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教師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接到要到二中講課的通知,心裡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底。對於《合歡樹》這篇文章,雖然說已經上過一次,但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

  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格外珍惜這次重講的機會。通過反覆的文字閱讀,我最後決定從文字出發,抓人物,分析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和不同時期作者對待母親的情感歷程。畢竟史鐵生的文章不同於他人,每讀一次總能感受到他字裡行間的感情,總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後順著設計好的思路上完了這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惟一遺憾的地方是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沒能將準備好的音訊朗讀和一段緬懷史鐵生的視訊展示給學生,沒有將學生帶到我預計的一種情景中去。***主要是因為二中教室還沒有安裝多媒體。***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將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

  範文二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著眼於此文,而因為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溫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著《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字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字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字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字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匯入。當然這個匯入如果說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字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著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著《合歡樹》匯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字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蘊,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說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高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裡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著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範文三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節應當從學生的閱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麼《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蘊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閱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定四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字,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閱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閱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啟發。特別借鑑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基於文字,經由方法,歸於情感,達成思想。

  對於一堂課,大家習慣於討論“怎麼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麼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麼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的的多。並且,教什麼往往決定了怎麼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教者還是評教者,反覆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後,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樣才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說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說的是對於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字的解讀能力,對文字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長期以來一直稀裡糊塗,缺乏專業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係?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係?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於本體性知識,並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為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學反思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合歡樹的教師教學反思
幼兒園新教師個人反思_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反思
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反思
教師本學期思想工作總結
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評語
小學語文教師自我反思
小學教師課堂反思範文
小學數學教師工作反思
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反思優秀
小學語文教師工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