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學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聽學生說:能聽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例題和相關知識,但自己做題時卻無從下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認知過程。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洋思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說,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著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才會向前?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規律,為下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就初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再次,學生實驗及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著實驗。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如在講壓強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範文二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聽學生說:能聽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例題和相關知識,但自己做題時卻無從下手,也就是不知道應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時勉強應用某一知識,但並不瞭解應用這些知識的根據,方法和目的。這就說明學生沒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

  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不但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步驟,更重要的是把解題過程中大腦是如何進行思考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了解教師解題過程中是怎樣思考的。如:思考什麼?思考的方向對不對?如果不對,怎樣調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維的方法。把教師內隱的思維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

  另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時刻記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思”與“問”相結合的好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密切辨證關係。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穫。科學課程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學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科學內容來源於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科學問題的能力等 。

  範文三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著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為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為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湧現。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永珍的學科-科學,因為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絡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才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為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為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閱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例項,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臺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臺,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麵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為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為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資訊,如何提取有效資訊和運用資訊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著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說話的藝術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初二政治的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初一語文教學工作的反思
初一地理教學反思總結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3篇
初一體育教學反思範文
初一英語教學反思隨筆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
初一美術教學反思範文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初一體育教學反思
初一地理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