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是維護禮教,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記憶中的“戲綵娛親”,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賣身葬父”更是從小熟知。他家境貧寒,年少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耕田及做傭工養家。父親體弱多病,董永多方求醫,診治無效身亡。父親死後,因家中無錢,董永願賣身葬父。傳說,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樹下,遇見一位美貌女子,願為董永妻,並幫董永贖身。這樣,兩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們織三百匹絹,作為贖身之資。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絹織完,而且絹色上佳,驚得主人目瞪口呆。當兩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樹前時,妻子一席話,解開了董永的心中謎團。她說,自己是天上織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給董永,渡過難關。 他們都有著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即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而這裡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麼孝是什麼呢?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理論思想之一。孝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說小孩饞著張張鬍鬚的老人。以前,總以為孝就是對父母物質上的供應;後來,懵懵懂懂之間,明白了還要精神上的供應,讓父母開心;現在,懂得了要做一個清正的人,讓父母放心。 歲月的流逝會讓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親敬老的含義。最基本的便是奉養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再深一點是尊敬父母;不給父母精神上的負擔,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愛…… 尊親敬老,從一點一滴做起。

  篇二

  魯迅所有的文章裡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裡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篇三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計劃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這冊散文集中閱讀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讀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圖》。

  魯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後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這篇讀後感的讀後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衝擊,闡明先生對於白話運動的立常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閱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裡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讚,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並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才是最正確的。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篇四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讀番茄太陽有感
相關知識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作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作文
二十四孝圖讀後心得
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
新二十四孝讀後感3篇
二十四孝故事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