歲時需要立的規矩
孩子四歲的時候,一般就都要上幼兒園了,假如此時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不良的習慣,那麼對孩子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他們和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孩子的正常生活都會造成影響。所以,父母給四歲孩子的立規矩,需要再提高一個程度,不僅要讓孩子養成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習慣,還要讓他們養成更多與人溝通交流的習慣。
總之,家長要在孩子五歲之前的每個年齡段都為其立好恰當的規矩,如果過了這個立規矩的最佳時期,以後要想彌補就難了,所以說,家長朋友們不要再拿“孩子還小”、“以後時間還長”等藉口溺愛孩子了,立規矩要趁早,為了孩子日後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趕快行動起來吧!
二
讓孩子願意跟父母傾訴
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願意聆聽孩子的心聲,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好的明白孩子的的所思所想,然後有針對性給予關心和幫助,這樣子既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還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經營。
願意跟父母傾訴的孩子心理上會更加積極,因為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他們都願意跟父母分享,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變革現實,而消極情緒如果能夠及早的化解,不會對健康心理的建立造成影響,也有利於順利的實施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那麼如何正確的對待孩子們的傾訴呢,以下幾個小技巧希望年輕的父母都能夠了解。
第一、善於引導孩子的傾訴
當我們細微的感受到孩子情緒變化的時候,其實要做的是事情就是引導孩子們能夠將內心的感受傾訴出來而不是急於哄他們開心卻忽略了孩子不開心的根本,凡事不能夠憋在心裡面,因為孩子們還沒有長大,他們可能無法很好地排解掉負面的心理情緒。
第二、耐心的傾聽孩子訴說
當孩子能夠願意跟父母傾訴的時候,其實父母是應該感到開心的,因為說明孩子是信任自己的,而我們不能夠辜負這份信任,當孩子在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做好一名好聽眾,不要表露出任何不耐煩的情緒,因為孩子能夠很敏感的感受到父母心不在焉或是其他等等。
第三、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孩子們其實不太懂得掩藏情緒,只要細心的觀察就能夠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其內心情緒的變化,當孩子跟父母體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這樣子孩子是會感覺很安慰的,之後再給他們進行開解,效果會事半功倍。
總結:為了讓孩子能夠有傾訴的習慣,爸爸媽媽們也要注意多給孩子一些互動,給孩子保持一個親密,信任的親子關係,如此才可以讓孩子願意跟父母傾訴。
三
父母要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
父母不能夠總是讓孩子依賴著自己生活,他們應該逐漸的學會獨立,不僅是生活上的自立,還要慢慢的學會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很重要,小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積極樂觀的思想,這對於孩子來說將是一生受之不盡的財富,好的心態能夠幫助他們面對挫折不輕易言敗,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更加客觀的評價人與事物。
對於孩子來說,上幼兒園,上小學等都是一次次的挑戰,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學習著自己去適應新的環境,對於父母來說也是,總是呆在自己身邊的孩子揹著小書包去外面的世界,他們也會擔心和期待。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逐漸的放開孩子的手,教育講究張弛有度,一味的抓著孩子的手,不給他們獨立處事的機會反而不好呢,我們不能夠等待孩子跟我們抱怨的時候才猝然警覺,我們是不是干預孩子過多了。
孩子的行為習慣來自於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在日常中給他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他們也會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變得逐漸優秀,社會上優秀的精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逐步的培養。
孩子入學後,其實就是意味著父母照顧幼兒的歲月已經結束,家長要及時調整過來,以好朋友的身份陪伴著孩子,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天地,對於父母的依戀也會逐漸的減少,開始嚮往著外面的天地,而父母要做的是幫助他們在青春道路上走的更好,儘量不要給孩子無謂的壓力,激發孩子的求學和探索精神。
孩子慢慢的會有自己的生活,給父母的時間也相對會越來越少,父母可能會感到比較失落,尤其是母親,但是這也是一個好時機,為了孩子父母已經花費了很多的時間,此時剛好是尋回自己興趣和重視另一半的好時機,婚姻和孩子一樣,同樣需要用心經營,而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幫助。
總結:如今的競爭很大,孩子也是如此,然而對於孩子來說,能夠從父母那邊獲得信心和力量,得到溫暖和安慰則是很重要的,不用過於緊張孩子的成績,而要更加重視孩子的品德,讓孩子成為一個充滿自信善良的好孩子。
家長育兒知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