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技巧經典案例_有一些你所意想不到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0日

  在實際工作中,一個人的溝通協調能力是很重要的,善於溝通,良好的溝通效果往往會使人很快在工作中開啟局面,更能讓公司效能大幅提高。下面小編整理了溝通技巧經典案例,供你閱讀參考。

  溝通技巧經典案例1

  當你與人意見相左時,應以你的表情、耐心、所言所行向他證明你是真的關切他——[美]保羅.道格拉斯

  溝通的方向和角度溝通分為三個方向:往上溝通、往下溝通和水平溝通。我們可用人體的三個器官來形像說明這三種不同的方向:往上溝通沒有膽。碰到領導沒有那個膽子,這個膽就是膽識;往下溝通沒有心。這個心叫做心情,沒有那個心情;水平溝通沒有肺。這個肺叫做肺腑。

  GM代表總經理,他手下有三個部門經理,分別是銷售部經理SM,生產部經理PM,財務部經理FM;銷售部經理手下下有甲乙兩個人,生產部經理手下也有丙丁兩個人。那麼,所謂往上溝通,某甲對他的經理沒有膽。往下溝通呢?總經理對生產部經理沒有那個心。什麼叫做水平溝通呢?生產部經理對財務部經理沒有那個肺。可見,沒膽、沒心、沒肺,這是不良溝通的三個主要症狀。

  往上溝通。我們先來看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一個替人割草的男孩出價5美元,請他的朋友為他打電話給一位老太太。電話拔通後,男孩的朋友問道:“您需不需要割草?”

  老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經有了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老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

  男孩的朋友再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老太太回答:“我請的那個割草工也已經做了,他做得很好。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便掛了電話,接著不解地問割草的男孩說:“你不是就在老太太那兒割草嗎?為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

  割草男孩說:“我只是想知道老太太對我工作的評價。”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只有勤與老闆或上級領導溝通,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能夠了解自己的處境。

  每個人都有上級,如何往上溝通呢?有如下三個建議:一、不要給上司出問答題,儘量給他選擇題。遇到事情需要解決時,你千萬不要跟你的領導說是不是開個會這樣的話,因為領導會撂下一句:“再說好了。”這樣就永遠沒有結果了。所以對上司講話不要出問答題,要出選擇題。

  ——領導你看明天下午開個會怎麼樣?

  ——明天下午我沒空,我有客戶。

  ——那麼後天上午呢?

  ——後天上午我要打個電話。

  ——那麼後天上午十點半以後呢?

  ——好吧。十點半以後。

  ——謝謝,我明天下班前會再提醒你一下,後天上午十點半我們開個會。

  二、任何地點。這裡有一個經驗值得借鑑:領導很忙,但再忙總得下班回家吧。有些只需要簡單回答“YES”或“NO” 的,就可以採取這種方法,到公司停車場等候領導。這時他一定會看到你的,他就說:“好吧,就這麼辦。”

  三、一定要準備答案。沒有準備好答案,只有兩個後果:第一個後果是領導會在心裡說,我要你這個膿包乾嗎?什麼答案都是我來想;第二個後果是領導沒有什麼不得了的答案,因為他的智商跟我們也差不多。因此,與其讓他想半天也想不出來,還不如干脆給他答案。

  往下溝通。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思想裡傾聽和溝通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經常問下屬:“說說看,你對這件事是怎麼考慮的?”他還經常到工廠裡去走走,一方面便於發現問題,另一方面有利於聽取工人的意見和建議。韋爾奇也是溝通理論的忠實執行者,為了充分了解下情,他喜歡進行“深潛”。可見,掌握與下屬員工溝通的技巧和藝術,對領導者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麼,怎麼做才能使往下溝通有成果呢?有三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多瞭解狀況。跟下屬溝通時,如果你是“空降部隊”,建議多學習,多瞭解,多詢問,多做功課。多瞭解狀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真的不瞭解就回去做功課,把功課做好了,再把你的手下叫過來面對面地談,這樣你言之有物,人家才會心甘情願聽你的話,很多領導都說底下的人不聽話,其實,他不想聽是因為你說不出什麼。

  二、不要只會責罵。花點學費,讓屬下去體會是值得的。很多領導不願意犯任何錯,也不願讓下屬做任何實驗,這聽起來很安全,其實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業務員。

  三、提供方法,緊盯過程。與下屬溝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緊盯過程,如果你做過業務,就告訴他合約是怎麼籤的,如果你管過倉庫,就告訴他存貨是怎麼浪費的,如果你當過財務,就告訴他回款為什麼常常有問題。

  水平溝通。指沒有上下級關係的部門之間的溝通。部門的平級溝通經常缺乏真心,沒有肺腑之言,沒有服務及積極配合意識。消除水平溝通的障礙,要做到以下幾點:一、主動。只要主動與同級部門溝通,自然就會擁有超越的胸懷。

  在單位,王經理與同級領導的關係非常緊張,他為此感到非常苦惱,這一天,他向朋友訴苦時,朋友給他講了一個“讓地三尺”的故事:古時候,一個丞相的管家準備修一座後花園,希望花園外留一條三尺之巷,可鄰居是一名員外,他說那是他的地盤,堅決反對修巷。管家立即修書京城,看到丞相回信後的管家放棄了原計劃,員外頗感意外,執意要看丞相的回信。原來丞相寫的是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員外深受感動,主動讓地三尺,最後三尺之巷變成了六尺之巷。

  王經理聽了很受啟發,現在,他和同級領導相處得非常融洽,且配合默契,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謙讓。在企業裡,凡是比你先進來的人,都是你的前輩,一個人只有學會了謙虛,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容易得到別人的支援。

  三、體諒。一個人要多體諒別人,從他的角度去想,替他排時間,替他去找預算,這才叫做真正解決問題。

  四、協作。人都是先幫助別人,才能有資格叫人家幫助你,這就叫做自己先提供協作,然後再要求人家配合。

  五、雙贏。跟平行部門溝通的時候一定要雙贏。

  溝通的角度為什麼有的公司倒閉,有的公司成功?這其實就是一個溝通的問題。

  角度一:總經理。每個公司都有總經理,可有的總經理在溝通時,底下的人並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這就是失敗和倒閉的公司。有的總經理溝通得就很好,這就是做成功的公司。

  張海先生當初在做健力寶時,沒有幾個人說他不懂飲料。其實他以前不是做實業的,嚴格講起來,他做健力寶主要是財務操作。張海也許認為,財務操作和資產操作,可以把公司膨脹起來,他這個想法底下有多少人以為然,或不以為然?在健力寶裡面,一定有很多廠長和副廠長是做實業起家的,但是張海年紀輕輕,二十幾歲就能夠當總裁,而且剛開始時做得很好。於是張海在跟底下的人溝通時就出現了一種障礙。張海認為,做公司就是把它做大。但底下的人總是認為要扎穩;張海認為,重要的是收入。底下的人只有在想從哪裡收入;張海認為只要能夠把別的公司吞併就吞併。底下的人就認為,吞併下來以後養不養得活。

  由此類推,可發現總經理和下屬溝通時,有以下兩點不良表現:一是開會總是總經理先講,其實總經理要後講;二是總經理的話總是特別多,其實要少講,最重要的是做結論。

  角度二:電腦。很多人都認為,電腦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其實不然,電腦會加減、統計、分析、繪圖,但是電腦不會做決策,所以作為總經理不要常常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坐在電腦前。

  角度三:開會。我們的企業,每天、每個月、每個禮拜都花很多時間在開會。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喜歡開會?研究的結果是,開會是一種癮,不開難過。這就說明,開會是一種權威和滿足感的體現。

  會議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應該先從哪裡做起,以下七點建議供參考:

  建議一:誰參加。建議將公司的會議桌設計成如下圖所示的樣子:形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開會時要區分兩種人:一種人是必須參加的,坐在裡面那一圈,要發言;另一種人隨意參加,坐後邊座位上,可以聽也可以發言。要先把會議的各個議程表發下去,這樣有利於隨意參加的人掌控時間,他一看:“嗯,這種議題我有興趣。”那麼他就在那個時間進來,這一議題完了,他就出去了。

  建議二:誰主持。很多公司的會議都是總經理主持,作為公司的高階主管,應該多聽少講,不要什麼會都做主持。

  一個公司開會的時候,坐在上面的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主席,可把這種人定位為副總;第二種人是導言人,可把這種人定位為經理;第三種人是觀察員,可把這個定位為總經理。這個會是指大會,如果是小會的話,那麼經理是觀察員,副理是主席,主任跟組長是導言人。如果是工廠,廠長是觀察員,副廠長是主席,導言人是車間主任。在這一體系裡,真正最重要的人,應該是導言人。

  建議三:誰控制。三種人在上面就各有各有的功能,主席是控制秩序的,導言人是控制時間的,比如說今天下午公司開會,從兩點半開到四點,也就是90分鐘。那麼就可以給每一個人20分鐘,四個議程,一共80分鐘,另外10分鐘給主席,或者給觀察員做結論。

  建議四:誰先發言。“由下而上”和“由外而內”可以鼓勵意見的表達。

  建議五:誰負責和誰追蹤。我們公司規定,誰召集會議誰負責。

  建議六:誰在浪費時間。開會為什麼一開就是兩三個鐘頭?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原來是有人在浪費時間,資料不應該在會場閱讀,而應該在開會前發給並閱讀,一到會場就能直接討論和表決。

  建議七:誰結論。開會開了半天沒有答案那開這個會有什麼用?這叫做無能。沒有答案的會一個月內就不要再開第二次了。

  以上這七點,都跟總經理有關,總經理如果有決心要改善這個會議,是不可能得不到改善的。

  角度四:廣告。行銷學上有一句世界名言:“全世界的廣告至少有一半是無效的。”廣告並不見得能夠幫助我們的企業,究根追底,你想要傳達的資訊,消費者能否感受得到,這中間是一個溝通問題。

  小結我們可用人體的三個器官來形象說明這三種不同的方向。

  失敗和倒閉的公司,都一樣有總經理,都一樣在用電腦,都一樣在開會,都一樣打廣告,那麼為什麼有的公司倒閉,有的公司成功?這其實就是一個溝通的問題。

  溝通技巧經典案例2

  案例:

  如某物管人員小王,接到業主的投訴,稱他所在的居民樓,有人在樓梯拐角處放煤爐燒水,汙染空氣,也影響過往通行。小王找到煤爐的主人李先生核實情況,請他遵守《業主規約》,不要為了自己方便,就將煤爐這樣的私人物品,放在公共的區域裡,影響整體環境。李先生絲毫不理睬小王的話,還是將煤爐放在老地方,於是小王接連去了李先生家三次,苦口婆心地請李先生尊重相鄰業主的權益,可李先生非常固執,執意要將煤爐放在那裡。要先生不講理,可問題還是要解決,於是小王想到請李先生有交情的保潔員小胡出面,和李先生溝通,勸他把煤爐拎回家。然後小王又請李先生的母親幫忙做他的思想工作,李先生是孝子,又講兄弟義氣,經過多方面努力,問題得以解決。多管齊下,是非常積極的溝通技巧,一條路走不通,想方設法從其他方面入手,尋求緩解人際矛盾的各種力量,共同解決糾紛,促進小區和諧。

  多管齊下

  多管齊下,意思是指單憑一方或一己之力,很難解決問題,若匯聚各方力量、多人之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有時光靠物管人員的努力,並不能解決與業主的糾紛,需要藉助社群、業委會、政府主管部門等第三方力量,共同協作,把問題解決。第三方相對物管人員和業主兩方,因為沒有利益衝突,所以更容易客觀看待事情,從中立的角度分折雙方的過錯得失,有利於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多管齊下不僅指藉助第三方力量,還指靈活運用其他的力量,如業主家中明事理的家人,與業主相熟的其他物管人員等。

  溝通技巧經典案例篇3:同樣的事物,不同的理解

  前些日子出差,客戶的公司門口有一家寵物店,看到寵物店中有一條小狗,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把小狗買了下來帶回家去。

  晚上給二姐打電話,告訴她我買了一條博美,她非常高興,馬上詢問狗是什麼顏色,多大了,可愛嗎? 晚上,大姐打電話來詢問我最近的情況,小狗在我接電話的時候叫起來,大姐在電話裡一聽到有狗在叫,就問是否很髒,咬人嗎?有沒有打預防針……

  同樣是對於一條狗的理解,然而不同的人反映的確差別很大。二姐從小就喜歡狗,所以一聽到狗,在她的腦海中肯定會描繪出一幅一條可愛的小狗的影像。而大姐的反應卻是關心狗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麻煩,在腦海中也會浮現出一副“骯髒凶惡的狗”的影像。

  案例點評:

  看來,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對它的概念與理解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在我們日常的談話與溝通當中也是同樣的。

  當你說出一句話來,你自己認為可能已經表達清楚了你的意思,但是不同的聽眾會有不同的反映,對其的理解可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可以理解為相反的意思。這將大大影響我們溝通的效率與效果。

  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們進行溝通的時候,需要細心地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做到真正用“心”去溝通。

↓↓↓下一頁更多精彩  溝通技巧經典案例 ↓↓↓

表達與溝通技巧案例分析5篇
客戶溝通成功案例
相關知識
溝通技巧經典案例_有一些你所意想不到的
客戶溝通技巧經典案例
手機客戶溝通技巧經典案例
客戶郵件溝通技巧經典案例
有效溝通技巧培訓案例
溝通技巧經驗分享
溝通技巧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
古人教育孩子經典事例有哪些
泰拳經典動作有哪些你記得嗎
碘鹽迎來意想不到的全國大搶購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