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能夠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計劃、有目的地為中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析我國中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心理健康問題也層出不窮。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頒佈《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各科教學都應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體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承擔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擔。

  關鍵詞:體育心理 健康教育 功能

  一、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影響因素

  一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小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群體,他們的身心發展還處於不成熟的狀態,相對來說缺乏相應的自我調節和自我認同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到多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使研究迅速向縱深方向發展,中、小學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焦慮問題

  焦慮是指個人預料會有某種不良後果或模糊性威脅將出現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通常表現為緊張不安、憂慮、煩惱、害怕或恐懼,可能伴隨全身出汗、顫抖、心跳加快等生理上的症狀。學習焦慮是學生由於內心某種矛盾而產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它是學生群體中一種特定的緊張狀態。

  2.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指在人際交往中焦躁不安,對人焦慮,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說了什麼總想不開,無所適從。障礙性過強的學生往往沒有魄力,缺乏組織能力,搞不好人際關係。這種傾向在當今中小學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

  3.挫折忍耐問題

  小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和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但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4.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指的是人在面對變化了的環境後,產生的焦慮、不安與不適應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包括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障礙兩種。適應障礙主要表現為一種逃避與自我保護狀態,適應障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首先,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學生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社會觀念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心理髮展起到間接的影響。可以說,社會觀念直接影響了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取向,目前社會上唯學歷是舉的用才取向是導致學生學業壓力過重的主要原因。另外,學生的社會交往會對學生的心理髮展起到直接的影響,學生在學校中的同伴交往,以及校外交往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他們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的個性,使他們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化又導致家長對孩子產生過高期望,希望孩子不僅在學業成績上有突出表現,還應具備一定的藝術特長,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其結果給孩子帶來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其次,來自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擔負著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任,但是學校教育也會產生一定的負向功能,從而不但不會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反而會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最後,學生的個體因素個體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四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學校教育因素。

  二、我國學校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體育運動對心理素質培養的作用

  人的發展是身心兩個方面的同步發展,身、心發展兩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體育運動在促進人身體發展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力。身體發展是心理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心理狀態來自於大腦這個物質實體,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可為心理髮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體育運動可以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體育運動有助於使學生認識自我。

  二學校體育對心理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學校體育具有活動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組織操作的複雜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心理體驗的複合性等特點,使學校體育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排除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等,具有其它教育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學校體育有益於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2.學校體育有益於鍛鍊學生的意志品質

  3.學校體育有益於學生的智力發展

  4.學校體育有益於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靠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更多地應在各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學校體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體育對學生的心理髮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體育活動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並通過運動專案對學生提出身體和心理上的挑戰,促進學生意志品質的發展。學校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研究和摸索,筆者有理由期待我們會做的更好。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2]胡春明.試論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6.

  [3]陳峰.試論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J].第20卷.湖北體育科技,2001.9,3.

  [4]李榮.體育教學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00,4

  [5]殷小川.中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的關係[J].第7卷.健康心理學雜誌,1999,1

  範文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模式的建構

  摘 要: 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誤區,探討了構建有效模式的指導思想,最後提出了構建“以教學為本、三結合”全方位、多元化、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關鍵詞: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誤區 指導思想 “以教學為本” “三結合”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學校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過程。我們課題組成員走訪了海南多家中小學,就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狀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既讓我們看到了工作實績,又發現了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如何構建有效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文對此問題展開了探討。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誤區

  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尚處於啟動階段,存在諸多問題,有待完善。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誤區。

  一醫學化模式。

  這種模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過程,把大多數學生成長髮展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稱為心理疾病,並採用心理治療的方式予以轉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放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診治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偏重問題取向,過於強調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卻忽視大多數學生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和一般問題,捨本逐末。許多學校設有心理諮詢室,配有專門的教師如心理諮詢師負責管理,而對心理教育其他方面的工作敷衍了事。以為這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抓起來了,其實,簡單的心理諮詢加治療並不等於心理健康教育。

  二學科化的模式。

  這種模式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向學生傳授關於心理學、心理衛生學及開發心理潛能等專業知識。視心理健康教育為課程學習,讓學生背概念、記原理、考教材或講義,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純學科化教育的軌道或者誤解為心理學的科普教育,這種做法背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方向。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心理學理論知識,一味地追求學科化,只能是流於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無法落實到實處。

  三德育化模式。

  就我們調研的結果看,目前不少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將兩者混為一談,認為沒有必要單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心理諮詢模式也採用德育的模式,授課和心理諮詢工作大都由德育教師和班主任承擔。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標、任務、實施方法有明顯的區別,在教育實施策略上應有本質區別。

  四形式化傾向。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完善、管理不夠規範。有些學校雖然設立了心理諮詢室,開設了心理健康課,配備了教師,但由於工作方法不對路子,再加上宣傳不力,心理諮詢室形同虛設,僅是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硬體”之一。心理健康課只是拘於表面,沒有切實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落到實處。甚至有的學校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檢查,才象徵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傾向普遍存在,只是或多或少、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構建的指導思想

  一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圍繞教育目標,模式構建要注意以下幾點:

  1.發展性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促進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主要目的,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具有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問題的能力。

  2.預防性

  主要針對的是部分在學習、心理及生活適應上有可能發生問題或問題剛出現苗頭的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知識,正確地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減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產生。

  3.針對性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習焦慮、情緒不穩、社交障礙等問題,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及時解決,將嚴重影響到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髮展異常的學生開展專門的心理諮詢,對普遍性問題開展專題講座,是十分必要的。

  二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在選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圍繞教育目標,以發展、適應和預防為主線進行綜合安排,主要考慮兩個因素:

  1.遵循中小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

  以各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特點及規律為出發點,針對學生學習、生活、交往和成長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各有側重的培養和訓練,安排好各年級的教育內容,設計好教學模式。一般而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二是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諮詢、行為矯正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範疇。三是學生潛能和創造力開發。中小學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

  2.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廣泛,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學階段通常以適應學校生活與學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要內容;初中階段則以青春期教育、情緒調控、自我意識培養、人際關係調適和耐挫力的提高等為主要內容;高中階段以學習能力提高、考試焦慮除錯、升學就業輔導、人格培養和意志品質塑造等為主要內容。同時,要做好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間的銜接,形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體系,使學生的心態逐步平穩地向健康的方面發展。另外,教育方式的選擇也要與年齡相符。   三、構建“以教學為本、三結合”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的構建要以心理健康活動課教學為主陣地,強化與學科教學的結合,利用社會、家庭、校園豐富的人文資源,通過多種途徑,深入廣泛、生動、切實有效地開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教學為本,形式靈活多樣。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依靠全體教師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並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課堂外,幫助學生髮展健全人格,學會學習、做人和做事。

  1.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為主陣地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頻繁的心理互動,對學生心理髮展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教師要準確把握切入點、結合點,圍繞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設計和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內容和活動形式,並將其具體落實到整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獲得心理的成長。

  2.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和機會。因此,各科教師可結合學科特點,從中挖掘並開發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併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如思想品德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只要廣大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滲透,就會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把心理教育活動課延伸到課堂之外

  學校應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發揮學校各部門如學生會、家長學校的優勢,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組織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吸引和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活動,以鞏固和延伸課堂教學。如利用班會、牆報、校內廣播、心理講座等,營造濃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

  二三結合、全方位、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拓展多種渠道,加強多方配合,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

  我們課題組成員對500多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35.2%的學生有心理問題,22.91%的學生有明顯問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不過,由於中小學生心理髮展速度較快,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與可塑性,只要加以正確的教育引導,這些心理問題都是能夠得以矯正的。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將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十分必要和重要。

  這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隨著教育的發展,班主任不僅要負責班級日常管理工作,同時也要擔負起學生的心理輔導。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型別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成敗產生重大影響。定期對班主任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逐漸把班主任訓練成為“心理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可以彌補我國學校心理諮詢師嚴重不足的狀況,加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序,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和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心理諮詢相結合

  專業心理諮詢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補充。心理諮詢的實質是幫助來訪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根源,幫助來訪者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弄清自己的行為和生活,幫助來訪者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作出決定,從而提高對生活的適應和環境調節的能力。[1]專業心理諮詢可以有效地解決諸如學生行為問題、情感問題和人際關係問題等。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這項任務往往是由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完成的。根據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專門的心理諮詢師。為此,學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師參觀、學習心理諮詢模式的具體實施。而後面向學生、家長開展心理諮詢,其形式有個別諮詢和集體諮詢兩種,也可以應用心理測量技術對學生進行學績測驗和人格測驗,為學校開展心理教育提供服務。因而,專業心理諮詢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我們課題組成員在中小學調研時,各校一致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特別強調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應樹立“大教育”觀念,加強家庭、學校、社群彼此之間的聯絡,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教育網路,以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家庭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它影響著孩子思想、品德的發展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家長不健康的心理、不恰當的教養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延伸到家庭中去,加強對學生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自己的良好行為和品格影響孩子,自覺維護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另外,家庭要與學校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成立家長學校,學校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教育知識。幫助家長了解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在這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向家長及時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動態及所出現的具體問題,提高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營造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圍。逐漸形成家校共育、內外結合的潤物細無聲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同時,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著重要的輔助和制約作用。改變學校封閉的教育模式,將學校置於社會系統中,充分發揮當地優勢,整合社群資源,聯合開展多元化的生動活潑的活動,讓中小學生心理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和發展。

  良好的社會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但社會中的消極因素卻會削弱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正面力量,如黃色文化等不良現象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侵蝕他們的靈魂。所以,要加強家庭、學校、社群三者的密切配合,社會要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綠色的巨集觀環境,而家庭和學校要培養學生必要的辨別是非和鑑賞美醜的能力,以免孩子被花花綠綠的世界所迷惑而失足跌入心理誤區和文化糟粕的泥潭。

  參考文獻:

  [1]葉存春,李順龍,樑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卷第6期,154-160.

  基金專案: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課題編號:QJB12503。相關文章:

淺談心理健康論文範文
淺談護理心理學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論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研究論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論文
淺談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
中小學心理諮詢論文
關於中職生心理健康論文
中小學健康教育論文
中小學家庭教育論文
中小學音樂教育論文
中小學音樂教育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