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服用有什麼講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中藥的煎煮很講究,並不是吧水煮開就可以了,有些藥要先煎,有些藥要後下,有些藥要溶服,不同的藥物,煎煮方法不盡相同。那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服用中藥的講究1:煎藥前要浸泡

  在煎藥前要用涼水浸泡中藥30-60分鐘,煎第一遍時,水量以浸過藥物3-4釐米為宜;煎第二遍時,水量可適當減少,但液麵仍以超過藥物表面為宜。質地鬆軟的藥物加水可多些,質地堅實的藥物要少加些水。對於需要煎熬較長時間的滋補藥,還應適當多加些水。藥煎好後,頭煎藥與二煎藥混在一起,藥液應保持在200-300毫升左右為宜。

  服用中藥的講究2:煎中藥時最好用砂鍋、砂罐

  因為它們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受熱均勻,保溫性好。其次,可選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鏽鋼鍋。煎藥最忌使用鋁、鐵、銅等金屬器皿,因為金屬元素容易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帶來毒副作用。

  服用中藥的講究3:勿用開水泡藥

  植物性中藥的有效成分存在於植物細胞中,如果把開水倒人藥中,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澱粉等會產生凝固現象,細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會留在凝結的固體中,不易釋放出來,從而影響藥效。而用涼水煎中藥時,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細胞會慢慢膨脹、破裂,有利藥效釋出。

  服用中藥的講究4:煎藥講火候

  煎中藥的過程是將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均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此後如再持續不斷地煎熬,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反而會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而減少,導致藥效降低。因此,煎藥必須掌握恰當的火候,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與治療需要,採用武火急煎或文火緩煎。

  1、發汗解表藥:此類藥物大多數為花、葉、全草等,其性輕揚發散,味芳香,含揮發油較多,煎藥時間要短。頭煎,沸後15分鐘左右;二煎,沸後10分鐘左右。

  2、滋補調理藥:此類藥物大多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故煎藥時間要長。頭煎,沸後30-60分鐘;二煎,沸後20-30分鐘。

  3、一般藥物:頭煎,沸後15。20分鐘:二煎,沸後10—15分鐘。

  服用中藥的講究5:不要擅自改動藥方

  中醫處方是根據不同的症候,按“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並根據各個藥物的性味、配伍禁忌,選擇合適藥物組方的,而且方中的每一味藥都起著特殊的治療作用。如果在配藥時某些藥物有改動,會直接影響功效,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

  服用中藥的講究6:煎焦的中藥棄之不用

  中藥煎焦後,它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壞,甚至完全喪失。例如清熱藥中的黃連、理氣活血藥中的延胡索、驅蟲藥中的檳榔等都含有生物鹼,煎焦後,生物鹼會被破壞而失去療效;解毒藥中的紫蘇、荊芥、薄荷以及理氣藥中的橘皮等都含有揮發油,煎焦後,其有效成分將全部揮發,其發汗解毒以及理氣作用也會隨之消失;補益藥中的黨蔘、黃芪等含有糖、酶、氨基酸等成分,煎焦之後亦遭破壞,也就失去了補益作用。中藥煎焦後如果繼續服用,不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因此中藥煎焦後,乾脆倒掉重抓。

  服用中藥的講究7:湯藥也會餿

  中藥中的澱粉、維生素、蛋白質、揮發油及各種酶、微量元素等成分,在煎煮時大部分留在藥液中,如果存放過久,藥液會因為空氣、溼度、時間和細菌汙染等因素的影響而發餿、變質,但因為草藥味苦,很難覺察,因此要特別警惕。

  服用中藥的講究8:服藥分時段

  ①飯前服的藥:宜在飯前10-60分鐘服用。滋補藥或貴重藥宜飯前服,以利充分發揮其作用。健胃藥是利用藥物的苦味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從而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故應在飯前lO分鐘服用,而且不宜沖淡,更不要加入白糖、果汁等,以免降低藥效。胃痛藥在飯前半小時服,可直接中和胃酸,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胃痛時可隨時服用。另外,某些祛痰藥口服後易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呈現祛痰作用,需要飯前服,才有明顯的作用。②飯後服的藥:宜飯後15-30分鐘服用。助消化藥主要由消食導滯的藥物組成,在飯後15分鐘服用,可充分接觸食物,發揮最大作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應在飯後服,這時胃內充滿食物,可緩和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③睡前服的藥:宜睡前15-20分鐘服用。安神藥需在臨睡前30分鐘服用,以幫助入睡。緩瀉藥在臨睡前服,次日晨起即可排便。④空腹服的藥:驅腸蟲藥需要在清晨空腹服,以使藥物迅速入腸,從而保持較高濃度,達到殺蟲目的。

  服用中藥的講究9:中藥不能甜蜜蜜

  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範圍,凡患有腹脹中滿、溼熱內阻、舌苔厚膩者不宜吃蔗糖。如在服用化溼理氣的中藥時加糖,反而會對疾病雪上加霜;如把糖摻入寒性中藥中服用,由於糖屬溫性,則會降低中藥的療效。實際上,控制湯藥口服時的溫度,就可以減弱中藥的苦味。湯藥溫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會大減。故服湯藥時,最好待藥液溫度降至溫吞無燙感時飲用,此時苦味最輕。

  服用中藥的講究10:服中藥時要擇食

  服藥期間忌食一些對藥效有妨礙和對病情不利的飲食。這些都是歷代醫方中總結出來的不合適配伍,在服藥時可要多加小心。

  服用中藥的講究11:掌握藥物的溫度

  研究證實,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舌根下的溫度高於舌面的溫度0。5℃:味覺器官,即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佈於舌面。當中藥湯的溫度與舌表面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便會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其感覺最靈敏,如果此時喝湯藥則味道最苦。而當湯藥的溫度高於38℃或低於35℃時,味覺神經的感覺不太靈敏,這時湯藥的苦味就會相對減弱,不太苦口,有利於吞嚥。因此,服中藥時宜將湯藥的溫度降至37℃以下後再服用,這樣你會覺得苦味明顯減輕。一般來說,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那麼,怎樣才能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吃到不甚苦的中藥呢?有一個方法可以試試,那就是喝30℃-35℃的中藥。

  服用中藥的講究12:適當新增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可中和湯藥的苦味,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的藥物應儘量少加或不加調味品。因為糖可抑制某些清熱解毒藥的療效,干擾人體對中藥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吸收,還可降低許多中藥有效成分的藥效。例如:苦味的健胃中藥就是利用其本身的苦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達到健胃的目的,給這類湯藥加糖後雖能減少其苦味,但卻會降低其健胃的功效。有些湯藥若有必要,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配伍甘草、大棗之類的中藥進行調和,以降低苦味。若因為減少中藥的苦味而冷服中藥引起胃腸道反應,可用生薑擦舌頭或熱服生薑湯,胃腸道反應即可解除。

  服用中藥的講究13:掌握服藥的速度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處最多,而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味道越苦。因此,藥液***後最好迅速含貯於舌根部。或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嚥下,以減少藥湯與舌尖部的接觸時間和在口中的停留時間;亦可用口徑大的吸管服用中藥,可將吸管放在舌根處,讓藥液直接進入咽喉。當然,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使用這個方法,以免飲用時不慎嗆咳。服完中藥後,要及時喝些溫開水,這樣既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又可清除口腔中殘留的苦味藥液。

煎中藥時加水方法
保和丸藥方劑的詳細說明
相關知識
中藥的服用有什麼講究
哪些年出生的屬金有什麼講究
清代官員服飾有什麼講究
臥室的風水有什麼講究
富貴榮華象的擺放有什麼講究
和尚的僧衣有什麼講究的
房屋地形的風水有什麼講究
男士西裝的鈕釦有什麼講究
鋼琴調音器怎麼用有什麼講究
床頭燈的風水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