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及其道理
先秦寓言體制短小,卻精緻非凡:含蓄雅緻,詼諧幽默,絕妙的說理,不動聲色的諷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莊子知魚樂
莊子在濠水橋上與著名的哲學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遊戲,便對身邊的惠施說:“這是魚兒的樂趣啊!”
惠施不以為然地反問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莊子反脣相譏:“那麼,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瞭解魚的樂趣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惠施辯解道:“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感覺。你本來就不是魚,你肯定也不會知道魚的感覺。”
莊子到底是做學問的人,十分善於總結問題的癥結。他認為兩人爭論的焦點是,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你承認我瞭解魚的樂趣以後才會提出的問題。於是他告訴惠施:
“那是因為我在橋上的心情很高興,所以我就認為魚兒在水中也是很快樂的。”
這篇寓言是中國古代一場著名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
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2: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
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
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著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說:“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說:“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著惠施的墳墓,長嘆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靠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
3:不識車軛
車軛e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一種木製駕具,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麼東西。回家後,他拿著車軛去問鄰居說:“這是個什麼東西?”
鄰居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裡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說:“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後,竟大怒。他說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說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說是車軛,路上哪來這麼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說著、罵著,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一個人遇到了疑難事情,往往要請教別人。可是這個鄭國人,既想請教別人,又不虛心,還要懷疑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無知,卻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如此自以為是而又蠻橫無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的人還:
1.中國寓言故事及道理
2.成語寓言故事及道理
3.關於心不在馬的故事道理
4.寓言故事哲理
5.寓言故事哲理寓言故事故事
動寓言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