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對建築物的危害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當地震波遇到土質鬆軟的盆地地形時,所發生的擴大效應稱為共振現象。共振現象會使建築物搖晃的更厲害。這時,若建物的結構不耐震,受不了搖晃,就會發生傾斜或倒塌。那麼你知道地震有哪些危害嗎?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一起來看一看吧。

》》》點選進入更多精彩“地震對人類的危害”

  地震很對建築物的危害

  建物倒塌的原因

  1。老舊建築物防震力不夠。

  2。一,二樓挑高,造成載重不足

  3。結構支柱水平撐持力不夠。

  4。建築物基礎有特殊狀況。

  5。使用維護不當。

  6。結構不平衡,混凝土對鋼筋的握裹力不足。

  7。採長向無牆設計,耐震度較差。

  8。建物蓋在鬆軟的土地或地質敏感區。

  9。底部樓層無足夠樑柱支撐的開放空間。

  大部分的地震都是因斷層移位引起的,這種活動斷層,會在某特定的時間錯動,,建築物應避開這些地質危險區。

  在起造建築物時,要避免地質不良的區域,如斷層帶,新生地,沖積層,懸崖,坡地,河岸,沼澤,池塘等回填土,考量其地層特性,因其和地震強度有密切關係。

  防震建築技術

  牆,柱,樑,板是建築物的骨骼,絕對不可任意改變。

  常見的防震建築技術有:強化混凝土牆和支柱,加深地基和接頭,加強建物防震功

  能,在大地震時,搖晃的結構體壓力,可從橫樑轉移到直柱,使居民安全無慮。

  地震震級和基本烈度

  地震的強烈程度用震級表示,震級是根據震源***地殼斷層錯動處***釋放出的能量來確定的。國際上普遍應用里氏震級。受地震影響地區的地面和各類物受地震影響的程度稱為地震烈度。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處的地震烈度量大;離它越遠,影響越小,烈度也越低。中國把地震烈度分為12度來表示。在1~6度時,一般的物不受損失或損失很小;而在10~12度時,對物的破壞性甚大,即使採用重大防震措施,也難確保的防震措施主要應用於6~10度地區。各國都編制有本國的地震烈度區劃圖。區劃圖上所標明的烈度為基本烈度,是指該地區今後一定時期內,一般場合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防震設計所採用的烈度稱為設防烈度。中國《工業與民用抗震設計規範》***TJ11―78***的修訂本***以下簡稱《規範》***,適用於設防烈度為6~10度地區的防震設計。《規範》規定:物的設防烈度,一般按基本烈度並根據物的重要性酌情增減一度。

  一般要求

  物的防震設計應儘量符合下列要求:

  ①選擇對防震有利的場地和地基;

  ②合理規劃,避免地震時發生次生災害***如火災、爆炸等***;

  ③選擇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防震物體型簡單,重量、剛度對稱和均勻分佈,避免立面、平面上的突然變化和不規則形狀;

  ④保證物自重,降低其重心位置;

  ⑥不作或少作地震時易倒、易脫落的裝飾物,對女兒牆、挑簷等應採取加固措施;

  ⑦在設計中提出保證施工設計的要求而採用較複雜平面,則各部分剛度不一,連線部位應力集中,容易遭受破壞,須用防震縫將物斷開,分為若干獨立單元。如平面雖為矩形,但高度不一,高差在6米以上,或房屋有錯層,且樓板高差較大,也應設防震縫將它分為若干個體形簡單、的體型比較規整,佈置比較均勻,層數不多,採用框架,宜採用框架-防震牆結構體系。這種結構體系是用防震牆來承受大部分地震荷載。防震牆應採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牆,貫通全高,並採用橫向和縱向防震牆相連的佈置方案,但各防震牆間的剛度差別不宜過大。在框架房屋中,如果平面或立面形狀較複雜或房屋各部分的結構剛度相差較大,須設防震縫將房屋分成若干獨立單元。框架的填充牆應儘量採用輕質材料,宜嵌砌在框架平面內,砌體要同框架柱、樑緊密連線。

  地震基礎知識

  earthquake

  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複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佈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週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佈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下一頁更多精彩“”

地震對橋樑的危害
地震的五個逃生方法
相關知識
地震對建築物的危害
園林有害生物的危害及防治對策
數碼拍攝建築物的基本技巧
建築及其基本要素和建築物的分類與分級
建築物的外牆裝飾藝術的問題及措施
拍攝建築物的六個實用技巧
建築物的拍攝技巧
有關建築物的謎語
關於描寫建築物的說明文
關於建築物的說明文作文滿分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