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精華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7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它細緻地反映了我國四季交替的氣候特徵,含有時令順序、物候變化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方面的標誌性意義,是監測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實用指標。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二十四節氣立夏養生的方法

  【精神起居養生】

  立夏時節,雖說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中醫認為,“夏屬火,其性熱,通於心,主長養,暑邪當令”,“心主神明”,是說心在五行中屬火,主管人的精神活動,火熱之邪最容易損傷心,常導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頭昏目眩、煩躁不安等症狀,所以夏季宜注重“養心”。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閒自樂。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特別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按照中醫養生的觀念,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則入眠,陽氣旺則醒來,所以《黃帝內經》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在這兩個時間段熟睡對人身體有好處。尤其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質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子時也是中醫的經脈執行到肝、膽的時間,此養肝的時間應該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錯過了這個時間的睡眠,肝膽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表現為面板粗糙、黑斑、面色發黃等。午時“合陽”時間則要小寐,即使不能夠睡覺,也應“入靜”,使身體得以平衡過渡。睡子午覺還有幾個注意事項:天氣再熱也要在肚子上蓋點東西;不要在有穿堂風口的地方休息;睡前最好不要吃太油膩的東西,也不要吃得太飽,否則,會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心血管病變。

  午休雖是打個盹,但也不可太隨便,不要坐著或趴在桌子上睡,否則會影響頭部血液供應,讓人醒後頭昏、眼花、乏力。午休姿勢應該是舒服地躺下,平臥或側臥,最好的是頭高腳低、向右側臥。睡覺是有很多講究的。床鋪要頭北腳南。枕頭要適宜,我國古代醫書裡曾指出:“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也就是說,枕頭的高度,以仰臥時頭與軀幹保持水平為宜,即仰臥時枕高一拳,側臥時枕高一拳半。一般來說枕高以10~15釐米較為合適,具體尺寸還要因每個人的生理弧度而定。要保持臥室儘量黑暗。睡覺的姿勢儘量選擇平臥或側臥,以右側臥最好。

  【飲食養生】

  立夏時節,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番茄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另外,夏季是腸道疾病多發季節,多吃些大蒜、洋蔥、韭菜、大蔥、香蔥等殺菌蔬菜可預防疾病。

  【季節好發病及認識誤區】

  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明顯升高,手足口病、急性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和胃腸消化疾病等開始侵害人們的健康。因此,房間要經常進行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飯前便後要注意勤洗手,還要勤洗澡、勤換洗衣服,生冷食物要慎吃。西瓜性味甘、寒,有清熱解暑、利尿除煩之功。西瓜雖然味美可口,但並非人人皆宜。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多食,以免增加腎臟負擔。脾胃虛弱、寒溼較盛的中老年人,胃腸功能發育未全的小兒,切不可貪圖一時之快,吃得太多而損傷脾胃導致腹脹腹瀉,更不要經冰箱冷藏後食用,否則會傷脾胃陽氣。

  【預防本節氣疾病飲食攻略】

  桂圓粥:桂圓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點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龍眼肉味甘性溫,歸心、脾經,適用於心脾兩虛證及氣血兩虛證患者。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與神志,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關。脾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提供全身的營養。如果人們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可導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龍眼肉甘溫滋補,入心脾兩經,功善補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膩,不壅氣,實為補心健脾之佳品。

  二十四節氣養生方案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共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共12箇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與養生有著密切的關聯。

  中華養生,源遠流長。中華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它產生於上古先民為了增強體質、抗禦疾病、抵禦嚴酷自然環境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中醫養生理論精髓、中國古典哲學智慧和祖先寶貴的生命體驗及養生經驗,形成了以預防、整體、平衡、辯證為核心觀念的獨特理論體系,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老而深邃的中華養生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處處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關愛。其注重營造“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生態環境、順應“天人相應”的客觀規律、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與現代預防醫學“追求健康,迴歸自然”的思想不謀而合,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成為世界養生文化的一朵奇葩。

  博採眾長,薈萃精華。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肩負著“發展民族產業,造福人類健康”的光榮使命,繼承和弘揚中華養生文化和“藥食同源”文化,強調“治未病”,將“預防”作為消費者的健康大計,致力於解決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問題。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將中華養生文化精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中華養生,薈萃精華”的產品理念為指引,薈萃全世界中華養生研究的精華,薈萃原料精華、產品精華、技術精華,傾力打造天然、綠色、高科技、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養生保健精品,推出了一系列飽蘸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珍系列營養保健食品、香蘭閣系列化妝品和竹珍系列保潔用品。同時,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還通過新時代健康大課堂、新時代健康體驗館、國珍健康長走活動等載體,大力推廣中華養生理念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專業的健康服務。

  作為一家負責任的央企,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在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高消費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的同時,努力打造迴圈共贏的生態產業鏈,追求企業、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盡心盡力造福於人民、造福於社會、造福於環境。

  天人合一,順時養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黃帝內經》***兩千年前,華夏祖先就已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的健康。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黃帝內經》***四時節氣的不同變化,使萬物形成了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人體的臟腑功能、氣血執行也與四時節氣的變化息息相關。一年四季共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的養生法則各有不同。“中華養生 薈萃精華——新時代二十四節氣養生方案”綜合了歷代養生經典和養生名家的理論,破解順應節氣養生的奧祕,根據二十四節氣規律以及各節氣對人體的不同影響,推出相應的飲食調理、起居養生、精神調攝、運動健身等綜合養生方案,幫助大家調整自身以順四時、適寒暑,充分利用二十四節氣變化的有利因素,抵抗自然變化中的不利因素,“扶正祛邪”,最終達到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十四節氣養生食譜
二十四節氣養生食物
相關知識
二十四節氣養生精華
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
二十四節氣養生之立春
二十四節氣養生夏至養生寶典
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之霜降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之小寒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之寒露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雪
二十四節氣養生瑜伽
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之大雪養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