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各地的風俗習慣_除夕應該怎麼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除夕是春節前的一天,在除夕這一天,我過有很多傳統的風俗習慣。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除夕的傳統習俗,希望能幫到你!

  除夕的傳統習俗

  年夜飯

  除夕夜的飯是最香的也是最真實的,因為每一粒飯粒都充滿了家的味道,每一道菜都是家人的愛,因此,除夕夜的年夜飯正是最受中國老百姓重視的一頓大餐。

  說到年夜飯,一般都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魚,一是餃子。“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年年有餘”;而餃子,則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很像一個個的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正好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

  置天地桌、接神

  在過去,每到除夕夜,許多人家都會擺上一桌天地桌,上面擺滿了祭神用的各種貢品,牆上貼好了要拜的神像。因為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雖然現在這種封建傳統已經被破除,它本身也不失為一種有意思的民俗活動。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看著春晚來度過這個除夕夜,一家人吃過晚飯後,齊齊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春晚,一邊吐槽。

  放爆竹

  到了午夜時分,就該是最熱鬧的放鞭炮的時候了。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雖然現在城市裡大多都禁止放爆竹,但在農村等地還是少不了放鞭炮這一除夕必備節目。

  給壓歲錢

  原本的意思是家裡的兒女給老人準備的,為的是壓住“歲”,而求得老人身體健健康康,而現今已演變成了給孩子的零花錢。雖然給的人不一樣了,但同樣都是為了取保平安健康的意思。今年大家不妨尋尋老傳統,給自己家中的長輩包一份紅包,祝願他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壽比南山。

  除夕各地的風俗習慣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開封:大年一個月

  開封民間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上海:“開門紅”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東北:粘豆包

  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天津:彩紙剪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西北:大餃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

  豫南:錢串子麵條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四川:火鍋+湯圓

  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陝北:“棗牌牌”和“品天”

  黃土地的百姓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裡裡外外,都要換新衣服。

  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裡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裡,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

  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裡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裡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裡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湘潭:舞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

  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的美好祝願。

  肇慶:蒸棕

  肇慶人過春節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比如炸角子、煮裹蒸棕。裹蒸煮好香氣四逸,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餐上的必備主食,自家做的、鄰居互送的,打開冬葉熱騰騰的蒸汽飄散,冬葉清香、糯米混著肉香充滿了張燈結綵屋裡,一屋子的幸福歡快。肇慶人的淳樸、熱情、勤勞就如同這敦實飄香的裹蒸。

除夕各地的風俗習慣_除夕應該怎麼過
關於除夕守歲的古詩大全
相關知識
除夕各地的風俗習慣_除夕應該怎麼過
除夕各地的風俗習慣_除夕應該怎麼過
元宵節中國各地的風俗習慣
關於穀雨各地區風俗習慣介紹大全
紐西蘭當地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除夕的風俗習慣由來_除夕的習俗起源
關於除夕的風俗習慣
有關除夕的風俗習慣介紹
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