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本質包含哪些
人際關係是依存於角色關係的交往,人們之所以能夠交往或需要交往,核心歸結於利益把人們整合在一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人際關係的本質文章內容。
人際關係的本質
人際關係是依存於角色關係的交往,人們之所以能夠交往或需要交往,核心歸結於利益把人們整合在一起,由利益衍生出了感情、興趣、愛好、道德、制度、規範等人和人的連結,無數個個人交往的結果就形成了社會,也即社會是無數個個人交往的產物。
我們知道,角色都是按照一定的規範進行扮演的,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思想認為,作為君主,你要有作君主的樣子,臣子也要有作臣子的樣子,這樣國家才不會亂套;父親要有作父親的樣子,兒子你也要有你作兒子的樣子,這個家庭才會有秩序。 人際交往中之所以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主要是由於人們都按照自己的社會角色規範而進行交往。角色扮演失敗,就可能使交往無法進行下去了,例如員工被辭退。人際交往還有賴於交往者扮演角色的 能力,領導者不能勝任,團隊交往就會受阻。戲劇理論認為,表演者最關心的是留給觀眾什麼印象,社會角色的個人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給對方留下自己想要的印象。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關係實質上是一種資源交換過程,每個人總是有意無意地考慮自己的報償能力和對方的回報能力。由此,人們總是傾向於和自己同質因素較多的人交往,例如,利益、地位、理想、愛好、興趣、價值觀等。
人際關係障礙主要存在於四方面原因:一是利益障礙。利益衝突或分配方式變更會造成人際交往緊張。由利益衍生的感情、愛好、規範等差別越大交往越困難。二是角色障礙。角色的內在依據是社會地位,社會地位相近的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大體相當,由於合乎公平對等原則,交往相對頻繁容易。
社會地位差別懸殊,交往頻率較低交往障礙。三是個性障礙。每個人都是外圓內方的,只是圓方多少不同,方少圓多的人更容易適應對方,交往也就相對容易。自尊心、霸道、原則性等“方”較強的人交往相對緊張,不易人際協調。批評指責別人,從人際交往角度說,就是變更別人的意志,讓對方的“方”變成“圓”以適應自己,也就容易產生緊張。四是 溝通障礙。現實職場中,絕大多數人的個性都符合社會價值標準,基本都能夠了解社會角色規範,利益衝突畢竟是少的,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是由溝通不暢造成的,強化溝通是調適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
改善人際關係的基本方法
1.完善自我意識
在與人交往中,人要受自我意識的制約。自我意識有缺陷時,往往表現出與他人相處時拘謹扭捏,故作老練等令人難以接受的表現。要處理好人際關係,需要完善自我意識,樹立良好形象,具體來講,就要學會認識瞭解自己。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他的言談舉止。比如,人一旦覺得自己具有或缺乏某種才能,那麼在一定條件下他必定會施展或迴避。嗓音好的人,喜歡參加與組織晚會,而自認缺乏口才的人,一般不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滔滔不絕地說話。
怎樣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呢?首先從他人的態度中瞭解自己,在人們交往的過程中,大家對一個人的態度如何,實際上是這個人自我表現的反應。如某同學常被大家推舉去完成某項任務,或是成為大家求教的物件,那麼就意味著該同學具備某些才能。反之,如果一個人被周圍的人們所忽視,不受歡迎,大家不給他表現的機會,那麼此人應作自我反省,審視自己的不足。又如,在宿舍裡同學們正談論得熱火朝天,興致盎然,而只要你一出現,大家便戛然而止,不再言語,那麼自己就得尋究原因,從中反省自己與同宿舍同學的關係狀態。
當然,人際交往中這種認識也常常出現偏差,如《戰國策》上曾記載:鄒忌的妻、妾、客人出於各自的需要,都不顧事實,說鄒忌比公認的美男子徐公漂亮。為了避免這種偏差,最根本的還是要擴大交往範圍,根據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反應來獲得自我印象。
此外,還可以通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本身就可以客觀地使人相互比較。這裡強調的是要抓住機會,主動地比較,從中瞭解自己。只有有意識地建立比較物件,才能不斷體察自己的內在本質,對自己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瞭解,並且能夠不斷完善自己、優化自己的形象。應當注意的是,人與人之間有很大差異,在樹立比較物件時,要注意可比性,不能一概而論。
2.充滿自信,喜歡自己
在樹立個人良好的形象時,應當充滿自信,喜歡自己。沒有自信心,過於自卑,否定自我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不利於相互間關係的正常發展。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往往不承認或不接受自己的真實面目,在別人面前裝扮出另一種形象。比如,有的同學家境困難卻大手大腳花錢,這種假象一旦被識破,以後就很難取信於人。另外,有些不喜歡自己的同學常常將對自己的否定態度投射到別的同學身上去,轉變成“不是我不好,而是別人不喜歡我”,以此來減輕自己心理上的壓迫感。這樣的結果便是對他人充滿敵意,彼此關係更易受到傷害。
領導人際交往的四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