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買房靠譜嗎
關注房產新聞的朋友,近一兩年不難看到一些眾籌買房的宣傳。到底什麼是“眾籌買房”,它真有宣傳中的那麼“美”嗎?來看看專家的分析,供大家參考,使大家認清市場的風險。
什麼是“眾籌”?
要談眾籌買房,首先得了解一下什麼是眾籌。眾籌,簡單來說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融資活動,即通過向大眾募集資金,完成由於個人資金實力有限而不能完成的專案,並將專案取得的回報再返還給出資人的融資方式。
眾籌回報主要有實物回報和利潤回報兩種。通常來說,眾籌有低門檻、方式靈活和注重創意的特徵。早期的眾籌多為一些前衛藝術、先鋒藝術發起的非盈利性質的募資,而後眾籌則逐漸擴充套件到普通藝術和商業領域。
一、自住、需求下的“眾籌買房”
眾籌買房儘管有諸多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有一種模式頗受矚目,並且已操作了一段時間,結果好壞參半。這些先行者原來並沒有被稱作眾籌,他們大多擁有另外一個稱呼“合作建房”。
合作建房是住戶聯合做開發商,共同出資成立房地產公司,大家按各自購買能力出資,綜合彙總戶型並計算總面積,選購合適地塊,找設計公司設計、找建築單位施工,最後驗收付款入住。整個專案操作極其繁瑣、消耗的時間長、協調成本極大。
對於合作建房的模式,早期的合作建房的初衷大多是房價高企的大環境下,自住需求的解決問題,眾籌後作為自住之用。而現今的眾籌買房,則更多的以投資為目的,以專案利潤的方式返還投資人,兩者的“回報”方式存在很大的區別。
二、投資需求下的眾籌買房背後更多是房企的營銷噱頭
既然是投資,就有獲利的需要。據瞭解,當下房地產企業玩的眾籌買房更多是一種吸引眾人目光的營銷方式。比如在去年“雙11”期間火爆的眾籌買房,有房企在推出11元參與1.1折購房抽取資格活動。具體的操作方式是使用者在網上支付11元,將獲得一次“三成首付款”的抽取資格,當首付款募集滿額後,發起者***房產公司***抽出一名使用者獲得這筆首付款。
對於這類做法,有房地產行業人士稱為“抽獎式眾籌”。總的來看,其實也只是掛了“眾籌”的名號,不會成為市場銷售的主流。
此外,多數開放商推出眾籌通常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房源,不會大範圍的眾籌。更多是某個別樓盤的行為,像大型房地產開發商,一個專案一期所推出來的房源數量動輒上千甚至幾千套,拿出眾籌的只是少量,其低價更像是為吸引投資者眼球的營銷噓頭。
部分眾籌價格與過往該房地產開發商做促銷活動打“五折”,甚至更低折扣推出一套特價房,之後搶眼球做競拍的效果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其實眾籌買房的專案可以是有很多的,只要開發商樂意促銷就可以;另外一種“抽獎式”的眾籌,要麼是你“中獎”,才可分享那部分眾籌利潤。對於前者,邊際收益實際是遞減的,活動越多收益越少。而後者,你可能需要花費一些精力,至於花費這氣力值不值,則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作為營銷噱頭,眾籌買房剛開始可能有新鮮感,過後則很可能是一地雞毛。
專家認為,眾籌買房在經歷了2013年、2014年的火爆後,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其新鮮感已漸消退。在目前房價走勢放緩、甚至趨於降價的形勢下,未來一兩年才“交貨”的眾籌房能否如期賣出好價錢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建議投資者在進入前還須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謹慎為好。
“眾籌買房”的現狀
“眾籌買房”實際就是採用眾籌的方式買房產。在2013-2014年期間,眾籌買房可謂廣告滿天飛,諸如“兩個月收益7.3%”、“年化收益率超40%”的營銷措辭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追捧眾籌買房概念的,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房產品牌。
據瞭解,部分眾籌專案投資門檻並不高,只需1000元,有的甚至低至10元,且宣稱有高額的收益,讓投資者不禁眼前一亮。不過專家研究發現,“眾籌買房”暗藏的風險其實並不低,當中主要涉及以下的法律風險和缺乏透明度兩個方面。
常見的買房誤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