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言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論文關鍵詞:語言意識 詞彙教學 閱讀理解 文化意識 模擬命題
論文摘要:在《英語課程標準》中,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被列為英語課程的5個目標。而語言意識雖“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它滲透於這5個維度的目標之中,既是語言的手段,更是語言的目的。本文從闡釋“語言意識”的涵義入手,進而闡明瞭培養“語言意識”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培養“語言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進,語言意識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並且不容忽視。遺憾的是,好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此認識不足,有的教師則張冠李戴地概之以“語感”,殊不知兩者實質上是不同的。語感是在大量的感性認識基礎上而獲得的語言直覺,看似不假思索,實際是舊知識的正面遷移,也就是“語言經驗”。而語言意識,指的卻是非外語環境中的人們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時,通過一定的模擬模擬訓練,學會用目的語的文化和思維來理解特定語境中詞彙的涵義,從而增強詞彙的敏感性和靈活性,提高用詞的精確性和得體性,最終具備近似於目的語的詞語選用能力,使他們的詞語表達更加地道,更具“洋腔洋調”,從而避免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現象。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而不是分析語言。這種“運用能力”,不但體現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更是表現為考試中的解題能力。不少地區的教研員在深人研究後指出,英語試卷的較好區分度與考生的語言意識強弱直接相關,考生在好多考項上的失誤,從表面上看是知識問題,或是解題思路問題,但深入探究,其根源則在於語言意識不足。因此,語言意識的意義不言而喻,它潛移於英語試卷的各個題型,尤其是單項選擇和完形填空中。
近年來的英語考試大綱中,無一例外地強調單項填空的命題原則為“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命制考生靠死記硬背可以得分的試題”。幾年來,英語試卷中的單選題,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幾乎所有的試題都有明確的語境設定,在真實可信的語境中,考查考生能否正確地選擇詞彙、短語或時態,語境對正確選擇有較強的提示和約束作用。特別是近兩年來,對語言的得體性的考查體現得更加充分。對語言得體性的考查是對英語學習者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只有掌握得體的英語,才是真正習得英語。而這一切都對考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意識提出挑戰。
如果說單項填空是考查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小語境的話,那麼,完形填空則是考查考生綜合運用語言的大語境。將閱讀理解能力和選詞能力結合起來是完形填空的特點,這一題型越來越注重文章內在的邏輯關係與詞義的匹配,填上一個詞義合適的詞,使句子通順、短文完整,而不是在語法層面上做文章。它的干擾項的設定與語法結構錯誤往往無關,重在文意的干擾,體現在語篇領悟和語篇解析的基礎上檢測詞彙用法的特點。因此,完形填空這一題型的命題原則被闡述為“考查考生根據語篇環境進行詞義辨析***包括片語辨析***的能力”。這就要求考生在客觀地理解行文內在邏輯的基礎上,注重用詞的準確、地道、高雅。而上述的這種能力,正是語言意識的題中應有之義。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有的教師也隱約意識到“語言意識”的重要性,並且“心嚮往之”,然而,或者由於理解偏頗,或者由於方法不當,終不得其門而人。那麼,培養“語言意識”究竟有哪些途徑呢?我們知道,語言經驗靠的是學生積累,而語言意識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深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四點心得,在此不揣淺陋,拋磚引玉,與專家商榷。
一、以詞彙為依託樹立語言意識
無庸諱言,時至今日,以語法為重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好多教師頭腦中還根深蒂固。對於詞彙,他們認為那是學生的“課外功夫”。即便進行詞彙教學,也只是蜻蜓點水,在跟讀和聽寫這些形式上走走過場而已。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只會認詞,不會辨詞,或者辨詞只停留在語法層面上的區別,而不會進行詞義的合理延伸和詞性的靈活轉化,學生成了詞彙這個海洋中的“旱鴨子”一一看似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但在具體的語境運用中卻束手無策、無所適從,每個詞看起來都似曾相識,每個詞填進去都似是而非。換言之,學生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訓練和引導,因而不具備語言意識,導致他們“學”而不能“致用”,“觸類”卻不能“旁通”。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以詞彙為依託,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在詞彙教學中,不僅停留在形、音、義的講解,教師更應積極構建語境,對詞彙的內涵和詞義的合理延伸進行指導,避免孤立地講解或練習生詞。要記住:“任何一個詞彙在具體的語境中都是生詞”。詞彙教學雖然也講解語言諸要素的組合規則,但教學重點則放在如何使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為實現特定的交際功能正確而又得體地運用這些語言形式。當然,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教師還應有意識地選擇或設計適當材料,讓學過的或將要學習的單詞多次在不同的語義情境中出現,提高復現率,有效地控制遺忘的速度與程度。當然,這一教學過程表面上依託的是詞彙,藉助的是小語境,但其目標也同時針對大語境,即完形填空。因為完形填空正是由微型的語境有機組合而成的大語境。
二、以閱讀為載體增強語言意識.
確切說來,語言意識是對語言的直觀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現為對語言知識的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它是一種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錘鍊出來的對語言的真切領會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現為一種對語言的默契和靈悟。新教材英語中的課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用性,一般都是選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的文章。它們跳出教材語言的模式,生動地反映時代氣息,因而更有原汁原味的語言表達,是增強語言意識的絕妙材料。另外,現在圖書市場上有很多課外讀物和報刊雜誌,都是語言地道、語境逼真的現成資源。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既要講解、剖析文章的行文邏輯,進行閱讀理解的指導,更要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用詞之靈活、地道和高雅。“欣賞是運用的前提”,所以,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閱讀文章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無異於培養他們的語言意識。
三、以文化為內涵滲透語言意識
正如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一樣,語言意識的培養也離不開文化意識這一肥沃的土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核心。要樹立真正的語言意識,離不開真實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中外文化差異,讓學生在跨文化中感受文化之精髓,領略語言之神妙,從而提高語言功底、審美情趣以及文學素養,將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語言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在文化意識中滲透語言意識,在語言意識中感受文化差異。
四、以命題形式深化語言意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引導學生把握命題規律,必然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因此,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語言意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模擬命題設計。具體做法大致有二:一是在把單項填空中的選項隱去,同時提供一定的提示,由學生自行設定選項,然後同學之間互換答題;二是讓把一篇題材適合、難度適中、單詞量適宜的閱讀理解改編成一篇完形填空。當然,要求空格的與選項的設定都與語言意識和語境邏輯有關,而不是在語法層面上做文章。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深化他們的語言意識。
綜上所述,語言意識的培養既有必要,又切實可行。學生具備了語言意識,既能從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領悟語言,又能充分地體現或調動特定語言環境中各種語言運用的可能性,發揮其潛在的語言潛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當然前提是教師要爭當英語教學改革的先鋒,要勇於更新觀念,敢於創新,積極探索,與時俱進。只要我們的思路對頭,措施得當,一定會在培養學生語言意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語言能力。而這,正是英語教學的目的所在。
試論英譯旅遊材料中的跨文化意識
淺談跨文化意識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論文摘要:在《英語課程標準》中,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被列為英語課程的5個目標。而語言意識雖“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它滲透於這5個維度的目標之中,既是語言的手段,更是語言的目的。本文從闡釋“語言意識”的涵義入手,進而闡明瞭培養“語言意識”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培養“語言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進,語言意識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並且不容忽視。遺憾的是,好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此認識不足,有的教師則張冠李戴地概之以“語感”,殊不知兩者實質上是不同的。語感是在大量的感性認識基礎上而獲得的語言直覺,看似不假思索,實際是舊知識的正面遷移,也就是“語言經驗”。而語言意識,指的卻是非外語環境中的人們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時,通過一定的模擬模擬訓練,學會用目的語的文化和思維來理解特定語境中詞彙的涵義,從而增強詞彙的敏感性和靈活性,提高用詞的精確性和得體性,最終具備近似於目的語的詞語選用能力,使他們的詞語表達更加地道,更具“洋腔洋調”,從而避免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現象。
近年來的英語考試大綱中,無一例外地強調單項填空的命題原則為“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命制考生靠死記硬背可以得分的試題”。幾年來,英語試卷中的單選題,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幾乎所有的試題都有明確的語境設定,在真實可信的語境中,考查考生能否正確地選擇詞彙、短語或時態,語境對正確選擇有較強的提示和約束作用。特別是近兩年來,對語言的得體性的考查體現得更加充分。對語言得體性的考查是對英語學習者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只有掌握得體的英語,才是真正習得英語。而這一切都對考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意識提出挑戰。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有的教師也隱約意識到“語言意識”的重要性,並且“心嚮往之”,然而,或者由於理解偏頗,或者由於方法不當,終不得其門而人。那麼,培養“語言意識”究竟有哪些途徑呢?我們知道,語言經驗靠的是學生積累,而語言意識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深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四點心得,在此不揣淺陋,拋磚引玉,與專家商榷。
一、以詞彙為依託樹立語言意識
無庸諱言,時至今日,以語法為重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好多教師頭腦中還根深蒂固。對於詞彙,他們認為那是學生的“課外功夫”。即便進行詞彙教學,也只是蜻蜓點水,在跟讀和聽寫這些形式上走走過場而已。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只會認詞,不會辨詞,或者辨詞只停留在語法層面上的區別,而不會進行詞義的合理延伸和詞性的靈活轉化,學生成了詞彙這個海洋中的“旱鴨子”一一看似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但在具體的語境運用中卻束手無策、無所適從,每個詞看起來都似曾相識,每個詞填進去都似是而非。換言之,學生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訓練和引導,因而不具備語言意識,導致他們“學”而不能“致用”,“觸類”卻不能“旁通”。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以詞彙為依託,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在詞彙教學中,不僅停留在形、音、義的講解,教師更應積極構建語境,對詞彙的內涵和詞義的合理延伸進行指導,避免孤立地講解或練習生詞。要記住:“任何一個詞彙在具體的語境中都是生詞”。詞彙教學雖然也講解語言諸要素的組合規則,但教學重點則放在如何使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為實現特定的交際功能正確而又得體地運用這些語言形式。當然,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教師還應有意識地選擇或設計適當材料,讓學過的或將要學習的單詞多次在不同的語義情境中出現,提高復現率,有效地控制遺忘的速度與程度。當然,這一教學過程表面上依託的是詞彙,藉助的是小語境,但其目標也同時針對大語境,即完形填空。因為完形填空正是由微型的語境有機組合而成的大語境。
二、以閱讀為載體增強語言意識.
確切說來,語言意識是對語言的直觀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現為對語言知識的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它是一種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錘鍊出來的對語言的真切領會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現為一種對語言的默契和靈悟。新教材英語中的課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用性,一般都是選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的文章。它們跳出教材語言的模式,生動地反映時代氣息,因而更有原汁原味的語言表達,是增強語言意識的絕妙材料。另外,現在圖書市場上有很多課外讀物和報刊雜誌,都是語言地道、語境逼真的現成資源。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既要講解、剖析文章的行文邏輯,進行閱讀理解的指導,更要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用詞之靈活、地道和高雅。“欣賞是運用的前提”,所以,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閱讀文章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無異於培養他們的語言意識。
三、以文化為內涵滲透語言意識
正如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一樣,語言意識的培養也離不開文化意識這一肥沃的土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核心。要樹立真正的語言意識,離不開真實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中外文化差異,讓學生在跨文化中感受文化之精髓,領略語言之神妙,從而提高語言功底、審美情趣以及文學素養,將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語言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在文化意識中滲透語言意識,在語言意識中感受文化差異。
四、以命題形式深化語言意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引導學生把握命題規律,必然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因此,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語言意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模擬命題設計。具體做法大致有二:一是在把單項填空中的選項隱去,同時提供一定的提示,由學生自行設定選項,然後同學之間互換答題;二是讓把一篇題材適合、難度適中、單詞量適宜的閱讀理解改編成一篇完形填空。當然,要求空格的與選項的設定都與語言意識和語境邏輯有關,而不是在語法層面上做文章。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深化他們的語言意識。
綜上所述,語言意識的培養既有必要,又切實可行。學生具備了語言意識,既能從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領悟語言,又能充分地體現或調動特定語言環境中各種語言運用的可能性,發揮其潛在的語言潛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當然前提是教師要爭當英語教學改革的先鋒,要勇於更新觀念,敢於創新,積極探索,與時俱進。只要我們的思路對頭,措施得當,一定會在培養學生語言意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語言能力。而這,正是英語教學的目的所在。
淺談跨文化意識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