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是語文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這首詩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聯絡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時所拍攝的視訊或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查詢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說教法、學法
閱讀感悟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
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課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並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
2、理解詩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的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2***結合註釋理解題目的意思。初讀感知。
3、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古詩,讀通讀正確,然後抽查讀的情況,請同學簡單談談初讀感受和自已的發現。教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既要備教師的教,更要備學生的學,這一點特別重要。教師不光要關注自己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這一環節的設計,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了生成的依據。這裡的生成是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的。
4、理解詩意。
***1***先自讀自悟,再合作學習,並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注意:在合作學習之前,老師必須引導同學們複習、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方法。通過討論,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迅速總結出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初讀感知→查閱資料→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明理→熟讀成誦。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藉助註釋,又要聯絡上下文,既要聯絡課文插圖,又要聯絡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這樣,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步驟和方法後各自試著讀詩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小結等,並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我認為,朗讀,既是理解內容的方法,又是體會感情的方法,更是積累語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還是在全班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或者是在品讀感情的過程中,教師都要重視讀的過程。
5.品讀領悟
啟發談話領悟意境:同學們,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為什麼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學們讀了這首詩,你發現了什麼呢?逐步引導同學明白: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什麼呢?——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並舉例說明。
《題西林壁》說課稿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題西林壁》。
一、 說教材。
古詩《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
《題西林壁》是詩人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題西林壁》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有兩首古詩,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第二學段目標、教材給出的對閱讀教學內容的要求、綜合學生的實際、單元編排和教材分析,確定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1、能借助註釋,圖片理解詩意。
2、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聯絡生活實際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本課教學難點是能聯絡生活實際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即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查詢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四、說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和能力,但他們大多還是覺得古詩文學習起來有些艱澀難懂,對詩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古詩獨有的意境和韻味。本首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如何讓學生學懂、學深,讓古詩課堂充滿趣味,還能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都是本堂課面臨的挑戰。
五、說教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核心目標即培養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積累,培養語感以及本教材對閱讀教學內容的要求。所以我將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即按範讀,默讀,誦讀,演讀,美讀的方法,以讀代講。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時,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廬山不同角度的美,讓學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問,為什麼作者已經從橫側遠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廬山的美景了還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提出質疑後,採用小組討論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悟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讀書和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培養,用指導學生讀得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重點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聽詩音樂版的<題西林壁>,猜出歌曲的名稱,即這節課要交的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老師趁機板書題西林壁,【宋】,蘇軾
【遊戲匯入,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用有趣的方法點燃他們的好奇和探新之心,開啟他們的求知慾望的大門】 這個環節預計用1分鐘
***二***知作者,解詩題
過渡:這是一首古詩,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步驟呢?
師通過提問和出示課件的方式,提醒同學們在學習古詩詞,要注意課文的註釋和圖片,以幫助學生以後的自學,達成教學目標中的使學生應用課文註釋和圖片初步理解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鞏固學習方法,讓他們掌握學習古詩的步驟,有利於學生的自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這個環節,也是為了學生能夠清楚地知道老師的教學步驟
這個環節預計用2分鐘
***三***抓字眼,明大意
這個環節預計用9分鐘,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解決教學的重點
過渡句:學習古詩第二步是什麼?
其一是能用普通話正確的、流利讀詩
老師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範讀,課件中出示學生聽得要求即要把難讀的字做個標記。範讀後,老師提問,學生指出,老師教學生難讀字的正確讀音。
***預設學生會提出:嶺ling 峰feng 緣yuan 廬lu *** 全班同學默讀,抽讀,師進行指導朗讀時應具有的層次感、節奏感。{出示課件,對詩的朗讀指導}抽讀,全班齊讀,同桌對比讀,達到了正確、流利的教學目的。
【設計意圖】:因為朗讀是學習古詩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有滋有味、興致盎然的讀一首詩,學生自然就能夠漸漸地解詩意、悟詩情。這是第一遍讀詩,我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和節奏就行。 其二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渡:同學們都能夠正確流利的讀出古詩了,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有感情的朗讀。
通過解決難讀字,理解文章大意後,欣賞廬山橫側遠近高低的圖片,***出示課件***讀出廬山的神祕,奇特,多變,引導學生閉上眼睛身臨其境的感受廬山的美,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學生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演讀全詩。 【設計意圖】:古詩的語言很精練,以這樣的練習形式,並配以相關畫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並在此過程中讓學們明白了廬山確實是每一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在此過程中,理解詩的前兩句意思***
***四***多誦讀,悟詩情這個環節預計用7分鐘
這個環節預計用7分鐘教學的重點,即聯絡生活實際領悟本詩的哲理 過渡句:那同學們知道廬山的真面目了嗎***生搖頭***詩人也不知道,於是,詩人寫下了。。***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抽查誦讀,齊誦讀,學生質疑,提出,作者已經從橫側遠近高低的角度觀賞了廬山,為什麼還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通過小組討論,老師巡視提醒的方法,學生得出答案。通過盲人摸象的圖片展示,加深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再讓學生舉個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當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高漲時,我以具有相通性的趣味故事點撥、啟發,使他們的探究很自然地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對這首詩中蘊含的哲理也就能比較容易的理解。
5、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過渡:這個哲理也就是這首詩廣為流傳的原因,讓我們齊來誦讀這首詩。
總結:題西林壁,這首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靜態的描寫,還告訴我們要客觀,全面的看問題,課後,同學們背誦本詩,下節課檢查。
小學生四年級散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