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勁及人體筋骨機構變化
內勁一定是肌肉力在“氣”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對太極拳內勁的初步認識
太極拳內勁的形成,在開始修煉階段要通過放鬆等手段,結合意念、內氣等因素綜合磨鍊而成。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微小的變化不易被察覺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微觀上發生變化的結果。
讓我們來了解下人體結構在內勁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呢?可以肯定地說,內勁是一種肌肉力。任何人體的勁力是離不開肌肉力而無故產生出來的,不管你有多少內氣,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動身體,就必須用肌肉力。那麼為什麼自古以來太極拳的先輩們就直教導我們要練氣,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實這是練功的過程,練氣或練意,都是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體的肌肉力。這就是太極拳創造出來的奧祕,練太極拳就是要從練氣、練意開始。很顯然,內勁一定是肌肉力在“氣”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間常把這種力叫作“丹田力”。陳式太極拳中就有通過丹田內氣的運轉來練習太極拳的內勁的。但是也有其他的訓練方式,比如楊式太極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體上的各種氣圈、氣球等來進行內勁的訓練。為什麼這樣就可以練出內勁,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臺方式呢?原來,意識通過人的神經和內氣,可達到調整磯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協調變化,就產生了各種的勤力。在這裡,最重要的就是意識或意念,通過特定的意識,可以使肌肉產生某種變化。
然而單單認識到這點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們會產生一種假象,以為在太極拳運動的過程中,只有意識的參與,才能有內勁的產生,圓此練拳.用拳都不能離開意念,沒有意念就沒有內勁。而真實的情況是,內勁一旦形成,已經隨時可以出現,就說明肌肉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這時就再無需什麼意念和所謂的導引內氣來生成內勁了。
二、對太極拳內勁的機體結構認識
那麼,當內勁已經隨時可以出現時,肌肉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當今人們可能很想通過現代的生理學或解剖學來看到這樣的變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學或解剖學還不具備準確破解這種現象的能力。但是我們如果用構建於中國傳統的醫學與武術理論體系之上的經絡理論,不必藉助各種的儀器,而是直接通過對人體自身進行各種試驗與觀寮來解釋這些內勁,將有可能得到比較臺理的認識。
譬如:太極拳中最重要的一種肌肉用力方式就是“節節貫穿”,很多技術都是建立在這“節節貫穿”之中的,這是老一輩武術家自身人體試驗的總結。這“節節貫穿”是如何貫穿的呢?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肢體像老蛇那樣蠕動,就是節節貫穿了。很明顯,這種認識只著眼於最易觀察到的大塊肌肉群所做的同種運動,因此是很粗糙的。實際上,“節節貫穿”最重要的特徵是,整個人體的各個肌群,在進行很精細的肌肉運動,因此必須存在一種精確的肌肉結構,能在同時間裡互相聯絡互相擠調作用。
這種能使身體在不同的各種情況下隨時做到“節節貫穿”的肌肉結構是什麼呢?是全身肌肉在通過鍛鍊後產生的條有明確線路,能明確感受到的筋狀感肌肉,民間就稱之為“筋”。在有些拳種的理論中,也說到“筋”的出現。但是據說這種“筋”是看得見的,而且很大,很粗,那麼這肯定不是我這裡所說的“筋”了。太極拳練出的這種“筋”,是與經絡的走向有關的.它的“筋”路。很多與經絡的路線差不多,就是說經絡參與了這種“筋”的產生。
可以明確地說,這“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肌肉感,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調的,有一定線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條筋或多條筋在同時用力。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百練才能成“筋”。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生了偏差,那麼這根“筋”就無法體會到。
而且這種“筋”在身體中的存在不是條或幾條,而是密佈身體,功夫越渾,這樣的“筋”就越多.越精細.越微小,控制身體的作用就越大。
傳統太極拳理論中所說的“身體備五弓”的說法,只是個大體上的說法。真正應該是身體“處處備弓”,也就是“何處碰到何處發力”,這就是太極拳真正內勁的一個重要特徵。
上述只是太極拳的一個縱方向上的筋線,這是不夠的,還育橫方向上的筋線。
這些筋都是人體經過不斷練習後產生出來的,是光靠單的方法練習得不到的,它是通過練氣、練意練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產生的結果。因此,“筋”是由肌肉統一協調作用而產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覺,即“筋”是由肌肉力組成的,雖不可見,但可感覺得到。如果從細胞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筋就是肌細胞電荷有序排列的結果,使神經細胞能夠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縮。要產生如此精細的肌肉運動方式,沒有經過正確的、艱苦的磨練是達不到效果的。所以說內勁的人體結構上的變化是微觀的,是經絡血氣上的變化,是細胞電荷的變化,是肌肉協呼叫力調整的變化。在這過程中,你的肌腱,骨骼關節,韌帶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會也會發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調,雖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現象是可以感覺得到的。
三、從“筋”看內勁的技擊運用效果
有了對“筋”的概念認識,我們就會明白太極拳訓練中強調“不用力”的真實意義。太極拳實際運用是要靠這種“不用力”百練而來的“筋”來實現技擊的。而且用“筋”來進行搏擊,就會給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覺,感覺很輕鬆,這時也不妨稱之“不用力”了。這種“筋”顯然變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剛,可散可聚,可圓可方,上下變化,左右逢源。只有具備這樣的“筋”,才能在各種的場合中運用出各種勁力.才能在快速的搏擊中做到“引進落空”、“粘沾連隨”,也就是說這種由縱向和橫向組成的“筋“的網路中,在每個點上都能發出各種勁力來。
關於這種“筋”,有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即這些筋是互相聯絡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過對對手勁力變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因此我們說的“筋”.如果用“活筋”來描述則更準確。
當你具備了這些“活筋”,你會發現你在練太極拳各家門派的各種動作,做各種發力時,都能運用自如,終於就會體會到各家門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樣,這個目的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在人體這種“筋”的構建上,尋“筋”的路徑是多樣的,不在什麼門派,什麼形式。只要是適應你自身的環境與特點,就是最好的路。
也許,在以往的太極拳理論中,並沒有這樣關於“筋”的闡述。本文只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是思維方式上的某種變化。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換一個角度進行思維,太極拳的各種經典理論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太極拳和氣功到底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