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推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很多人對太極推手的內涵不十分清楚,往往使這項活動偏離了它的傳統味道。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在日常練習和比賽中,出現以力降力、頂牛、較力的局面;有的則一搭手就推摔拖拉,脫手撞擊,甚至施冷手成了散打。這樣的推手練了好多年也沒什麼進展,也不知道掤、捋、擠、按、採、洌、肘、靠方法的運用和變化。因此,當他們碰到身強力大的對手,既使對方沒練過推手,卻敗下陣來。為此,我們就需要認真研究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推手了。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一、太極推手基礎

  ***一***推手基本手法

  推手是以拳架為基礎,拳技交流為目的的鍛鍊和競技專案。初級推手以雙方定步為主,手上運用八法,即掤、捋、擠、按四正手,採、挒、肘、靠四隅手。推手可分單臂推手,雙臂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大靠等。練法,若以手背外腕關節接住對方手腕或臂,則為掤手,也稱搭手,掤有前掤、側掤、上掤、下掤;掌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劃弧為捋,捋有斜捋、平捋、往上捋、螺旋捋;一手搭住另一手往前為擠,擠有前擠、斜擠、向上擠、往下擠;手指斜向上,掌心向前微坐腕為按,按有向上按、往下按、斜按、側身按;手指呈窩形往斜瞅見或左右下帶為採,採有側身採、退步採、劃弧採;掌心斜嚮往上左右伸展為挒,挒有平挒、左右挒;以手臂中節彎成三角為肘,肘有窩心肘、橫肘、劃弧射、螺旋肘;以上臂肩關節貼擊對方為靠,靠有單峰靠、雙峰靠、貼胸靠、背扎靠、臀部靠。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從動作用意,有四個要點:即沾、粘、連、隨。把對方提拔上為之沾,我正人背為之粘,知己知彼為之連,捨己從人為之隨。



 

  ***二***推手中的身法

  推手有十種身法,即含胸、拔背、圓襠、護胃、懸頂、提肛、沉肩、垂肘、閃戰、騰挪。其中含胸拔背是主要的,即胸不外挺,脊背舒展。亦不後弓,氣自然沉得下,達到上身輕靈,下身沉穩。動則形如九曲珠,是指身體九處關節——肩、肘、腕、跨、膝、踝、頸、脊、腰,動作時連綿不斷,相互呼應。其中肩、肘、腕、跨、膝、踝,又稱六要點:四肢與腰合稱五弓。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稱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稱內三合,內外合稱六合。化解對方來力時,能節節鬆得開;發勁時,節節能貫串。周身開合自如,輕靈敏捷,上下都能協調一致,六合五弓柔和連貫,達到一動無有不動,方能較好地掌握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是指不用僵力,絕非不使太極勁。

  ***三***推手中的眼神

  武術上的手眼身法步五個要點,眼是主要的,是左顧右盼,是練拳的帥旗,是心靈的視窗。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是練太極拳的內三合。若養生與技擊,對眼神練法要求不同,養生練法要求眼神內含,蓄而不露;技擊練法要求看得平遠,有放,有收。一接手時強調精氣神,眼先手隨,即眼到手到,眼先於心,心先於氣,精神提起神貫頂,做到一搭手兩眼炯炯有神,氣貫長虹。

  二、推手“用勁”淺說

  在太極推手中,力和勁的區分,仍是當今太極理論的研討課題之一。一般認為,力是產生於人體單純的肌肉收縮,勁則由經過長期鍛鍊,依心行氣促成。即用意念使人體的肌肉收縮和發放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意勁的發放要比常力大好幾倍,且有彈性,通常稱“混元之氣”。勁在推手實踐中,有各種法度,簡稱“勁法”。只有領悟各種勁法才能鬆化隨心,發放隨意,這種勁法只能在長年累月的鍛鍊中才能逐漸掌握太極勁法的認真體會。太極前輩先賢創的勁法很多。本節僅列舉五點在推手中有連貫意義的勁法。

  ***一***化發合一。是符合太極陰陽圖形,半圈化、半圈發。化是在掤粘住對方依腰胯柔化的基礎上,化解不是靠腳步前後走動當做走化,只能算以退代化,可稱彼進我退,我進彼退。沒有達到體內轉化。不用力頂,不脫手,叫不頂不丟,是太極拳與人交手對抗中,有別於其他拳種的獨特之處。《太極拳經論》中所述左重則左虛,右重由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講的就是如何化。但化不是目的,是發人前必需的手段和過程;只有能化解來勢,在化中尋覓對方的劣勢,然後一舉將對方發出。

  ***二***交叉“化發”。一旦粘住對方,就左化右發,右化左發,上化下發,下化上發,將對方來勢化解之時,進發也在其中了。這是太極原理,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如對方向我正面進攻,我身微一側,從橫面發去,也叫直來橫打,照此類推,左來右打,右來左打,上來下打,下來上打等。要做到眼到、手到、勁到,乾脆敏捷。

  ***三***引進落空。也稱引勁落空,是以柔克剛的上層功夫,推手中彼不動我不動的原則,如果對方也這樣,豈不出現雙方僵持等待的局面了。所以在接手中,對方不出力發我之時,我便用假象引逼對方出力,只有用引才能找出對方的動機和重心,然而順勢將對手發出。這就是引的目的,如意欲向左發勁,必先向右逗引,意欲向右發勁,必先向左逗引。這兩者都是側身引發,如意欲向上向其後發勁,則必先向下逼壓;依此類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使對方無所適從。亦可用假力故意頂抗對方,使其力量直撲,我便上下左右與之周旋,再突然一鬆沉,使對方力點落空及至身體失重,立即抓住機會向前猛發,借力打之效果更佳。也可粘住對方,彼重我也重,彼輕我亦輕,這個重不存在雙重,只是引對方出力,試探對方的動機,迫使其失策,力被我借用,一旦雙方接手,如膠似漆粘住對方,使其鬆不掉,也出不了力,形成被動挨打的態勢。

  ***四***蓄而待發。也是吞吐之法,只有蓄得進,才能發得出;蓄不是外形的退縮,而是心意的含蓄,這種不露形的內斂,要有較深的太極功夫才能達到。這個功夫必須在日常練拳中每一動作注意精氣神的鍛鍊,才能逐步形成一種能柔、能剛、能發的靈活功夫之內勁。這個意念是長期練拳習慣形成積累起來的,是有目的地鬆,有目的地剛。正如先輩們歸納的蓄勁如開弓,發勁似射箭。

  ***五***得機得勢。怎樣掌握化發的時間差,在太極推手,化、發、引、蓄,不是孤立單一的動作,而是變被動為主動,在化發引蓄中一氣呵成,整個過程是無須思索的條件反射。前面所述,半圈化,半圏發,能發化也在其中,但也可先化後發,多走化一些時間,多探討,相互學習。亦可粘住即發,化發沒有具體的時間界限,快則幾乎同時完成。初學者切記一定要先練好拳架,使腰胯鬆柔前送後收伸長,轉動靈活化解,逐漸理解由外入內,化決不是外形左右扭動,前後走動搖擺。化要練成內在鬆化,如能輔助站樁,是幫助下身更加沉穩。要知道,基本功就是根本功來自拳架,要下苦功夫練好拳,不能憑力氣,硬頂死撐,有時也許能得勝,沾沾自喜,認為人家推我不出就是好。要知道路子走錯了,推了半輩子手,拳也沒有打好,仍是太極的門外漢。只練了個硬拖硬拉玩玩而已,沒有太極味道,別人不願與你推手,你也很難再提高了。所以說拳架是築基,推手是交流探討,只有真正領悟輕靈鬆活的內在功夫,才能使對方無處著力,方可尋覓借力順勢將對方乾淨利落髮出去。

  三、怎樣理解氣沉丹田

  練太極拳必須氣沉丹田。丹田的稱謂原出於道家易經養生學,丹田在人體的具體位置眾說不一,一說丹田在臍下二寸,有說臍下一寸三分。筆者認為丹田是人為意定的,應簡單地說,是腎前臍後,即小腹部位。醫學界稱腹式呼吸,我們應理解丹田氣,不是常人的呼吸氣,呼吸氣只能到達肺部,而丹田氣可以通過意想在小腹蠕動,通常稱元氣,也叫意氣、混元氣,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是意念引導氣血下行的結果。

  人在孃胎裡是腹式呼吸,出生後才改肺部呼吸,甚至到嬰兒啼哭時仍保留腹式和肺一起呼吸。又如歌星和戲曲演唱家也常練丹田氣,使宗氣深長,唱腔更洪亮。再則裝卸搬運工人肩挑或兩人抬重物時,用的腹部沉氣,腰椎的支撐,絕不是肺部壓氣,因肺在胸腔,使不上力,還要喚著號子上下前進換步,又如一個人躺在床上用意將小腹凸起來,完全不需要肺吸氣。故氣能到達丹田。

  丹田為人身之本,真氣匯聚之處,而在拳術中還有它獨特的一面,依筆者的見解,丹田可分上中下三個部位,即上丹田位於印堂、二眉之間,是神氣,使精神上領,思想集中,有全神貫注的感覺。中丹田位於小腹,是沉氣,即意氣聚存,重心集中的位置,像小孩玩的小木偶不倒翁,重心穩定的地方。下丹田是升氣,也可叫出氣,位於腳底湧泉穴,是人的力量根基,亦叫勁從腳踉起。所以氣沉丹田,也稱意守丹田,是練太極拳,尤其是推手,凡能氣沉丹田者,是提高武術功力的一種方法和手段,被別人推時,能顯得輕靈沉穩,推別人時,力量更完整,發出勁遠而乾脆。初練推手,要以棚、捋、擠、按四正手定步打基礎,切忌用力硬拖硬拉,絆腿摔跤式推手是中高階活步推手,要待日後水平提高了,再去體會學練。
 

太極拳和氣功到底有何異同
到底什麼才是太極拳的鬆
相關知識
太極拳之推手
孫氏太極拳的推手
吳式太極拳的推手資訊
如何練習孫式太極拳的推手
漫談太極拳的推手
練習太極拳之難
太極拳之鬆胯
太極拳之調形
太極拳之纏絲勁論
初辨太極拳之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