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2日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形成太陽系的過程你想了解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太陽系的形成

  太陽系的形成據信應該是依據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55年由康德和1796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獨立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太陽系是在46億年前在一個巨大的分子云的塌縮中形成的。這個星雲原本有數光年的大小,並且同時誕生了數顆恆星。研究古老的隕石追溯到的元素顯示,只有超新星爆炸後的心臟部分才能產生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陽的星團必然在超新星殘骸的附近。可能是來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鄰近太陽附近的星雲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內部氣體的膨脹壓力造成塌縮,因而觸發了太陽的誕生。

  相信經由吸積的作用,各種各樣的行星將從雲氣***太陽星雲***中剩餘的氣體和塵埃中誕生:

  一旦年輕的太陽開始產生能量,太陽風會將原行星盤中的物質吹入行星際空間,從而結束行星的成長。年輕的金牛座T星的恆星風就比處於穩定階段的較老的恆星強得多。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太陽系會維持直到太陽離開主序。由於太陽是利用其內部的氫作為燃料,為了能夠利用剩餘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於是燃燒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導致太陽不斷變亮,變亮速度大約為每11億年增亮10%。

  再過大約76億年,太陽的核心將會熱得足以使外層氫發生融合,這會導致太陽膨脹到半徑的260倍,變為一個紅巨星。此時,由於體積與表面積的擴大,太陽的總光度增加,但表面溫度下降,單位面積的光度變暗。

  隨後,太陽的外層被逐漸拋離,最後裸露出核心成為一顆白矮星,一個極為緻密的天體,只有地球的大小卻有著原來太陽一半的質量。最後形成暗矮星。

  大爆炸形成假說

  在大爆炸時期,黑洞的爆炸使其核心及外殼物質在強烈的爆炸中,產生裂變反應,在爆炸中形成的碎片迅速膨脹,其體積由幾倍到幾十倍,由幾十倍到幾百倍,由幾百倍到幾千倍,由幾千倍到幾萬倍,由幾萬倍到幾億倍……在裂變過程中,產生了含有大量氕及其它能產生聚變物質的氣團,這些氣團中的可致聚變的物質達到一定量,氣團的體積和內部壓力達到一定程度,該氣團的核聚變產生了。這樣就形成恆星的幼體。幼體在漫長的歲月中,或同其它恆星合併,或吞噬漫長的旅途中所遇到的殘體,不斷髮展壯大自身,逐淅成為今天的太陽。這些碎片的迅速澎漲,其實是一個裂變的過程,在裂變過程中,有的以固態的形式保持下來,這些物質和其它的固態物質隨時相遇,通過相互吸引,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合併在一起;不斷的吞噬所遇到的體積小的固態或液態物質,使其體積不斷增加,質量不斷增大,捕捉和吸引其它物質的能力逐漸增強,終於,吸引住了一個體積較大的固態物質,該物質又有一定的反引力的效應,這樣就成了行星和衛星的系統。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有可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太陽系的概述軌道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齊娜***、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帶天體、柯伊伯帶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類地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類木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在英文天文術語中,因為地球的衛星被稱為月球,這些衛星在英語中習慣上亦被稱為“月球”***moon***,在中文裡面用衛星更為常見。五顆矮行星有冥王星,柯伊伯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太陽系內體積較大的衛星***超過3000公里***包括地球的衛星月球、木星的伽利略衛星木衛一***埃歐***、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蓋尼米德***、木衛四***卡利斯多***和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泰坦***,以及海王星捕獲的衛星海衛一***特里同***。更小的衛星參見各個相關行星條目。

  太陽系的主角是位居中心的太陽,它是一顆光譜分類為G2V的主序星,擁有太陽系內已知質量的99.86%,並以引力主宰著太陽系 。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兩顆行星,又佔了剩餘質量的90%以上,仍屬於假說的奧爾特雲,還不知道會佔有多少百分比的質量。

  太陽系內主要天體的軌道,都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的附近。行星都非常靠近黃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帶天體,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傾斜角度。

  由北方向下鳥瞰太陽系,所有的行星和絕大部分的其他天體,都以逆時針***左旋***方向繞著太陽公轉。有些例外的,如哈雷彗星。

  環繞著太陽運動的天體都遵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軌道都是以太陽為,焦點的一個橢圓,並且越靠近太陽時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形,但許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則是高度橢圓的,甚至會呈拋物線型。

  在這麼遼闊的空間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表示出太陽系中每個軌道的距離。在實際上,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與前一個的距離就會更遠,而只有少數的例外。例如,金星在水星之外約0.33天文單位,而土星與木星的距離是4.3天文單位,海王星在天王星之外10.5天文單位。曾有些關係式企圖解釋這些軌道距離變化間的互動作用。

  太陽系的星系關聯

  太陽系位於一個被稱為銀河系***直徑100,000光年,擁有超過二千億顆恆星的棒旋星系,而非漩渦星系***的星系內。我們的太陽位居銀河外圍的一條旋臂上,稱為獵戶臂或本地臂。太陽距離銀心25,000至28,000光年,在銀河系內的速度大約是220公里/秒,因此環繞銀河公轉一圈需要2億2千5百萬至2億5千萬年,這個公轉週期稱為銀河年。

  太陽系在銀河中的位置是地球上能發展出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並且和旋臂保持大致相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它相對旋臂是幾乎不動的。因為旋臂遠離了有潛在危險的超新星密集區域,使得地球長期處在穩定的環境之中得以發展出生命。太陽系也遠離了銀河系恆星擁擠群聚的中心,接近中心之處,鄰近恆星強大的引力對奧爾特雲產生的擾動會將大量的彗星送入內太陽系,導致與地球的碰撞而危害到在發展中的生命。銀河中心強烈的輻射線也會干擾到複雜的生命發展。即使在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有些科學家也認為在35000年前曾經穿越過超新星爆炸所拋射出來的碎屑,朝向太陽而來的有強烈的輻射線,以及小如塵埃大至類似彗星的各種天體,曾經危及到地球上的生命。

  太陽向點***apex***是太陽在星際空間中運動所對著的方向,靠近武仙座接近明亮的織女星的方向上。

  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是銀河系中恆星疏疏落落,被稱為本星際雲的區域。這是一個形狀像沙漏,氣體密集而恆星稀少,直徑大約300光年的星際介質,稱為本星系泡的區域。這個氣泡充滿的高溫等離子,被認為是由最近的一些超新星爆炸產生的。 在距離太陽10光年***94.6萬億公里***內只有少數幾顆的恆星,最靠近的是距離4.3光年的三合星,半人馬座α。半人馬座α的A與B是靠得很近且與太陽相似的恆星,而C***也稱為半人馬座比鄰星***是一顆小的紅矮星,以0.2光年的距離環繞著這一對雙星。接下來是距離6光年遠的巴納德星、7.8光年的沃夫359、8.3光年的拉蘭德21185。在10光年的距離內最大的恆星是距離8.6光年的一顆藍巨星——天狼星,它質量約為太陽2倍,有一顆白矮星***天狼B星***繞著其公轉。在10光年範圍內,還有距離8.7光年,由兩顆紅矮星組成的鯨魚座UV;和距離9.7光年,孤零零的紅矮星羅斯154。與太陽相似且最接近我們的單獨恆星是距離11.9光年的鯨魚座τ,質量約為太陽的80%,但光度只有60%。

太陽系的形成過程

天然水晶與人工水晶區別
泰山是在哪個地方
相關知識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過敏性鼻炎是如何形成的
黑頭是如何形成的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閱讀題答案
極光是如何形成的
隕石是如何形成的
大海是如何形成的
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玻璃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