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們的心靈相通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讓我們把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層,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顯現其並不平凡的教育意義。
克拉克先生在“談教育的現實與理想”中談起了他與學生的關係,先生說了一段精彩的話:“我對他們進行的調查,瞭解他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有哪些,然後我就去看這些節目。當我們在課堂上讀書時,我會說,‘知道嗎,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前天晚上我最喜歡的一個電視節目”,孩子們會說,“克拉克先生,你也看那個節目?那也是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與孩子們的溝通,往往是表現在細節上的,而這樣的細節,並不是我們精心設計的,是我們從生活中發現了孩子們心靈的需求,孩子們需要我們成年人與他們交流的渠道。我們不能僅僅依賴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心裡的需要,才是我們能夠走進他們心靈的最佳途徑。
克拉克先生還說:“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我必須讓這些孩子跟我有共同的語言。有時,教師在孩子們的眼裡就像古董,跟他們沒有任何共同點。只要孩子們和教師之間有了紐帶,二者就會更加牢固的聯合在一起,孩子們就會對教師有更多的尊敬。”
我想,如果我們教師的教育實踐,脫離了接受教育者的本身,那麼,這樣的教育行為無疑是偏離了正確的教育軌道的。學生對教師的接受,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認同,然後才是知識上的崇拜,二者兼而有之的教師,才是“完美的教師”。我欣賞這樣的師者,無論他***她***的年齡長幼,無論他***她***的學歷高低。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流行的臺灣電視連續劇《流星花園》。那個時候的學生還不如現在學生這般的自主,他們更多的是關注電視劇所表現出來的與我們現實生活的不同。記得有一天早晨到教室去早讀,就覺得當天的讀書氣氛全然不同與往日,我還以為是“星期一現象”***隔了兩天,學生都有很多話要交流,故而不太全心讀書***,並沒有把它放在心裡,只是象徵性的說了一通道理,就安心的走出了教室。
可是,一整天,部分學生的學習都不太專注,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放學的時候,我把平時對學習比較熱情的學生留下來談話,從他們的隻言片語中,我明白了問題的根源。原來,學生們是為電視劇裡,那些臺灣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與眾不同”而討論,而思慮。
我首先肯定了學生們對不同問題的思考,但是我知道,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花時間瞭解電視劇的內容,於是,我開始了從未有過的每天晚飯時間守侯電視劇的過程。雖然《流星花園》實質上沒有什麼可看的內容,更沒有深刻的思想含義,但是,它反映了臺灣教育方式與大陸的許多不同。臺灣的學校教育是開放式的,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更是與大陸的儒家教育有所不同。這給當時的學生們帶來了觀念的衝擊,更為他們心靈的需求找了到合適的宣洩口。難怪學生們對電視劇有著這樣痴迷的態度了。
此後,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們討論這個話題,在整個電視劇的播放過程,我都不放棄與他們交流引導的機會,我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裡,走進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現在90後的孩子,更是“與眾不同”,他們稱“每三年就是一代人”,這樣,我們的教師不知要和他們隔了幾代呢。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果還不盡力尋找與他們的共同語言,不去加強聯絡的紐帶,那麼,我們只能與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隔離,甚至在心靈上隔離。
八年級英語教學的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