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才的導遊是人才
無論做什麼事情,好的口才會提高事情的成功率。但是,你首先也要明白,培養好的口才沒有速成的方法,不可以兩三天就讓你成為一個有口才的人。
人們常說的口才與人才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兩者之間卻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化大生產將人們的工作越來越細化,各種工作及專業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各行各業的人才也很多。所謂人才,是指在某一項工作或專業中有所特長,能發揮比同類工種更好作用以及做出別人沒有的貢獻的人。比如,高階、特級烹飪師,打破各項記錄的運動員,搞出重大發明的科學家等等,這些做出很大成績的人稱得上是人才。但是,這些人未必都有口才,人才並不等於有口才,這也是可以肯定的。然而,有真正口才的人必定是個人才,這也是可以肯定的。其他例子可以不舉,就以導遊界為例,據筆者多年觀察和調查,90%以上的導遊員一旦離開了導遊崗位,他 她在自己的新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得相當不錯,特別是到海外發展的那些遊子更是如此。這是因為導遊工作使人的口才和交際能力大大地提高,確實能鍛鍊人、培養人,它是一所社會大學校。因此,我們通常所說口才與人才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兩者之間有很大距離,其道理也在這裡。
1、不可忽視的問題
或許當過導遊員的人都體會到口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他人未必有這樣的體驗。現在仍有許多人忽視了口才這個問題,甚至認為:“不會說話有什麼要緊的,只要會賺錢就行。”“話說得再好聽,完不成任務等於沒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狗嘴吐不出象牙,人嘴吐不出銀洋” ······這些傳統世俗觀念總把人們引向歧途,似乎總覺得財富是靠人的雙手掙來的,而不是靠嘴巴說來的。更有甚者認為:“人的頭上為啥生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一隻鼻子二隻孔,惟獨只有一張嘴呢?就是讓人多看、多聽、多聞、少說” ······
以上種種是非觀念我們暫且不論,因為它和導遊員關係並不大。導遊員是吃“開口飯”的,其實,就是在用語言的導**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導遊會說會講有什麼用,還不是遵照寫的人說的嗎?寫的人才有真才實學呢”。“導遊嘛,只要把遊客服務好,再好的口才碰到棘手問題也沒用!”這些習慣看法既有傳統世俗成分,又有自身不科學不實際的觀點。既然導遊員是靠“嘴”為遊客服務的,那麼,沒有一副好口才怎麼為遊客服務?又怎麼使遊客滿意呢?如果我們有意再把口才與人才兩者結合起來加以比較,是否還能看出一些有趣的關聯呢?
是的,應該肯定,搞導遊詞的多數都是專家和學者,也有不少是導遊員裡的佼佼者走遍中國———中國優秀導遊詞精選的出版已經說明了問題,他們寫作能力強,思路敏捷,知識豐富。但是,寫作時,可以靜下心來慢慢寫,也可以反覆思考加以修改,使得文章逐漸變得華麗精彩。而導遊員與遊客直接交流的特點是隨機性大,不但需要即興吐玉,而且更需機動靈活,況且情況又比較複雜。這就要求導遊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表達恰當,運用自然,順理成章。如果導遊員頭腦中有那麼一根“弦”,即把“導遊語言”視作修改後的“文章”發表,那麼他她就能隨時隨地、紮紮實實地鍛鍊自己的口才,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導遊口才
也許以上這些觀點還不能說服導遊員,我們不妨再來做些分析和介紹。
2、幾個佐證
導遊員的任務就是帶領遊客進行參觀遊覽,並在此期間使得遊客在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得以實現,真正得到物質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滿足。顯然,導遊員處在“流動”的服務之中,其素質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名導遊員在帶團時要向遊客講解介紹,交流溝通和人際交往,肚裡只有“半桶水”可不行。為此,我們說附庸風雅的油嘴滑舌,誇誇其談的陳詞濫調,這些都稱不上是有口才,恰恰是對口才的玷汙和歪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導遊員,再具有良好的口才,那無疑是旅遊界優秀的人才。他們言談舉止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處理問題冷靜果斷,卓有成效,面對形形色色的精神汙染,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旅遊活動的目的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由原來的“到此一遊”,發展到“文化旅遊”。因此,時代對導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勢也越來越逼人,新世紀的導遊員如不具備較好的口才藝術,那麼是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所以,口才之所以稱“才”,它不僅要求導遊員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要以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作為基礎。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人的知識積累越多,其自身素質也就會越高,這些都是成正比發展的。同時,導遊員越有求知的意識,就越會增強學習的自覺性,越會千方百計地吸取各種養料,逐步變成“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無事不知的“ 萬事通”。難怪有不少人風趣地稱讚導遊說:“導遊、導遊,三教九流”。
筆者曾在剖析成功導遊員的知識結構時欣喜地發現,他們從來不受知識領域中畫地為牢的侷限,而是具有知識的廣博性、密集型和高智慧等幾大特點,各種知識彙集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個“雜家”的有機網路,這也許是成功導遊員的根本因素,也必將是新世紀導遊員成才和取得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
其次,在帶團時,我們體會到口才和人際關係往往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又是帶團成功的關鍵一環。當然,我們也不能排斥“運氣”這個特殊因素。以前,有不少人和旅行社的領導不敢正視這個問題,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髮展,人們也逐步正視這些因素,至少不少人認為:導遊員帶團需要良好的氛圍和運氣。當然,話得反過來說,導遊帶團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導遊本身素質,“運氣”只僅僅是一種副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導遊員所獲得知識有其相對的時間性和固定性,也有其連續性和發展性。換句話說,知識可以給人充實和提高,但也可以給人侷限和制約。問題在於導遊員如何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不斷積極進取,不斷努力創新,這樣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唐代詩人劉禹錫有句名詩:“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導遊員只有敢於不斷探索,去獲得新的知識,才能使人立於不敗之地。相反,如果不思進取,或者把所獲得的豐富知識在遊客面前吐不出來,彷彿水壺裡的餃子,那多麼可惜。為此,時代要求導遊員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像放電影似的,毫無保留地在遊客面前亮相,而不是將“滿腹經綸”珍藏在“肚內博物館”。有口才和善交際,是現代導遊必備的素質。因為它確實能幫助我們掌握真才實學,又是不斷幫助導遊員取得良好帶團效果的靈丹妙藥。為此,德拉克羅瓦告誡我們說:“無論哪一行都需要職業的技能。天才總應該伴隨著那種導向一個目標的、有頭腦的、不間斷的練習,沒有這一點,甚至連最幸運的才能,也會無影無蹤地消失。”導遊口才
那麼,現代導遊員究竟應具備何種條件和風采?筆者認為:全國旅遊業先進工作者林青同志說的那段話十分有意義:
1像文學家那樣具有淵博的知識;
2像藝術家那樣具有豐富的表情;
3 像歌唱家那樣唱出動人的歌聲;
4 像科學家那樣具有嚴肅認真謹慎仔細的工作作風;
5 像運動員那樣具有健康的體魄;
6 像演說家那樣口若懸河,妙語連珠;
7 像幽默家那樣風趣、詼諧、幽默;
8 像政治家那樣思維敏捷、反應靈活;
9 像外交家那樣風度翩翩、彬彬有禮;
10 像軍事家那樣遇事沉著冷靜、勇敢果斷;
11 像領導那樣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12 像小學生那樣謙虛好學,不恥下問;
13 像慈母那樣有一顆溫馨的愛心;
14 像通曉母語那樣掌握工作語言;
15 像法官刀口樣立場堅定,鐵面無私;
或許這些要求太理想化、太高了些,但它畢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導遊語言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