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家過年的生活故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編者按:在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了。到了臘月二十,就開始盼望著過年,那時真是迫不及待。

  李海雷散文|老家過年

  進入臘月二十,老家農村家家戶戶開始集中而緊張地置辦年貨,雞鴨魚肉蔬菜瓜果等等。自己動手製作饅頭、包子、年糕等麵食食品,一般要多做一些儲備,放到冷的房間裡,吃的時候放鍋裡蒸一蒸就可以吃了。要吃到正月初七初八甚至初十,前後要準備約半個月的乾糧,講究過年不蒸饅頭,要吃現成的。不過隨著日子的改善,要吃新鮮的飲食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的習慣也隨之改變。

  老家屬於華北平原,大多遵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基本的程式是這樣,當然也不一定完全按照這些,準備年貨的時間和做的事情完全可以根據各家各戶的情況自己調節,過年包餃子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餃子等於沒過年,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北方和中原一帶過年吃餃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過年吃餃子更是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象徵,以餃子為代表的中華飲食文化已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典範……

  自己動手做的包子有白菜餡、韭菜餡、茴香餡、馬齒莧餡、野菜餡、豆腐粉絲餡、冬瓜餡、南瓜餡、豆角餡、茄子餡等等,許多許多的蔬菜能可以拿來做包子和餃子的餡料,油炸的東西一般有豬肉丸子、豆腐丸子、豆腐乾、帶魚、草魚、鯉魚、藕、排骨等。支一口大鍋,鍋裡放些淘淨晒乾的細沙,炒些秋天自己地裡收來的葵花籽、花生、地瓜乾等做為自己家人、小孩子和招待賓客的零食。臨近年關,你走在弄堂衚衕各家各院,不用進門在大街上就能聞到各種香味,只勾得你肚裡的饞蟲滴溜溜打轉,大有不管三七二十一,衝進人家大門搶幾塊丟到嘴裡大嚼一通再說的勁頭!其實你大可不必這樣,這時候去誰家,一句話不用說,好客的主人都會主動把剛出鍋的美食拿些給你嚐嚐,反倒鬧得你不好意思,當然若是想吃過癮,還是要自己準備。

  臘月二十三,老家叫“送灶日”,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上哪兒去呢,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一年來的情況,以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幸福平安。這一天,家裡的母親們都會把最好的第一鍋煮熟的餃子、炸貨、水果等物品給灶王爺供上,然後才允許嘴饞的孩子們品嚐,老人們講,灶王爺在這個家裡呆了一年了,這一天他老人家也要回家過年了,叫做“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如果誰家裡供奉的不好,惹他生氣了,給你家說了壞話,來年給你家帶來災禍,不保佑你家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所以母親們寧可信其有,而不會信其無的,家家戶戶灑掃門庭院落,除塵去灰,打掃衛生,以乾乾淨淨的面貌讓灶王爺看到,給玉帝報告好訊息,留下好印象,所以民間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帶著美好的願望的,而不管是否有用。

  臘月三十,老家的兒孫們孝子們走在田野裡,去農田裡的墳頭給逝去的先人們祭祖上墳,家裡的男人們,兄弟們和孩子裡的男孩們一起到父母或者長兄家裡集合,帶些黃錢紙、餃子、水果、點心等祭品,當然千萬不能忘記帶一掛鞭炮,在上墳的地方燃放起來。老人們講,陰曹地府裡的鬼魂們正盼著這一天呢,盼著陽間的親人們送來錢財送來食物送來光明和溫暖呢,快看,那旋飛的紙灰,爆裂的紙屑正是它們在拍手慶賀和歡快的舞蹈呢,活著的人們給死去的先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過年,以示不忘記先祖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幾千年來得以傳承,也許就是以這樣血脈家族延續的形式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吧……

  臘月三十,還有寫春聯、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包餃子、吃團圓飯、看春晚、守歲、打牌等活動,大紅的燈籠,黑漆漆的墨,透露出喜慶和祥和,兄弟子侄之間可以互相幫忙貼,如果當年有親人去世的,三年之內一般不會貼春聯,要“守孝三年”以示尊敬和懷念,不然鄉里鄉親會說閒話,比如不孝子孫數典忘祖之類的話,而農村人傳統觀念深厚,非常重視這些東西,若是說你不孝,那簡直是無地自容很沒面子的事,所以中華文明反倒是在廣袤的農村地區發展傳承的廣博遠大……

  除夕之夜凌晨三四點鐘,必須要起床,不管大人們還是孩子,再想睡覺也不行,講究“大年夜裡家裡不準有躺著的人”,是不吉利的,要一起生火,包餃子、放鞭炮、供奉天地神靈,有的和麵有的擀皮有的拌餡兒有的包餃子,還有的燒水煮餃子,刷盤子洗碗洗筷子盛餃子,熱氣騰騰的熱氣漂浮在空氣中,也飄在人們心中,就是在這忙碌中就體現了濃濃的年味和親情吧。

  除夕早起方言叫“起五更”,按照古代計時的方式,一更是兩個時辰,五更就是五點鐘左右,左鄰右舍,鄉里鄉親,開始相互拜年,晚輩要給長輩磕頭,如果趕上雨雪天氣,地上溼乎乎的,那也沒辦法,磕頭一般是男人和男孩以及結了婚的女人們,未婚的年輕女子不用磕頭,包括父母,只需要吃吃飯、掃掃地、洗洗碗筷,做些輕鬆的活兒即可,然後就找好朋友玩耍去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一般不掃地,少掃地,天井院落裡也很少晾晒衣服被褥,媽媽說“這一天過年也讓老天爺歇息一下……”,就是那麼個講究,其實有啥用呢,呵呵。

  在老家,正月初一過後,就是走親戚了,親戚嘛越走才越親,不常走動就變得疏遠了,“遠親不如近鄰”也許正是反映了這個道理吧,正月初二外甥到姥姥姥爺或舅舅家過年,正月初三子侄們去姑媽姨媽家,正月初四、初五是回孃家的日子,當然連同丈夫和兒女要一起回孃家,帶些禮品,吃吃飯,聊聊家常等等。

  正月初七,是國家規定春節長假後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初七諧音“出去”,上學的孩子們還沒有開學,還可以再享受過年的安逸和幸福好幾天,工作的人們就要收拾好行囊和心情,出門為家而打拼了。在老家,初七也是“人情日”,婚喪嫁娶生孩子滿月等就要根據親疏遠近隨禮了,這也是農村社會關係的體現,已成了多數家庭的負擔,多年來,已成攀比和奢靡之風,好在,近幾年,黨和政府積極號召和整頓,社會風氣日漸改善,人民拍手稱快……

  “過年過到正月半,拔出門閂追一段”,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賞花燈、猜燈謎、踩高蹺、唱大戲、包元宵、吃元宵,一個年就大體過完了。

  正月十五一過,年味兒漸淡,上學的上學,出門的出門,打工的打工,幹活的幹活,新的一年迴圈又開始了。按照習俗,“上車餃子下車面”,就是出門了,最後一頓飯要吃餃子,從外面回到家了第一頓飯要吃麵條,就是這麼個講究,當然你不聽這句話完全可以,不具有強制性,還有老人們尤其是媽媽總不忘叮嚀,要燃起一掛鞭,目送遠行的兒女們,期盼平安,就在“乒乒乓乓”的爆炸聲中,每次都能看到媽媽眼眶中那晶瑩的淚花……

  作者: 李海雷

  公眾號:南湖文學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於老家過年的生活故隨筆
關於霸氣班長的生活故事隨筆
相關知識
關於老家過年的生活故隨筆
關於老家過年的生活故隨筆
關於回家過年的散文
關於回家過年的幸福說說
關於踏雪賞梅的生活故事隨筆
關於返鄉路上的生活故事隨筆
關於追憶曾經的生活故事隨筆
關於追憶曾經的生活故事隨筆
關於從我做起的生活故事隨筆
關於從我做起的生活故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