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靜夜思》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靜夜思》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靜夜思》古詩原文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古詩註釋

  [1]靜夜思:題一作《夜思》。宋·郭茂倩編入《樂府詩集·新樂府辭》,並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也可以說,絕句實出於樂府。

  [2]明月光:一作“看月光”。

  [3]舉頭句: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此句“明月”一作“山月”。

  《靜夜思》古詩翻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靜夜思》古詩賞析

  【賞析一】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賞析二】

  如果我們作這樣一個民間調查: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華人中,甚至涵蓋日本、韓國、東南亞的百姓,問最普及的中國詩歌是那一首,我想,毫無疑問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仙李白的這首《靜夜思》。

  這首詩,相傳李白寫於湖北安陸,詩人曾“酒隱於此,蹉跎十年”,又說是寫於西北邊陲北庭的千佛洞,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只有短短二十個字、在今天看起來也通俗如白話的小詩,深受歷代文人雅士的高度推崇,更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接受和喜愛。

  深秋的夜晚,一片寧靜,如水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到床前,帶來陣陣森森清寒。夜已很深,孤身遠客的詩人難以成眠或是短夢初醒,矇矇矓矓之中恍惚地乍一瞥,好像地上結了一層瑩瑩的白霜,定神一看,原來是清清的月色。起身凝望懸於天上皎潔的明月,不由得想起了同一月光下遙遠的故鄉、家中的親人、想起了既往的一切……詩人所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夜晚,一種幾乎人人皆有的思鄉之情。

  依戀和思念故鄉,是人之常情。在交通不便、各種聯絡都十分缺乏或困難的古代,人們的鄉情更顯得濃重。鄉情就是親情,離家在外的人思念生養自己的故土,這是人類最普通、最普遍的情感,是人的最濃厚、最深沉的情感,是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人人皆有的樸素的情感,與生俱來,融於血脈之中。詩人在這裡只是點出“思故鄉”,並沒有說具體的內容。正如清初著名的詩人和詩選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點評的:“旅中情思,雖說明卻不說盡。”可以是故鄉的人,可以是故鄉的事,可以是故鄉的一切,給每個讀詩的人留下完全自由、廣泛的想象空間,不同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去具體化,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往往會因生活經歷不同、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和理解上的差異,從而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引動鄉情的環境和過程,詩人為我們設計的雖然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但寧靜的夜晚,尤其是清幽柔和的月光,最易引人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獨自離家在外的人,沐浴著皎潔的月色,會不知不覺地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下的故鄉、這一輪明月下的親人。這種情思,不是大喜大悲的強烈震撼,也不是特殊場合的別樣情懷,而是像眼前的月光那樣,如紗似水,瀰漫在人的心田。正如也是清代的詩人徐增所評說的:“因疑則望,因望則思,並無他念,其靜夜思也。”因此,詩人的這種情思是常人的情思,這種際遇更是常人的際遇,每個人都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每個人都可能有這樣的體驗,而李白用極通俗、極簡潔、又極高雅的語言替我們傾訴出來,反映的是大家共同的心聲。有觸即發,直抒胸臆,似乎不假思索,脫口吟成。詩句如流水一般的自然,又天機洋溢如天籟一般地令人驚歎。古詩百科

  思鄉之情,這最普通、最平凡,也最典型、最強烈的情感,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墨客吟唱過這個主題,其中名篇佳作也不勝列舉,但表達得最自然、最率真、最單純又內涵最豐富、最容易理解又最體味不盡的,當首推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因此,這首詩歷代好評如潮。明代著名的詩選家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特地把這首《靜夜思》題出來,讚譽為:“絕妙古今。”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稱讚別人的詩,其實,用來評價自己的詩則更為中肯和貼切。

  《靜夜思》這首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突出地代表了李白詩歌的自然之美。

  這微妙的由“舉頭”到“低頭”,形象而深曲地刻畫了詩人的深情與心境;這“妙絕古今”的“望月思鄉”,更使世世代代億萬遊子的心與之共振與共鳴。有華人處就有李白,就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

  《靜夜思》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稱“謫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唐安西都護府的四大名鎮之一、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左右隨父遷居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二十五歲出川漫遊,四十一歲奉詔翰林,不到三年“賜金還鄉”,六十二歲卒於當塗***安徽馬鞍山***。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天姿俊爽,詩才飄逸,人稱“詩仙”。詩風雄奇豪放,意境神采俊逸,語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色彩瑰瑋絢爛,造詣爐火純青,想象豐富奔放,影響極其深遠。


靜夜思古詩打一成語的答案
七年級地理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靜夜思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遊子吟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江上漁者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嫦娥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竹裡館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哥舒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渡漢江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八陣圖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夏日絕句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