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訪本科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採訪是記者與被採訪者之間交流,在採訪中需要找到被採訪者有興趣的話題,給被採訪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從而保證採訪資訊的充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媒體下電視新聞採訪方法

  摘要: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的採訪工作就是在眾多資訊之中選擇有價值的資訊,然後進行相應的編排與報道。在這樣的工作性質下,電視新聞工作人員在採訪技巧方面面臨新的要求。新媒體時代,採訪人員要想有效地傳播自己採訪到的資訊,就應該提高採訪技巧,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深度解析新聞事件。因此,本文在電視新聞採訪技巧運用的基礎上對具體的應用操作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採訪;技巧

  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各類新的媒體形式不斷湧現。例如,微博、貼吧、論壇等,它們正迅速地通過PC端和手機客戶端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渠道之一,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所以,在新媒體背景之下,傳統的電視臺應該懂得新的傳播方法與形式的運用,熟練掌握相應的大資料整理、新聞搜尋等新技術,憑藉多元化的技術手段,呈現出生動、準確、形象的新聞事件,讓電視新聞宣傳更具吸引力。

  一、電視新聞採訪技巧的運用

  合理地運用電視新聞採訪技巧,能夠讓新聞採訪內容更具針對性。一般來說,主要是針對發現新聞線索、整理觀察資訊以及做好採訪準備這三方面的工作。

  ***一***發現新聞線索

  電視新聞工作開始的標誌是新聞線索,只有獲取線索才可以進行新聞採訪。但是新聞線索並非自動生成的,新聞採訪工作者應該積極利用各種渠道,如微博、貼吧、論壇等,主動進行新聞線索的查詢和走訪。在查訪新聞線索的過程中,無論新聞資訊的多少,還是新聞價值的大小,新聞採訪工作者都應該對新聞線索進行深入的探討,確保能夠發現真正有價值的電視新聞。[1]此外,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採訪工作者還應該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從其自身角度來看,首先要具備高度的政治覺悟,能夠沿著政治的走向來收集新聞資訊。同時,還要善於利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手段,擴大新聞收集的範圍與程度。這樣才能夠及時發現新的新聞線索,以便電視新聞的採訪工作能夠順利地開展下去。

  ***二***善於利用大資料來觀察信源,做到去偽存真

  要想找到有價值的新聞,新聞採訪工作者需要擁有較強的觀察力,從生活細節之中發現事件的價值,這樣才能從小事件中挖掘大新聞。但是這樣的觀察能力並非是天生的。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可以通過各種網路工具和網路技術來培養後天的觀察力,尤其是運用大資料來對信源進行對比、核實,保證資訊的全面真實。在日常生活中,新聞採訪者可以養成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習慣,分析微博、論壇中很小的事件,並且對其加以解讀,善於以歸類搜尋的方法確定、核實新聞事件的真實性,評估該事件的新聞價值。避免網路上常常出現的事件描述翻轉的情況,保證新聞真實性,保護媒體公信力。

  ***三***做好採訪準備工作

  在進行新聞採訪之前,還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由於新聞報道要求的是真實、客觀與公正,並且還要求了時效性,所以只有做好準備工作,才能佔據採訪過程的主動權,才能引導同被採訪者之間的交流,才能圍繞主題進行探討。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來了解、熟悉採訪物件乃至採訪事件,做足功課。例如,在微博中找到一條具有價值的新聞時,首先就可以對被採訪人的個人情況進行簡單的瞭解,並且分析這一次需要採訪的主題,通過被採訪人的微信或微博瞭解其個人性格、社會觀點等等,然後再進行新聞的跟蹤。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在採訪時不能帶有任何的動機,必須要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公正性。[2]

  二、運用採編技術手段,打破時空的限制

  在新媒體背景之下,媒體之間的競爭正在逐漸加劇。在報道內容確定之後,只有懂得獨特形式的創造,才能提高媒體的競爭力。為了使電視新聞有更多出色的表現,可以合理地利用優勢技術,增加競爭優勢。對於單條的電視新聞,可以考慮利用特技和剪輯的方法;但是對於整檔新聞節目或者是欄目,則要考慮到欄目與片頭等編排工作,尤其是在電視新聞節目製作之中加入非線性編輯技術,對於編輯電視新聞節目會有質的飛躍。非線性編輯技術的運用不會受到時空的侷限,通過視訊連線、直播以及雙視窗等新技術,就可以將新聞傳輸到電視螢幕之上。[3]例如,北川7週年紀念大會的報道利用光纖、衛星以及微波等先進技術,實現了不同地方、同一時間新聞事件的同步直播。這裡面主要包含了北川新縣城災後人們的生活情況、學生的上課以及紀念大會等多個直播點,構成了一張跨越區域的空間網路,通過立體的方式呈現了北川縣震後7週年的新聞事件,從根本上將電視新聞線性編排方面存在的問題一一解決,最終滿足了立體上把握新聞事件的需求。受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新聞資訊,就可以提高報道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受眾觀看。在電視新聞編輯新技術應用中,就可以實現現場的新聞採訪同後期的製作、編輯以及設計的結合,就能夠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出新聞資訊。當然,在新聞現場,記者除開利用鏡頭記錄之外,還需要一次性地展示和表現採訪物件的內心情感、心理狀態、情緒以及生理狀況等各個方面。在衛星傳輸手段下,將採訪錄影傳回演播室進行加工編輯,就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內容和思想。這並非是記者和採訪物件的感受,而是新聞宣傳最根本的需求。這還有利於增強電視新聞現場採訪的真實感,有利於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對於新聞事件,當事人、見證人和知情者更擁有發言權。在新聞採訪中,記者在新聞畫面之內,屬於事件的參與者和目擊者,因此可以針對觀眾感興趣的話題來採訪當事人或者是見證人,這樣就可以讓受眾瞭解想要的資訊。在採訪現場,只有將觀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可以增強其參與性,同時提高新聞宣傳的效果。

  三、結語

  相比西方國家,國內的新聞採訪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在未來的新聞報道採訪中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在新媒體背景之下,想要推動新聞採訪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提高新聞採訪人員的新聞採訪技巧,從而使其不斷地提升自我創新意識,不斷地發散思維,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最終創作出受眾喜歡的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胡明.探討新聞類節目的採訪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2***02***:177-178.

  [2]韓冰.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發展困境及出路分析[J].新聞傳播,2014***16***:146.

  [3]黨巨集偉.試論新聞採訪技巧的實際運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5***12***:189.

  範文二:新聞採訪技巧廣播電視論文

  摘要:總之,新聞採訪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山區電視記者,除了善於發現新聞,還應掌握新聞採訪的技巧。還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關心農民的生活,關注農村的發展,在採訪實踐中探索新的技巧,不斷完善採訪工作。

  關鍵詞:新聞採訪;廣播電視

  一、做足前期工作,打有備之戰

  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既是記者一項基本功,也是新聞採訪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採訪前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整個採訪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的作用。採訪前準備得充分,就等於完成採訪任務工作的一半。山區條件艱苦,道路崎嶇,有時到偏遠農村採訪,一個來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時間,有時為了及時播出當日所採訪內容,還得算好回到電視臺對所採訪內容的後期編輯製作時間,因此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備好、備足相關的採訪工具裝置。像我們山區電視新聞記者,可能都會吃過準備不足的苦頭,我剛剛從事新聞採訪工作時,對採訪前的工具準備工作沒有足夠的認識,一有采訪任務就直奔現場,有一次在接到下鄉採訪任務時,拿到機子、帶子、話筒就出發了,到了現場開機時,發現帶子由於老化,拍攝時老是卡機,由於來時只拿了一個帶子,沒有備用帶子,回到臺裡拿,顯然時間已來不及,只好硬著頭皮上陣,拍拍停停,弄得自己很被動。因此,採訪前的工具準備對我們電視記者來說至關重要,攝像機對於我們電視記者來說,就像是士兵手裡的槍,一把好槍加上充足的彈藥,才能打好戰,同樣,機器能否正常工作,電源是否充足,帶子是否足夠,是順利完成電視新聞採訪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圍繞相關報道內容準備有關資料。從大處講,就是要站在全域性高度,瞭解掌握上級精神,以及近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動態等。這樣有助於我們在採訪時站得高、看得遠、抓得準問題。如果我們對巨集觀情況不甚瞭解,胸無全域性,視野短淺,那麼採訪時自然無法站在全域性的角度觀察問題和分析事物,寫出的報道就容易就事論事,缺乏深度。從小處上講,就是記者要了解被採訪者或是被採訪當地的歷史和現狀,如某個鄉鎮的地理位置,人口,土地面積,特色產業,領導班子,新農村建設等。這樣去採訪,就不至於說外行話,容易與被採訪者找到共同的語言。就不至於碰到尷尬的事情了。

  二、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

  由於是山區縣,交通不便,一些記者一想到要下鄉就緊張,平時能不下鄉就儘量不下鄉,圍著縣城機關部門轉,圍著會議轉,工作雖然輕鬆了,但老百姓卻並不買帳。新聞界老前輩鄧拓說,記者工作最忌機關化,上班下班,“公事公辦”,這是老爺記者。因此,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記者,不光要有敏銳的目光,過硬的文筆,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眾脈搏,捕捉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新聞。基層和群眾中,蘊藏著大量有新聞價值的題材。實踐證明:距離群眾的生活越近,越容易捕捉到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2009年受莫拉克颱風影響後的一個月,我帶著《受莫拉克影響,我縣獼猴桃損失慘重》的報題到一個偏遠鄉採訪,在拍攝了一些獼猴桃受災畫面後,就想趕回去完成報道任務,卻發現當地果農雖然在採訪中有提及獼猴桃受災嚴重,表情卻很輕鬆。後來在與果農的深入交談後瞭解到,雖然當地獼猴桃大量減產,但是,由於外來訂單增多,獼猴桃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當地果農對獼猴桃增收信心十足。“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只有深入才會有深度,作為一名記者我牢記這句話。只有多下基層,多同群眾交談,才會讓我們山區一線記者的視野開闊、思想活躍,也會獲得豐富生動的語言,為寫出好的作品提供良好的條件,“腳板子底下出新聞”這名老行話,正是告誡我們的新聞記者要善於在深入基層上下功夫,要不怕吃苦,多到小、散、遠的農村走走,多到群眾中走走。只有敢於吃苦,至人所未至,才能寫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好作品。

  三、捕捉細節,彰顯感染力

  生動的細節可以調動觀眾的情感反應和情緒體驗,引起觀眾的關注,吸引觀眾投入到新聞中,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因此,細節把握得好,新聞的質量就高;沒有好的細節,新聞的質量就比較低。如果能捕捉到表現力強的細節,那就會使新聞主題更有感染力,否則,新聞就會平淡無奇、枯燥無味。記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採訪物件的生活環境,一邊用心體驗,一邊認真採拍,充分掌握豐富的原始材料,然後通過分析、判斷、提煉,把那些最能表現主題,特點鮮明,文字、畫面語言內涵深刻的細節篩選出來,確定為典型細節。例如,當一位村主任談起新農村取得的成就時,臉上流露出喜悅之情,可以將他的表情確定為細節,怎樣抓細節呢?首先,選擇恰當的位置,這樣才能拍攝出滿意的效果。其次要對採訪物件進行觀察,觀察不能面面俱到,要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重點進行深入、透徹的觀察,其餘部分稍稍注意即可。既要突出點,又要兼顧面,保持畫面的完整性。第三,記者對新觀察的事物,要進行思考,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要展開豐富多彩的聯想,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小到大,要善於在聯想的基礎上再創造,豐富其內涵,深化新聞報道的主題。

  四、尊重採訪物件,營造良好氣氛

  記者的言談舉止、對採訪物件的態度不僅深深影響採訪效果,而且也關係著記者所代表的媒體的形象。如果記者舉止文明,言語得體,便會給採訪物件留下良好的印象,塑造媒體的較好形象。在以後的採訪中,人們就願意提供新聞線索,交流情感經驗,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減少溝通中的障礙,提高採訪效率。如果記者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往往會讓採訪物件感到厭惡,避開媒體,拒絕採訪。因此,記者在採訪時,一定要注意禮貌,尊重對方。只有尊重採訪物件,才能獲得對方的尊重。尊重採訪物件,一是尊重採訪物件所在地區的風俗習慣。記者在採訪時應該入鄉隨俗,儘量適應環境,融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以免引起對方不滿。要深入到田間地裡,放下架子,幫農民做農活,聊聊家常,與他們打成一片。其次是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讓對方尷尬。營造和諧的氣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發現對方的興趣和愛好。當對方因為性格問題或對記者不熟悉不願多說時,記者找到對方的興趣點,把採訪變成輕鬆的聊天。比如,可以與農民聊一聊新農村建設,讓他們談談農村的新氣象,以此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隔閡,緩和緊張的氣氛。

  五、結語

  總之,新聞採訪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山區電視記者,除了善於發現新聞,還應掌握新聞採訪的技巧。還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關心農民的生活,關注農村的發展,在採訪實踐中探索新的技巧,不斷完善採訪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收集到有新聞價值的素材,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

  參考文獻

  1、資訊公開、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以新聞採訪中的“暗拍”為案例而展開分析劉作翔學習與探索2004-07-1528

  2、新聞記者採訪權初探徐芳,李俊良當代法學2002-11-3026

新聞採訪本科論文範文
新聞採訪實習論文
相關知識
新聞採訪本科論文範文
新聞採訪本科論文
新聞傳播本科論文
淺談新聞傳播本科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本科論文範文
新聞畢業本科論文
新聞採訪實習論文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新聞採訪
新聞學本科論文範例
有關新聞採訪與寫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