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界傳統醫藥日演講稿
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然而,不管是學中醫的內行人,還是不懂中醫的外行人,都對這個節日頗感陌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有3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然而,不管是學中醫的內行人,還是不懂中醫的外行人,都對這個節日頗感陌生。中國的傳統醫藥文化讓世界矚目,可是目前的中醫藥卻面臨著難以生存、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古代宮廷的養生之道”……如今,開啟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有著“中醫養生”的連結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在一些老中醫眼裡,傳統的中醫文化卻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
日漸式微的中醫文化還體現在應用領域。不管是在醫院還是藥房,醫療器械和藥物都是以西醫為主。許多中醫感嘆,西醫的強勢讓純中醫很難生存,許多人都是因為西醫不管用才來找中醫,大多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網上的養生之道也是看的多,學的少。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悠悠五千年,我們的先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和獨一無二的傳統技藝。這些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靈魂,是獨一無二的個性標籤,如果失去了這些精氣神,抽離過去千百年的積澱,國家也就失去了獨有的魅力和特色。
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是一句簡單的空話。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而不是被同化,需要我們藉助“世界傳統醫藥日”這樣的節日提升公眾的文化記憶和認同,更離不開國家和政府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文化和技藝。但願“世界傳統醫藥日”能喚起更多人守護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別讓傳統文化丟了傳人,別讓中國的傳統特色失了顏色。
篇2
今天是世界傳統醫藥日,這個被人們遺忘的日子顯得異常安靜,就連平日裡對中醫爭論不休的網友似乎都忘記了它的存在。其實,外界永遠都在爭論的這些永遠也沒有結果的“大問題”,都能在陳主任看病的一點一滴中找到明確的答案。
“抑制,控制,替代。”西醫有著自己完整的診療規範。疼了,可以麻痺神經抑制痛感;血壓高了,可以使用降壓藥控制血壓;得了糖尿病,那就用胰島素替代胰腺的分泌。所以,西醫治的是人的病。
而中醫看病則有很大不同,它是針對病的人。王阿姨患過敏性哮喘七八年了,每次發病也吃了不少抑制免疫的西藥,但仍有間斷髮作,就好像人們說的,“療效快,但不治本。”陳志剛在問診把脈時發現,王阿姨平時幾乎不出汗,還常有口乾、心煩、大便乾燥、喜冷惡熱等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說明裡面的熱以及炎性反應,是因為不出汗的表閉以及大便不通暢的裡實所致。由於機體能力的限制,人體想出汗卻出不來,想通便卻通不開,於是內熱不安。對於這樣的患者,我們就要想辦法把他的熱和汗發出來,順應人體自身的抗病趨勢,在體表和體內開啟一條疏解通路,鬱熱得以宣散,病自然就好了。”
“就像把小兔子關在籠子裡,它不停地蹦躂,想出來,那我們就想辦法讓它出來。出來了,就不蹦躂了。”在他看來,中醫不但要對病,更要對人。治人,才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中醫很神奇,但總有那麼一些“大師”讓中醫變得很離奇;還有一些年輕人不信中醫,總覺得中醫抽象得太離奇,就像抓不住脈絡的“玄學”。“中醫看病有一套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理論模型,它跟現代醫學明確的概念相比,確實比較模糊,好像解釋不清楚,這也就容易造成一些披著中醫外衣的人渾水摸魚。”陳志剛主任說,但是,雖然模糊,中醫診治依然有一定的依據,並不是隨便使用的。而且,能否恰到好處的掌握這種規範,與年齡無關。
中醫治病,就是講究整體的觀念。病人的每一個主訴都是人身體狀態反應出的一方面,想治療有效,就不能只抓單一表現,要從整體體察患者的身體狀況。同樣的過敏性紫癜,有的人體熱無汗,喜冷惡熱;有的人疲乏無力、惡風怕冷。紫癜之外,其他症狀的表現更能說明疾病的性質,由於這些疾病外的症狀不同,總結出來的陰陽屬性就不同,他給病人用的藥方自然就不同。也是這個原因,那些因焦慮、抑鬱來看病的患者,在治好心理疾病的同時,一身的毛病也都能慢慢地消失了。
篇3
人類健康需要傳統醫藥。顧名思義,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相對應,通常指運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醫藥經驗和技術,或現代醫藥以前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醫藥經驗和診療技術。世界各國的傳統醫藥是國際醫藥界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去年中醫確實驕傲了一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從中醫古籍得到啟發,並用現代醫學技術提取青蒿素,在抗瘧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而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時間,媒體狂歡,舉國同慶,有點兒中國“中醫藥”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味道。
與此同時,也讓用現代醫學研究中醫成為熱點,而中醫標準化作為一項現代技術和方法,長期以來存在不同意見。有相當多的人認為:中醫能否標準化,實質上是中醫能不能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問題。因為要大規模推廣應用,就必須制定標準,否則無法執行。中醫只有標準化了才能方便教學,方便驗證療效,方便分辨庸醫良醫。
但也有更多的人認為,過去中醫的傳承模式就是師帶徒,而師父的觀點就是傳承於上一代人的經驗加上對中醫經典著作的理解,但其實發展到今天,現代人對經典著作的偏好和理解程度其實都是不同的,如今各“醫學流派”的連觀點都無法統一標準,更不用說臨床診斷的標準了。中醫就是經驗醫學,無法“標準化”。
中醫該不該標準化?中醫該如何標準化?我國中醫標準化的程序如何?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咱們來簡單梳理梳理。
簡單講,中醫標準化無非是採取一套標準對中醫進行量化,它的目的在於在一定範圍內追求最佳秩序,在一定範圍內形成共識,能在一定範圍內共同使用和反覆使用。
“如果硬是拿西醫的標準來套,很荒唐!”國家級名老中醫徐志瑛認為,流傳幾千年的中醫,其實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標準。
《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四大經典,是中醫標準化最早的基礎之一,“旁人看不懂、覺得玄就不是標準了嗎?”
比如中醫診療中的鍼灸,針對不同的疾病針刺不同的穴位,才能治病;
比如中藥炮製,中藥發揮應有的藥效,是有一套嚴格的“炮製”規範的。
作為徐志瑛中醫傳承工作室的核心人物,徐志瑛本人其實早就意識到了標準化這個問題。既然都在討論標準化問題,無非是因為中醫沒有足夠的樣本,沒有足夠的對比資料,也沒有像西醫一樣的對照組。
近十年來,她和她的“弟子”蒐集了大量典型的臨床治療案例,並錄入電腦,整理中醫的量化標準,以期為實現中醫大資料貢獻一點點力量。
但是,現代科學往往都是資料表達,如果不制訂一套通用標準,中醫的現代化發展極其困難。浙江中醫藥大學藥物研究所所長呂圭源教授不反對中醫標準化,但他一再強調,這套標準一定要適合中醫辨證施治、個性化治療等特性,照搬西醫的標準化是行不通的,需擯棄“拿來主義”的做法。
因為目前中醫的診斷或療效指標中定性較多,很多都是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不同中醫師對同一病人開出來的藥方不同很正常,因此,中醫現行的標準相對是原則性標準。
看完“”的人還看:
1.關於世界郵政日優秀演講稿
2.2016年第47屆世界郵政日演講稿
3.國際護士節領導講話稿
4.誠信很重要演講稿3篇
5.屠呦呦諾貝爾演講: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6.藥品總結表彰會議講話
世界傳統醫藥日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