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自我意識心理表現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認識,是對於自己本身和自己與他人以及自己與社會關係的意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自我意識心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自我意識心理論文篇一:《淺談重塑自我意識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培養 心理健康、 社會適應性強的新人,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的。為達到此目的,必須認清大學生自我塑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自我塑造 主要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紀律的 現代 化事業的建設者,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從大學生重塑自我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途徑等方面作一些淺析。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部分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生活上依賴性強

  在大學裡,大學生們要獨自一人在外生活,由於以前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生活習慣,當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學習和生活時,思想脆弱、社會 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們在同學的笑聲裡,就會由自信、大方轉為自卑、沉默;有的剛愎自用,處處爭強好勝,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有的自命不凡,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難,就會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恆的韌勁,沒有勇氣正視現實。

  2.學習動力的暫時消失和學習目標的模糊,使大學生猶豫不決

  緊張而有明確目標的高中生活結束了,大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閒時間的大學,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壓力,同時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學的學習既無老師的督促,也無父母的逼近,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覺自願的事。有的大學生上了大學後,有意無意放鬆自己,開始享受。

  3.怎樣處理好人際關係,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使大學生為難

  在大學裡,同學來自於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學們一下子無法相互適應。由於大學中活動很多,個性飛揚,展示個人興趣和特長的機會很多,是改變自己去適應別人、還是讓別人去改變來適應自己,如何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全面 發展 的人等問題困擾著大學生。

  4.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使大學生的心理負荷增大

  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日益鞏固和發展,市場競爭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 科學 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由於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競爭衍生出來的損人利己、金錢至上以及享樂主義在大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外,目前我國就業問題比較嚴重,這也讓大學生心神不寧,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5. 網路 資訊對大學生的正常成長也有較大影響

  現時代,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不僅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衝擊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精神狀態。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網民群體,在從網際網路上獲得有益資訊的同時,也在接受著許多有害的資訊,從而給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二、大學生重塑自我,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

  大學生正處於成熟階段,正向成人過渡,在這一時期,大學生需要進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因此,大學的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這一轉變,從而實現人生的巨大跨越。

  1.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科學 證明,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生活習慣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是誘發大學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幫助大學生儘快實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有機結合

  在大學時期,學生的意識開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動向為物件 發展 ,他們是根據主觀的自我和主觀感受的 社會現實所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達到的自我狀態。他們一個是理想主體的自我,一個是現實客體的自我。如果主體與客體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個體的真正能力、性格、慾望能如實地表現出來,個體便能以自己的本來面目出現在別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飾什麼,從而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實際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輔導員應引導學生走適合自己的路,實現主體格客體的完美統一。

  3.大力加強校園 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學生自我塑造的陣地。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一是有利於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 環境的能力;校園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徵,它能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為大學生提供鍛鍊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能力的機會。二是有利於開發大學生智力,提高文化修養,完善知識結構。三是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些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可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瞭解國情,認識人生,從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襲。四是有利於大學生身心健康。因為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雙胞胎滿足大學生的各種需要,如愛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校園文化又能為大學生排除各種心理障礙。五是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4.運用科學、積極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心理問題

  1努力學習有關的心理健康知識,瞭解和掌握心理活動的 規律 ,從而按規律行事,提高針對性,減少盲目性。

  2大學生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培養健康的情緒。良好的情緒不僅可以治病,而且還可以防病。大學生可通過參加文體、社團、社會 實踐等多種活動,加強人際交往,溝通思想,交流資訊,以保持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

  3建立健全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心理內部的調節機制,它通常能對人的焦慮、自卑、痛苦等消極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因此,當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應該運用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正確地面對困難,並且善於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問題。

  參考 文獻 :

  [1]高玉祥.個性心 理學 概論[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劉和平.21世紀教育學.東北大學出版社,2000.

  [3]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N].2001,3.

  自我意識心理論文篇二:《淺談自我意識》

  [摘要]自我意識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影響著人格形成的性質、方向、速度和程序。本文對自我意識的概念、結構、發生發展、研究工具及方向、完善塑造進行了一定的闡釋。

  [關鍵詞]自我意識;自我認識;自我體驗

  1自我意識的概念

  蘇格拉底是自我意識的“助產婆”。蘇格拉底堅定認為存在普遍可靠的真理並且探求普遍必然性的途徑是“認識自己”。因此,西方哲學的自我意識概念產生於古希臘時期[1]。在此之後對自我意識的思考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停留在哲學的思辨領域中。直至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中首次將自我意識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心理學的先驅人物馮特也對自我意識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早期的心理學家們對其概念進行理論探討,但缺乏一致性,其研究結果可謂撲朔迷離、含糊而繁雜[2]。直到20世紀20年代,西方心理學界的學者們紛紛研究起了自我,具有代表性的有庫裡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3]。其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結構後,自我意識的概念開始明確化。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就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以及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體驗和願望。

  2自我意識的結構

  自我意識即個體對自己的意識。很多研究將自我意識與個性心理特徵和傾向視為並列的人格組成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學者持反對的態度。至今對於自我意識在人格中與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心理傾向的關係沒有一致的觀點。但是一致認為的是自我意識不僅與基本的知情意有密切的關係,而且與人格也有緊密的聯絡。

  自我意識有其自身的結構,即它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階階段,是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組織、控制和推動作用。自我意識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複雜的心理系統或心理結構。從表現形式上,主要分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4]。很多學者的分類方式均不同,朱智賢認為所謂自我意識,即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肌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5]的意識。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把自我分為主我I和賓我me兩個方面,主我是自我的主動部分,是認識、發動、指揮和調節個體活動的方面;賓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和知覺的客體等心理活動的意識[2]。從意識活動的指向來看,自我意識還可以分為私我意識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識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個體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評價標準,後者是指個體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評價標準[6]。類似以上的分類還有很多,均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其結構。

  3自我意識的發生、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從嬰兒起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漸成熟。研究表明個體自我意識發展有兩個飛躍期:第一飛躍期大約在1~3歲,是以兒童可以用代詞“我”來標誌自己為重要特點的;第二飛躍期是初中階段[7]。

  韓進之,等[8]的研究表明:中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總趨勢呈現由低到高的曲線形。這一總趨勢還呈現了三個上升期和三個平穩期。第一個上升期為小學一年級至小學三年級。由小學三年級到小學五年級進入平穩期。第二個上升期為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此後進入初三平穩期。第三個上升期為初三到高一,此後至高三進入平穩期。自我意識發展還有不同觀點。楊巨集飛等研究也發現,學級至初三年級均有所下降[9]。王維等研究發現,四年級學生在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和對學校態度方面有所下降,提示四年級的學生的自我意識較二年級學生有所下降[10]。Piers和Harris的研究證實,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在自我意識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於六年級[11]。我國學者楊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級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12]。楊心德的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可能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13]。因此對於初中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曲線是如何變化的尚無定論。

  4自我意識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

  通常使用的是自我意識量表,是由Fenigstein,Seheier和Buss編制的[14]。本量表由三個分量表共23個題項構成,分別是測量私我意識的10個題項,測量公我意識的7個題項和測量社交焦慮的6個題項。這些分量表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其中,私我意識是指習慣性地注意自我中私密的方面,這些方面只有本人才能觀察:公我意識是指習慣性地注意自我中公開的方面,這些方面是別人能夠觀察和評價的;社交焦慮則反映個體由於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原量表公我意識和私我意識、公我意識和社交焦慮之間均為適度的正相關;而私我意識和社交焦慮之間的相關接近於0。量表採用5級評分,從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自我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私我意識方面,研究不僅是關於私我意識的優缺點[15]、單雙因素[16]、對心理健康的影響[16],而且還涉及個體差異的比較研究。例如Scandell等在一項私我意識與大五人格因素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私我意識與公我意識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在用偏相關技術控制了公我意識的影響之後,私我意識與大五因素中的經驗開放性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宜人性呈顯著負相關。Kemmelmeier的研究發現,高私我意識的個體所擁有的價值取向和態度是一致的;而對低私我意識的個體來說,價值取向和態度之間沒有關係。在性別方面,許多研究發現女性在私我意識或者公我意識上得分比男性更高。對女性而言,私我意識可能是更重要心理體驗。那些有高自我意識或者是私我意識或者是公我意識的女性更強烈地體驗情感狀態,而這些影響並不發生在男性身上。在地域方面,Shuzo等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私我意識程度比美國人低。在私我意識的兩因素中也發現了跨文化差異。Chart在其研究中發現,香港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在私我、公我和社交焦慮三個因素上均顯著高於德國、法國、丹麥和瑞典大學生。綜上所述,現今關於自我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我意識和性別方面,而不同文化地域的比較研究比較少。

  5自我意識的完善、塑造

  自我意識在人格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對人格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遺傳和教育。但是自我意識是這些因素的中介,自我意識決定著這些因素對人的影響。換一句話說自我意識影響著人格的形成速度、性質以及能動性和自主性等。那麼,自我意識的完善、塑造對人格的形成、發展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5、1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個體認識自我主要有兩個途徑。第一,分析體會自我的心理活動及行為,並且和周圍的人進行一定的對比,從而瞭解認識自我的內心世界,並作出一定的評價。第二,依據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自己。別人給予的評價,個體會將其與自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行對比,最後達到加深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

  在積極準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接受自我的優缺點,但是不能因為缺點,而在潛意識中逃避認識自我。只有能正視自我,愉悅地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5、2自我體驗的作用

  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個體產生一定的體驗標準。當符合標準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出現的時候,自我體驗是愉悅的,當個體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是有損人格,會出現恐懼和羞恥等不良的自我體驗,最終可能收斂或制止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

  5、3強化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意志上的表現,是在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我控制不僅限制著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性質、方向,並且要力求其符合社會要求準則。制定旨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動的相應計劃和程式。行動中運用自我分析、自我體驗、自我鼓勵、自我監督、自我命令等各種激勵手段。

  5、4提高自信心

  自信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的前提。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認知狀態,是自我意識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人在肯定自己存在價值的基礎上對自己力量的客觀充分估計,它直接影響著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評價定位以及自我理想的設計和把握,對於全面體驗和調控自我思想與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能夠幫助個體激發自身的潛能,勇於面對失敗和挫折。在大學生的課堂中,我們採取各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幫助他們客觀地認識自我的同時,讓他們總結過去的成功經歷,最終使“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這樣的信念內化,達到提升自信的目的。

  5、5提高自尊

  自尊感是一種個體的重要情感體驗,包括自愛、自己尊重自己和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感是個體在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價值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具體的活動中發揮自我的價值和能力,來滿足自尊。可以選擇自己能力較強的方面參加活動,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以便容易實現,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成就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自尊心。

  參考文獻:

  [1]江午奇、自我意識理論的歷史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111.

  [2]孫聖濤,盧家楣、自我意識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學探析,2000,2073:17-22.

  [3]肖曉瑪,尹顯作、論自我意識研究的歷史與發展[J]、韶關學院學報,2002,2311:104-108.

  [4]聶娟、大學生自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社會心理科學,2010,825:32-35.

  [5]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6]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7]肖曉瑪、論自我意識研究的歷史與發展[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311:104-108.

  [8]韓進之,等、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74.

  自我意識心理論文篇三:《淺談高職生的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

  [摘 要]本文試從分析高職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及偏差入手,提出瞭如何除錯高職生的自我意識以促進心理健康。

  [關鍵詞]高職生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的特點 自我意識的偏差 自我意識的除錯 心理健康

  在高職生中,我們會發現有這樣的學生――因自己的容貌不夠嬌好而鬱鬱寡歡,她們會因此自慚形穢、寢食不安;我們也會發現有這樣的學生――從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沒有學習動力,認為上了高職就是來“混日子”,絲毫不把學習任務放在心上……這些都是自我意識過強或過弱的表現。

  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的健全和發展能使高職生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無疑,健康的人格是高職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此,高職生應瞭解自身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及存在的偏差,掌握除錯自我意識的方法,這些對於高職生來說都至關重要。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以及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體驗和願望。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自我。

  不難看出,自我可分為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而認識、體驗和願望則可理解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

  某高職生認識到自己體弱多病而產生了苦惱的情感,並隨之產生了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願望;某高職生認識到自己具有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出眾的口才,相應地產生了自信的情感,並隨之堅定了重點培養自己這兩方面的能力,畢業後從事銷售工作的願望;某高職生堅持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以自己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而產生了自豪的情感,並隨之萌發了傳遞社會正能量的願望……這些都是高職生的自我意識的表現。

  雨果說;“只要目的正當,縱使走在搖撼的路上,步伐也是堅定的。”所以,自我意識是高職生一切活動的動力,能幫助其樹立奮鬥目標和發揮能動作用。同時,自我意識能令人不斷地反思、反省。因此,自我意識具有導航、自控、內省的功能。

  以下,我從談高職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及偏差入手,簡析高職生如何對自我意識進行除錯以促進心理健康。

  一、高職生自我意識的特點

  1.自我認識――客觀、現實、自覺

  隨著生理上的日趨成熟,高職生在自我認識上不太脫離現實,他們能自覺地按社會要求評價、設計自己。而且,知識及社會生活經驗的不斷完整與豐富,使高職生在自我認識上更為客觀,且基本與外界保持一致,遇事也多能“三思而後行”。

  如:幾年前,高職生對畢業的理想薪酬在近兩年已大致與現實接軌。

  2.自我體驗――強烈、敏感、豐富

  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都會引發情感。高職生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重視強烈而敏感,甚至一件小事、一句評價都會使高職生的情感掀起波瀾,久久難以平靜。多姿多彩的高職生活亦豐富著他們的自我體驗,諸如自矜、自憐等自我體驗,在高職生面對的各種學習、生活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高職生的情緒本身具有豐富多樣性、衝動性、波動性等特點,所以,高職生的自我體驗自然而然會強烈、敏感而豐富。

  3.自我調控――積極、主動、持久

  這是高職生自我意識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

  高職生已能夠積極主動地按標準要求長期有效地調控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實現理想自我。他們在要求獨立的同時還反對墨守成規,喜歡以新思維去接受新思想,並樂於人際交往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及能力。

  除此之外,高職生對自身的發展前景尤為關注。他們會考慮自身生存與生活的意義,也會思索諸如“自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等社會問題。而對國際、國內、社會、校園的關注也使其能不斷地修正自己。

  二.高職生自我意識的偏差

  1.過度的自尊、自信、自卑

  過度的自尊就是虛榮,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過度的自卑就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毀滅。

  有些高職生因家境貧困而怕被同學嘲笑,他們毫不估計自身的經濟條件,盲目攀比、心理崩潰,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強烈的虛榮心也使那些過度自卑的高職生愈加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毀滅的“怪圈”,導致惡性迴圈以不能自拔。相反,過度自信的高職生往往目中無人、妄自菲薄、狂妄自大、心理失衡。

  “三自”心理影射出高職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待提高的重要性。

  2.以自我為中心

  高職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大有人在。他們一切從“我”字出發,只注重個人價值的追求與實現,而將社會意義置之度外。自私心理使得這些高職生萬事講條件,而一旦事情沒有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則會情緒激動、偏激、消極,最終導致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出現。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一個人不快樂,是關心自己太多的緣故。”

  高職生應懂得“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這也是高職生學會做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3.兩極化傾向突出

  由於高職生的思想還不夠完全成熟與穩定,再加之其情緒本身具有波動性、爆發性、易於心境化等特點,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高職生諸如沾沾自喜與心灰意冷等情緒都會隨時表現出突出的兩極化傾向。

  綜上所述,可以考慮從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這三方面對高職生的自我意識進行除錯。

  三.高職生自我意識的除錯

  1.自我認識――辯證、客觀、多元角度

  正確地認識自我是除錯自我意識的前提和依據。

  首先,要與自己比較,要看相對於自己來說是否有進步。如:對於在某個學科上不太擅長的高職生來說,他能從60分提升到70分,這就是質的飛躍,而完全沒有必要強求他在短時間內該科成績達到90分。其次,要與他人比較。有些高職生對於自己不學習的想法毫不介意。那麼,應當與周圍同學比較,在愛學習的同學的帶動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以加強學習。最後,要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高職生要敢於進行自我批評,時刻進行自我教育。通過以上方法,可以達到辯證、客觀、多元化地認識自我。

  2.自我體驗――平和、樂觀、自信

  高職生應當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環境、人與事,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去揚長避短,在困難、挫折、失敗面前能以樂觀、自信的態度去應對,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用自己發現的更理智而有效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夯實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其實,挫折本身又是性格特點的一塊“試金石”,它能幫助高職生髮現自身性格上的弱點以更好地完善自我。高職生應培養良好的情緒,調整不良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3.自我調控――主動、及時、適時、校正

  自我調控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最根本的途徑。

  高職生應以堅強不屈的良好品格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腳踏實地地樹立理想自我,並實事求是地打造現實自我,還應主動、及時地瞭解國情及社會,思考人生,參與社會實踐,確立目標與榜樣,在付諸於實踐的過程當中適時地校正。

  總之,高職生針對自身自我意識的特點,不斷糾正自我意識上存在的偏差並進行正確的除錯,相信,隨著自我意識的優質發展,必將有一個愈加健全的人格,而這也會使高職生擁有一個更加健康的心理。


關於變態犯罪心理學論文
有關記憶的心理學論文要怎麼寫
相關知識
有關自我意識心理表現論文
有關自我成長心理論文
有關女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自我成長心理分析論文
做生意的心得_有關做生意的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論文
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有關大學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有關建築工程管理畢業論文範文
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