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舌戰群儒口才精髓何在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0日

  話說曹操收服北方諸侯之後,勢力漸強。興重兵討伐劉備,劉備只得棄樊城,走襄陽,轉江陵,一路大敗。眼看就要被曹軍消滅之際,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張飛勇猛的表現讓劉備順利逃到江夏。而就在此時,曹操寫信給孫權,脅迫孫權共討劉備,否則就發兵江東,圍剿孫權。沒想到曹操的這一舉動,卻給孫劉兩家的結盟提供了大好契機。一切已經在朝著諸葛亮早已設計好的三分天下的目標發展。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在隆中時就能預見到日後的勢力格局,這裡面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利益關係和客觀規律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口才精髓,希望大家喜歡!


       

  劉備來到江夏,投靠劉琦。而就在劉備到來不久,江東孫權下的謀士魯肅,卻突然以弔喪為名,也來到江夏。其實,曹操覺得劉備詭計多端,很多舉動都料想不到,於是想聯合孫權一起來攻打劉備。他威脅孫權,說如果不跟他聯合起來,那他打完劉備就要來攻打東吳,搞得東吳上下都很緊張,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魯肅說不如自己去江夏試探一下曹軍的軍情,看看狀況再說。

  孔明一聽魯肅要過江來弔喪,馬上就問劉琦,以前孫策死的時候是否曾派人過去弔喪,如果有,魯肅此來純屬禮尚往來;如果沒有,那一定是另有用意。劉琦說以前兩家根本就是仇人,怎麼會派人去弔喪呢?孔明何等聰明,馬上就知道魯肅此番前來弔喪的用意。

  孔明料定孫權有聯合之意,所以決定隨魯肅前往江東說服孫權共抗曹操。聯吳抗曹是劉備與孔明隆中對時的既定策略,當時孔明對劉備講,要打曹操是一定打不過的,也不能去打孫權,因為滅了孫權後更無法與曹操抗衡,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聯吳抗曹。

  如果孔明之前直接去求孫權,效果未必會好。現在時機來了,東吳派了魯肅過來,這就有了很好的橋樑。只要搭此橋樑,就能順理成章地見到孫權。因此孔明建議劉備讓自己跟魯肅去東吳,憑藉自己的口才,必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劉備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機會,於是同意了孔明的建議。

  一個人必須先有意願和計劃,而後才能隨時抓住良機。孔明就是如此,否則就算來十個魯肅也沒用。

  途中,魯肅講明瞭自己的顧慮。勸孔明見孫權時,不要說出真正的軍情。在大家的印象中,魯肅是個典型的老實人,但老實人怎麼會這樣勸孔明呢?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魯肅的老實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老實——不耍詐、不陰險。該隱瞞的就隱瞞,才是真正的老實。

  魯肅之所以擔心孔明跟孫權講出實情,是因為孫權本來就害怕曹操,要是得知曹操有百萬大軍,說不定會乾脆投降,何況張昭等人都已經表明投降的態度。因此,魯肅為了促成兩邊的聯合,事先就交代孔明切不可對孫權說曹操兵多將廣。這還用得著魯肅教嗎?孔明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說自有對答之策。雙方都是好意,並非是要騙孫權。

  曹操此前寫信給孫權,脅迫孫權與其共戰劉備。曹操的威脅在孫權集團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肅與武將們主戰,張昭等文官主降。魯肅將諸葛亮安排在館驛後,來見孫權,正趕上張昭等人勸孫權投降。張昭是江東的元老級大臣,再加上孫策的臨終囑咐,孫權不得不對他客氣三分。但張昭始終不求上進,已經相當老朽了。當他得知曹操要來攻東吳,居然勸孫權投降,因為明擺著打不過曹操,現在投降還可以保住老百姓,否則曹操一旦打過來,死傷一定會很慘重。

  張昭站在自己的立場,很容易講這種話。但孫權聽後就不高興了,他心想:如果我們換一下位置,你還會這樣講嗎?可是孫權又不方便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因為他一個人決心抗曹成不了什麼氣候,必須眾人眾志成城地支援他,他的決定才能起作用。

  我們常常覺得孫權權力很大,整個江東都得聽他的,但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處境也很為難。天底下所有的領導,必須取得幹部的全力支援,說的話才能起到作用。

  魯肅說大家都能降,只有孫權不能降,魯肅的這句話不單單是打動了孫權,而且還說出了孫權的內心話。對孫權而言,有些話是沒法說出來的。這種“你們都能投降,只有我不能投降”的話一說出去,就會拉開自己與幹部的距離,將來還怎麼去領導他們呢?所以就算孫權一百個不贊同投降,他也不敢直接說出來。現在魯肅把孫權的心裡話說出來了,孫權當然很高興,然後就問魯肅有什麼好的應對之策。魯肅說只要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就不用投降了。可見魯肅是很聰明的,絕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老實迂腐、腦筋不太靈光的人。他修養很好,能夠見機行事,而且處理事情面面俱到,比周瑜要成熟得多。只是周瑜跟孫權的關係比較密切,許多事還輪不到魯肅來處理,但一旦他有這樣的機會,總能將事情處理得讓人刮目相看。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了解他的種種處境與身份,才能夠全面瞭解。

  既然孫權不想投降,為什麼又猶豫不定?曹操的勢力日漸強大,收拾完袁術,又打敗了袁紹,現在又快把劉備逼上絕路了,孫權能不怕嗎?可是怕歸怕,他能投降嗎?用魯肅的話說,誰都可以投降,就是他孫權不能投降,因為別人投降還能繼續當官,他投降了就再也沒有稱帝的機會了。所以孫權感到左右為難,投降非他所願,打又沒有把握,他身陷在這兩難之中,很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這種做法並不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很難下定決心,換成是我們,同樣也會跟他一樣左右為難。

  孫權從魯肅那裡得知諸葛亮已到江東後,決定先讓他會見江東群臣,然後再共商大事,這是孫權很高明的地方。如果他一聽說孔明來了,二話不說地先請過來見面,就會造成很大的後遺症。因為這件事不是孫權跟孔明就可以決定的,否則他們兩個人談妥就好了,還管東吳的大臣幹什麼呢?只是那樣的話,就無法出現孫權所希望的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局面了。所以孫權決定先讓孔明去碰碰釘子,看看他是否能說服張昭等人。如果說服了,孫權借力使力就解決了很大的難題。如果孔明連這些人都說服不了,孫權就要重新考慮是否應該跟劉備聯合起來抗曹了。於是孫權跟魯肅講,先讓孔明好好休息一下,明天讓他會見東吳大臣,然後再一起議事。

  但孔明怎麼會休息呢?他內心萬分焦急,劉備那邊危險重重,孫權這邊早一天下定決心聯合抗曹,劉備那邊就早一天得到保障。但他也不能強行去見孫權,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於是只好既來之則安之,以待孫權。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急事要緩辦。急事急辦,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急事緩辦,先讓大家的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再好好想想接下來該怎麼走,才會一步一步走得很穩當。

  魯肅安排孔明跟江東謀臣見面,孔明在隆中的時候,整天把這些人當做個案研究,因此對他們的情況一清二楚。但孔明並沒有顯露出來,而是見誰都說久聞大名、久仰久仰。孔明從來不輕易把自己的真相透露出來,這是非常高明的。

  落座後,孔明知道,自己再怎麼跟他們講都沒有用,倒不如先聽聽他們怎麼說。所以他並不先開口,而是從容不迫地拂拭著扇子,看哪一方會先沉不住氣。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想達到孔明的那種境地,需要後天的不斷修養。

  在雙方都不開口的情況下,張昭率先發難。說他自比管仲、樂毅,但劉備未得他時還能割據城池,有了他後卻反不如當初,難道管、樂就是這樣的嗎?孔明面對東吳群儒,不但不謙虛,反而誇口自大,說新野兵馬不到一千,卻以火燒水淹抵擋了夏侯惇和曹仁的數萬兵馬,就是管仲、樂毅也未必能如此。孔明一個人要面對那麼多人,而且所有人都對他不懷好意,如果他再謙虛,豈不要被眾人壓死?如果他一來就請各位多多指教,說自己那邊處境危險,請東吳相助一把,那大家就會一起把他哄出去——原來你是想求助我們東吳,藉助我們的力量去抵擋曹操!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孔明不能用常態來表現。所以他出其不意,用毫不謙虛的口吻,張口就讓大家奇怪他怎麼會這樣說話,這就叫做出奇兵。只有這樣,群儒才會把孔明當對手,孔明的實力才能表現出來。一個人,只有人家把你當對手,你才會產生抵抗的力量,否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把你當對手,你就無從顯示力道了。因此,我們平常一定要謙虛客氣,但在特殊情況下,就得當仁不讓。

  諸葛亮有備而來,對東吳所有人的情況都瞭如指掌。我們已經講過,孔明未出山之前,就研究過各個諸侯及其手下人物的性格及經歷。像東吳這些文臣,每一個人他都有一套資料,包括這個人是怎麼來東吳的、後來表現如何、在孫權心目中有何分量、會講什麼話,孔明事先都有很仔細的研究,因此現在才會胸有成竹,相信憑自己一張嘴,就能讓那群文臣啞口無言。

  果然,只要誰頂撞孔明,想給他難堪,孔明就馬上指出那個人的丟人之事。一個人的底細要是被別人摸清楚了,就會變得很沒有底氣,再加上句句擊中要害,氣勢自然會降下來。之前那些東吳文臣氣焰很足,想在氣勢上壓倒孔明,沒想到被孔明這麼一還擊,立馬就無言以對了。

  孔明在辯論中說自己不治經典,這是什麼道理?中國人說沒錢就是很有錢,說有錢反而往往都是裝的。一個很有錢的人不會在乎騎一個破腳踏車,但要叫一個沒多少錢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資去騎破腳踏車,打死他都不會騎,借也要借一部車子來開。這就是內外虛實的呈現,裡面一實一虛,外面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同樣,一個沒讀什麼書的人最怕人家說他不讀書,因此一定要裝得很有學問的樣子;而一個學問很充實的人,別人怎麼笑他,他都根本不在乎。孔明將經典研究得一清二楚,因此才敢說自己從來不治經典。那些文臣一天到晚讀死書、治經典,只會背一些古人的詞句,卻根本做不到活學活用。而孔明卻能活用各路經典,這是他贏過東吳文臣的地方。

教師招聘面試說話技巧
工作心得體會心得
相關知識
諸葛亮舌戰群儒口才精髓何在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_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故事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_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故事
舌戰群儒的成語典故
舌戰群儒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舌戰群儒成語故事
舌戰群儒的主人公是誰
舌戰群儒的故事
舌戰群儒如何成語接龍
諸葛亮戰群儒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