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對於家庭的教育,有什麼好的科學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人格教育

  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孩子人格的好壞,直接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潛移默化地通過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機制而影響、傳遞給孩子。

  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遼寧文科狀元黃曉慶告訴 王教授:“我學習上有點失誤,父母不大批評;若在做人方面不行,可就難過關了。”浙江文科狀元陳春仙說:“我父母沒有什麼文化,但人格偉大,給我奮鬥的精神和力量。”甘肅文科狀元張瑞採的父親是人事幹部,她說:“我爸爸從來不收任何人的禮物,教育我做無私的人,我就照我父親說的那樣做。”

  我認為人格教育應從3個方面著手:

  1、自信心的培養。自信是一個人個性成長的重要心理儲備。家長最初的客觀評價是奠定孩子自我評價的基石。如果孩子在學校社會遭到不客觀評價,他能在家中獲得感情呵護和客觀修正,他會是很幸運的。家庭應該為孩子的精神發育建立一個有效的“心理支援系統”。家庭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社會的第一課堂,孩子面對外部世界的勇氣和力量及自信心首先來自於家庭。孩子需要疼愛、接納和安全感,只有父母的愛、保護和支援,才有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在社會上奮鬥的勇氣,才能夠排除精神上的各種困擾。兒童少年身上存在的缺點、錯誤、不完美,是心理髮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家長不能苛求和挑剔,應看重孩子的優勢和長處。每個孩子內心都是一座蘊藏豐富的金礦,聰明的家長應努力去發現、開採,併合理地保護和利用。家長的責任是教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尊重長處發揚優勢,同時糾正短處。若是有的短處暫時難以糾正,就要勇敢地承認它們,要鼓勵孩子欣然接納自己,在發展長處的同時,進一步完美自己。

  有人對中美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比較,發現中國學生在自信心、獨立性、冒險性三方面的品質明顯落後於美國學生,這也是中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從未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中國的學生普遍自卑,這與中國的父母經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有關。

  我們中國的父母是如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老說其他孩子比自己強!多數家長總喜歡找出孩子的缺點加以批評。由於中國教育普遍以分數論英雄,只有10%的中國孩子嘗試過成功的快樂,而其他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較自卑。

  孩子自信心不足的表現:遇到挫折失敗,易產生輕生念頭;因學習等壓力發生自虐行為:考試焦慮症、學校恐懼症和人際關係緊張等各種心理障礙不斷增加;缺乏自知之明,敏感、多疑、自卑,自我否定,破罐破摔,或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盲目樂觀而且缺乏勤奮之心。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應該找出孩子的優點加以表揚。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家長作一個統計,一週內發現了孩子幾條優點加以表揚;幾條缺點加以批評。如果你一週內表揚孩子的次數比批評孩子的次數多了。這樣,你的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被培養起來了。

  2、獨立意識的培養。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應做的事。學會獨立處理與周圍人的矛盾。當孩子碰到一件事情時,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在旁加以引導、督促。

  3、合作意識的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而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和感情,待他長大成人後是很難彌補的。

  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很難造就出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係的孩子。為此,父母必須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對鄰居、對同志、對來客要熱情、平等、有禮貌,以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尊重、愛護別人的好習慣。其次,要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要處處考慮別人的意見,做事要與人合作。在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使之獲得與人相處的經驗,培養其與人合作的能力。

  再次,家長要教育兒童關心別人,遇事為別人著想,因為只有會關心別人的人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而要使孩子學會關心別人,要教育他們從小關心自己的父母,關心父母的健康,關心家庭中所遇到的困難,知道父母在為自己操勞。

  :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家長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就體現了創新教育。家長不要在一道題上去具體指導什麼,而要從大方面去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大學習觀,課內、課外、社會活動等都是學習的範疇。我們鼓勵孩子學習奮鬥,不是要他讀一個名牌學校,找一份好工作就行了,而是要他將來對社會做出貢獻。走自己的路,別重複別人,按照自己的情況去學習,去生活,去發展。不僅父母與他平等對話,開展討論,甚至家中來了客人,談起社會的事,也允許孩子與客人爭論,允許孩子發表不同意見,使孩子敢於質疑。

  創新教育要求家長要有開放的心態,營造輕鬆自由的家庭心理環境。家庭成員在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形式上要“直白”,即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心平氣和地來展現自己的心理情緒。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也不必顧慮,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出現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家長對孩子有所創造的期待如能滲透於整個環境和教育過程中,孩子將會逐漸體現到創造氣氛的激勵,產生創造的願望和動力。

  現代的好孩子不再只是聽話的孩子,而是有獨立見解、有創意的孩子。對孩子要儘量讓他自己安排生活,少陪讀。鼓勵孩子多創新。孩子有創新就會有信心。

  :民主教育

  傳統文化要求孩子一定聽父母的,父母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與孩子缺乏交流,也不聽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更不喜歡讓孩子自己出主意。現代教育應是家長能蹲下來和孩子平等交流。現代家庭要求成員之間建立真正平等的關係,道德與心理上的平等關係。

  缺乏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養成怯懦、盲從、自卑和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而富於平等精神的家庭則有利於養成孩子自信、自尊、積極、開朗、樂觀的性格。

  家長要有民主平等的觀念和態度,尊重孩子,平等對待自己的子女。家長與子女是父子、母子關係,除了生存的依賴關係外,還有最可依賴的朋友關係。應有長幼之分,也同樣應講求理解和溝通。

  對子女的要求必須合情合理。合情,符合子女的意願:合理,符合身心發展規律。反之,提出子女根本辦不到的要求,也是不尊重子女人格的一種表現。家長不能任意剝奪子女正當的興趣和愛好,必須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積極鼓勵子女的獨立自主,激勵他們全心全意去做喜愛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直言不諱,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幼稚的錯誤的意見,也不要急於訓斥或奚落。魯迅先生提出應理解兒童,指導兒童,解放兒童,正是家長與子女民主平等態度的概括。

  :情感教育

  中國人的情感很細膩,但不喜歡錶達自己的情感。親子交流也很枯燥,無情趣,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流情感,孩子也不瞭解父母為什麼會這樣或那樣考慮問題。

  情感教育的首要方面是培養孩子的愛心。學會愛世界,愛屬於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學會感受愛、表達愛、體會愛。家長應讓孩子大膽表露自己的情感,用平常心來看待成敗,這樣也會減弱孩子的嫉妒心,不至於無法容忍別人的成功。

  劉海洋學識超群卻獨缺愛心,人格嚴重缺陷。“傷熊事件”應引起中國教育界和所有家庭對“人才”標準的深刻反思。應試教育使眾多的青少年在最富於理想的學生時代把豐富多彩的追求化為單一的成績追求。仁愛之心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而片面的過度的知識教育卻導致部分青少年嚴重偏科和情感的荒漠化,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識的某一極狹窄的領域,而忽略了豐富的情感世界的培育,造成情感冷漠、缺乏愛心,為實現個人慾望很少考慮後果。

  情感教育的第二方面是讓孩子學會交往。當孩子遇到苦惱時,通常會向誰傾訴呢?學生首選媽媽;其次選擇朋友;再次選擇爸爸。還有的選擇老師或選擇對誰都不說。可見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僅次於媽媽。可父母們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孩子的朋友,甚至武斷地限制孩子交友。父母們在允許孩子選擇朋友的問題上的基本標準是“能對孩子的學習有益”,選擇與孩子志趣相投的父母僅有少數有人選擇了兩項。父母們的這種擇友標準,會使孩子們中間出現一個交友怪圈,誰與比自己學習差的孩子交朋友?而當孩子需要認同的時候,需要依賴的時候,需要肯定、幫助或批評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該找誰。

  孩子不知道怎樣學習時,父母肯定會著急。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該怎樣和朋友及其它人交往時,父母還會著急嗎?還會給他們一些引導和方法嗎?近幾年來,教育專家們提出一個新概念:同伴教育。就是說同伴在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寫作能力、交往能力。

  :成功教育

  一個成功的人是什麼?答案是實現自己的理想;那麼,一個成功的孩子是什麼?不是實現父母的理想,而是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的成長。

  當今中國獨生子女教育中出現的“翹翹板原理”。中國孩子的自下而上狀態猶如一個華麗的翹翹板:一邊是物質生活的“小皇帝”;一邊是精神上不能自主、得不到新生的“小奴隸”,簡單地在生活上強加給孩子各種各樣的挫折教育,父母兩頭施壓的結果只能是翹翹板折斷,孩子人格分裂,體驗到深深的挫敗感。如果生活上是父母慣壞了孩子的話,那麼在學習上,恰恰是孩子慣壞了父母。孩子對父母的各種要求都盡力滿足,使望子成龍的父母貪得無厭。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會讓孩子經常體驗到失敗,家長高期望導致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心理壓力大,怕成績不好對不起父母;由於達不到父母提出的高期望目標而喪失信心,自卑自責;因持續的失敗感和內疚而形成緊張不安、伴以恐懼的焦慮情緒狀態,甚至出現考前失眠,考試時胸悶、心跳加快等神經系統反應;產生逆反心理,對父母的話,不分是非一概反對;為父母被動學習,學習動力不足。為此,家長應對孩子寄予恰當的期望,根據孩子的現有條件實事求是地制定出適當的期望值,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拔苗助長。

  :生死教育

  讓孩子瞭解什麼是生命,生命來之不易,瞭解什麼是死亡,死亡對周圍人意味什麼,以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就輕生。例如:武漢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因作業沒做好被老師批評而上吊自殺。萬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檢測得出結論顯示:我國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表現。對於屢見不鮮的中小學生自殺現象,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呼籲:應加強對中小學生心理衛生教育,開展生死觀教育。

  與尚未成年的孩子談論生死似乎過於沉重,長期以來,成人對孩子的生死教育大多是採取迴避的態度和閃爍其詞的說法。這樣的結果,會不斷地傳達給孩子關於死亡的一些不正確的資訊,讓他們覺得死是一件很好玩、很容易的事,還帶著一點兒神祕。孩子在小學階段的重點是學習習慣和生活心理的培養,所以在這個階段實施生死觀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在國外和港臺地區小學生會被老師帶到醫院太平間接受死亡教育,老師會讓學生摸著死者冰涼的手感知死亡,還會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孩子們: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看不到好看的動畫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這就叫做死。與此同時,也輔之以生的教育,老師也會讓孩子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給他們講人的出生。這些都是在告訴孩子們,生與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有認識了生的可貴,才能珍惜生命。在我們的“生死教育”中一定要告訴孩子:不僅要愛黨、愛祖國、愛親人,還要愛自己。愛自己不是錯。

  通過人格教育、創新教育、民主教育、情感教育、成功教育、生死教育,幫助家長重塑科學的家教方法,培養健康、快樂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孩子。

的人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小方法
相關知識
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內向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麼
中學生家庭教育方法
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高中生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如何去教育小學生_家庭教育方法
如何去教育小學生_家庭教育方法
學前家庭教育方面的論文
學前家庭教育方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