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篇二

  《淺析如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

  【內容摘要】面對現代社會各種壓力,在校大學生心理產生了諸多問題,如何來解決這些心理疾病,從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如何培養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如何採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增進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如何運用大學生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學生心理困惑和行為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改善 心理健康

  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他們的年齡一般在十八歲左右,他們的身心發育還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他們剛剛脫離賴以生存的家庭,從而走進需要獨立的半社會化的集體,很多方面還應付不了或適應不了,會產生諸多不良的心理問題。那麼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這是學校心理輔導師的重要目標和核心任務。當他們遇到具體的生活問題而內心糾結,又不能自助時,才會求助於心裡諮詢。心理輔導員只有解決了心理有問題學生的具體的生活問題,他們才會不難受,心裡舒服。而作為心理諮詢師是解決學生具體生活問題,還是促進學生心理成長?卻是個大問題。那麼如何改善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成為心理老師的一個難題。作為日常管理大學生工作的老師,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以下。

  一、培養大社交能力有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

  當今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大,但是對同樣不利的情境,為什麼有的人顯示出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克服各種困難,而有些人卻不能適應,會出現各種心裡障礙呢?這是由於很多學生缺乏心理溝通能力,不善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致。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中人人離不開交往,交往是人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需要。具體到青少年大學生,他們的人際交往主要在父母、長輩、老師和同學之間,無論哪一個關係出現危機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情緒的變化。通過社會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普遍有厭學情緒,大學生厭學現象的發生與其人際關係不良都有著直接的關係。據統計在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所做的307個學生中,厭學有73個佔諮詢4%,其中因人際關係厭學心裡案例達到20個,佔厭學率的15%。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和國家對教育程度重視的逐步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正在迅猛增長,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厭學到了不能不重視的程度了。

  心理學家根據不同現象提出了心理復原力的概念,並開展了相關的研究。發現自身的積極因素並主動進行挖掘和發展,是評價心理狀況的一個研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生長點”,發掘自己的潛能,從而提高維護自身健康意識。心理學領域關於研究“生長點”方面的研究和指導有很多,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為研究人員的發展潛能和美好品質的學科,它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裡品質,關注人類健康,幸福與發展,而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人問題發掘和研究上。我們作為高校教師,不妨在學校各種團體活動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各種潛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方面的發展,從而更好的進行自我探究,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的提高,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培養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從而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採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增進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有助於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大學生已經處於成人階段,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基本形成,有著獨特的自我生活能力,心理也逐漸走向成熟。而對大學生及時發現他們心理的問題,給以及時糾正。關注每個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大學生面對諸多壓力,心態好的學生能化解過去,心態不好的學生甚至發生自殺,教師必須防患於未然。多年來,很多大學生不思進取,認為只要每門學科六十分就萬歲了,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大學拿到畢業證就行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關注所有的學生,分析厭學原因,對症下藥,採取適當的政策,改變學生的厭學心態,為此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傾向,他是產生興趣的原因,也是培養興趣的先導,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於是興趣的導心”。學生只要保留一顆好奇心,就會保留探究的慾望和學習的興趣。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教學中可以設定問題,以促進思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從存疑、偵疑、到釋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的樂趣。

  其次激發興趣、創設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知”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方能與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因此,教師做內課堂教學的主控者要善於創造一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始終處於高昂的情緒,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俗話說“良婦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始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將學生帶入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中教學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講課的時候,展示一幅幅優美的自然山水圖片,並伴隨著輕鬆愉快的音樂,引導他們在反覆湧讀中進入文章情景交融的境界,探究作品的語言特色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後經常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對於具有多數厭學情緒的學生來說,並不是因厭學而學不好,而是因為學不好而厭學,這恐怕是由於“學不好”使得學生有了自卑心理,產生挫折感,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態度,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成功體驗”是夢寐以求的,是培養自信心的“營養劑”,是戰勝厭學傾訴的突破口。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給學生“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學生便會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產生無窮動力。如果把一個人取得的成就比作三角形面積,智力因素是底長,後天努力是高,智力因素難以改變,而決定一個人的關鍵因素是後天的努力,這樣的例子在古今中外歷史上很多。

  三、運用大學生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學生心理困惑和行為問題

  在未來20年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將會強調學生的自主自助,充分發揮他們在心理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強調經驗式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強調,在強調中成長,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行為負責;強調接納歡迎、尊重和誠實的態度,學生通過自主自助學習不僅幫助自己,還幫助他人,即助己助人;強調個體生命的獨特性,而不完全是一個年齡群體,因此,因材施教不僅是對教師而言,也是對學生自我教育的基礎。強調素質教育,提升能力,學以致用,迎接挑戰自我實現創造高峰體驗,一句話,未來的心理教育應該真正提供學生髮展需要的心理教育,而不是教育去選擇學生。

  大學時期,是人生成長關鍵時期,既是人格塑造的理想時期,也是心理問題易發期。在這個時期,大學生生育發育過程中伴隨著一場“心理革命”,生理髮育逐步成熟,心理上處於“斷乳期”。因此作為老師應該學院、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學生心理困惑和行為問題。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同個人的生活環境、家庭條件、個人的知識文化修養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實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個性聯絡具有階段性的,很多人具有很強的自愈能力,我們不要太多的去關注和渲染他的心理問題,應拒絕非正常關注!在大學生心理問題上,一些工作在一線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可能比專家有更多的發言權。怎樣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活愉悅,是我們努力尋求的目標,我們還要努力觀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每個大學生活中得到更大的收益,也是我們要努力研究的。
 

糾正孩子壞習慣的方法
淺論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論文
相關知識
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
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範文
淺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小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