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博餅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中秋節博餅在閩南一帶是非常的受歡迎,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相傳是300多年前,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守廈門鼓浪嶼時為緩解將士們在中秋佳節思鄉之情而創,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每到八月十五月圓之時,將士們倍加思鄉思親。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曆十三至十八,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明月當空,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歡聲笑語間,自然應該再找尋一些開心的事來做。博餅當然是最有趣的。於是,大家或站或坐圍在八仙桌旁,盯著大瓷碗,當骰子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隨之產生,每個人在“博”中尋找快樂,在笑聲中感受濃濃的溫馨。

  據說1660年前後,鄭成功的部下洪旭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為排遣士兵在佳節思念家鄉親人的愁緒,就想出了中秋搏餅這個遊戲。它的規則大致是這樣的:每會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設有“狀元”一個,“對堂”***榜眼***兩個,“三紅”***探花***四個,“四進”***進士***八個,“二舉”***舉人***十六個,“一秀”***秀才***32個。會全共有大小六十三塊餅,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數,是個吉利數字。因為九九八十一是皇帝之數,八九七十二是千歲之數,而鄭成功被封過延平王,所以用六十三之數。

  中秋博餅風俗介紹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裡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閩南,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月餅在閩南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中秋月餅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博餅遊戲具體規則
中秋節要吃什麼菜
相關知識
廈門中秋博餅由來
中秋博餅由來
關於中秋博餅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中秋博餅來歷
中秋節謎語及中秋節的由來
傳統文化中秋節的由來作文
中秋節的由來是怎樣的
中秋節的由來及意義是什麼
中秋節的由來手抄報內容
中秋博餅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