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革創新演講稿範文
要進行一次成功的演講,首先要寫好演講稿。那麼,怎樣寫好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乘改革之風,創教育之新》。大家都知道,當我們為職高成功躋身全國改革發展示範性職業學校而歡呼的時候,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已不可抗拒之勢洶湧而來,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經受改革的洗禮,用創新的教育實現我們職高新的飛躍。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洗腦”。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曾問過她的小朋友一個問題:雪融化之後是什麼呢?我想大家和我想的答案是一樣的,肯定是水啦,可是有一位機靈的小朋友大聲說:是春天!雪融化之後是春天!這個回答使人耳目一新。難道不對嗎?在孩子的心裡,冰雪融化之後,春姑娘會花枝招展地向他們走來,是春天呀!多好的答案,多麼富有創意的思考啊!難道我們忍心去壓制學生好奇的天性而一味追求答案的唯一嗎?不!創新的思維,那對孩子一生是多麼的重要。創新的精神,對一個老師又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我們要把大腦中那些“雪融化後是水”的答案全部刪去,通過學習把我們的舊腦筋徹底洗刷一下,注入嶄新的教育理念。用創新的思維去教學。其次,我們要勤於“充電”。
其次,通過學習,吸收新的知識,提高我們的創新意識。作為新世紀的教師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蠶”、“紅燭”的讚譽聲中,而要積極投身到創新教育的時代潮流中去。在教育教學中勤於動腦,創新思路;更要“解放雙手”去開闢。同時還要“解放空間”、“解放時間”。從書本中跳出來,多參與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邁出課堂,走入社會,吸取先進的創新理論和創新經驗,豐富自己,做雙師型教育者。
第三,我們要勤“換水”。老師所儲存的那’一桶水”必須常換常新,不然就會變成死水和臭水。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我們不能抱著舊的思想一成不變,要用新的思維和方法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眼球,使課堂生機盎然,作與時俱進的教育者。朋友們,思想要改革,創新我們當先行。冬天剛剛過去,春天已悄然走來。
這是改革的春天,這是職高的春天,這是專業教師的春天!讓我們乘創新之風,創造屬於我們職高教育的新天地吧!謝謝大家!
篇2
革開放30週年時,穿衣、吃飯、住房、交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改革開放前,食: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前,住: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持續高速發展了30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以11%的年增長率高速度持續維持30年,中國是一個奇蹟。以西方工業化發展道路在看,會出現經濟迴圈,中國好像打破了此經濟迴圈的命運,一直持續發展且沒有減慢的跡象。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共和國做出了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開始,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到2008年,改革開放成功持續,回顧這30個年頭,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
我們一起重溫歷史: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的推出,第一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中央機關,第一個股份制企業的誕生,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影片,第一個在國內舉辦的外國時裝展,第一部行動電話的問世……許多現在看來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的“新生事物”,在當時曾經引起多麼劇烈的震動。
中國的一代代領導人,為我們的祖國勾畫了一幅巨集偉的藍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誌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0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於對實踐做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覆實踐、反覆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做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鑑。
在這30年內,中國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香港自秦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0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宣告》,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遠離母親懷抱的遊子終於感受到了母親懷抱的溫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中揭曉。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
中國北京憑藉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複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篇3
尊敬的XXXX: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勞動,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基石》。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吧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其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的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而勞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基石。
中國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省**縣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翌年,小崗村打穀場上一片金黃,經計量,當年糧食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五年糧食產量的總和。這一偉大壯舉及所獲得的成果,無不體現群眾的力量、勞動的美。中國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群眾的支援。中國共產黨自2013年6月18日啟動的教育實踐活動至今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一些不正之風被及時糾正,些許不和諧的聲音被及時剔除,使黨始終保持著先進性與純潔性。黨的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群眾路線,即是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勞動是光榮的,人民群眾是光榮傳統的繼承者,他們以領跑者的步伐解讀中國夢。
這一項項偉大的決策、一樁樁偉大的壯舉,無不向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著實現中國夢的的決心。實現中國夢,靠的不是虛假的資料和資料,更不是投機取巧,而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實現。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成果、勞動創造未來,要堅信,一切困難與挑戰在勞動面前都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今天,在這個科技與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勞動不再是原始的簡單的勞動,而是具有創新的勞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的勞動,才能使事情事半功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為教師的我,深深領悟了這條真理。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沒有辛勤的澆灌就沒有桃李芬芳,沒有筆耕墨耘,就無祖國昌盛富強,作為一名園丁,尤其是在培育幼苗的起始階段,我深知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我必須盡心盡力去澆灌每一株幼苗,將我的所有知識授予孩子們。如果每一位園丁培育出一批幼苗,那麼所有的園丁培育出來的幼苗加起來就能換大地一片蒼翠。
中國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是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國家;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我為我作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為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而自豪;更為我能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貢獻一份綿薄之力而感恩。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在什麼樣的崗位,都能為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如果所有的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都團結起來,共同創造、共同勞動,那麼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提前實現。
看完“”的人
1.改革創新會議講話稿推薦
2.關於創新發展即興演講稿範文3篇
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演講稿範文
4.改革創新會議講話稿3篇
5.改革創新會議講話稿
6.學習深化改革心得體會演講稿3篇
改革開放座談會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