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與樂業讀書隨筆
《敬業與樂業》是當年梁啟超先生在上海給他學生的一篇演講文章。那次演講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對待以後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讀了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後,我對人生進行了深深的思考。
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有的人把時間虛度了,有的人卻過得很充實。這都是因為前者無業而後者有業所造成的。雖然我們現在學習很苦,但比起那些無業的人不是幸福的多嗎?畢竟我們是有業——學業的人。而這門業也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門業了。只有善待這門業,才能做出成績,使我們的人生更加亮麗多彩!
那麼怎樣才算得上善待這門業呢,這自然要與梁啟超先生提出的敬業,樂業二詞聯絡起來了。
當人有一份職業後,最基礎的就是敬業了。敬業有兩層含義:一是敬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並引以為自豪;二是深入鑽研探討,力求精益求精。我們對待我們的學業也應是這樣,因為我們在學習,我們學習了,就應引以為自豪,而我們也應有鑽研的精神。這個過程中是快樂的,是自豪的,當然也會有人說是苦的。但是整天在學校裡一事無成就不苦嗎?恰恰這種人是生活的最痛苦的。因為他們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而內心是痛苦的,這就與那些敬重這項事業的人剛好相反。
當然不只需要敬業,而且要樂業。因為“舉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熱愛它,才能把這項事業做的更好。所以我們不要總認為學習很難很苦,因為這樣會使我們更費力的學習卻沒有什麼好的效果,我們是帶著不滿的情緒的。
最後,我要借用《敬業與樂業》中的一句來結尾:“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篇2
讀了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我受益匪淺。我清楚地瞭解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但“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沒有它,何談“敬業與樂業”?
“有業之必要”
對我們來說,“業”自然是學業。文中引用朱熹的一句話“主一無適便是敬”,讓我真正認識到要專一於學習而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所謂的“敬”。我們作為學生,專心於學習,有堅強的意志力,勇於拼搏的氣魄,決不放棄的信念,便是“敬業”。不管任何工作,拿到手裡,就要根據自己的才能去勞作,把它做到圓滿。這也證明人人都要有工作,人人都要勞作。“百行業為先,萬物懶為首”,我們現在不是沒有職業的懶人,將來也不能做社會的蛀蟲。
至於樂業,我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便足以詮釋了。有些人厭惡本行,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不願做,不願做是逃不了的,但哭喪著臉去做和快樂地去做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我想,做一件事,要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融入其中,一步一步奮鬥前去回想自己努力得來的成就,就會有一種歸屬感。同時,要與別人比較駢進,在競爭中體味快樂。這樣的生活才有價值。
總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敬業”“樂業”,我們要在“敬業與樂業”中實現我們的人生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
篇3
讀過樑啟超先生的《敬業和樂業》後,從文中受益至深,讓我清楚地瞭解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但“敬業與樂業”的前提下必須“有業”,沒有它,“敬業與樂業”就無從談起,沒有“有業”,“敬業”哪來的“樂業”之說!特別裡面的“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這句話說得多麼的精僻!
“有業之必要”於我們來說,“業”自是學習、工作。讀完“百丈禪師”的故事之後,初始覺得此人太呆板、太死心眼了,而隨後經逐一琢磨,卻覺得自愧不如,與“百丈禪師”相比,我們缺少的不僅是他的“言必出,行必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缺少老禪師的那種日日堅持、矢志不諭的品質。現在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無法完成自己原先制訂的決心和計劃!我們的言行和行動都總是沒有相顧,並且無法堅持,而且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上,併為今日的失敗,自找臺階下,不願下功夫。這則故事也啟發我們一定要好好深思熟慮,一個精力充沛的青少年,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學習呢?現今的中國,改革開放,生產力得到全面解放,社會一片繁榮,市場化也越來越濃,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很難,要想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好工作就更難了。當你選擇了這份職業的時候,你想好了要為他而付出嗎?我們一直在為生活而勞動,其實也是為了勞動而生活。不管做任何事情,處在某個位置,事和名稱都會有大小、高低;但從事的本質來說,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在事物的執行過程中缺少了任何其中的一個環節都會掉鏈子的。不管任何工作,拿到手裡,全看自己的才能如何去勞作,使之得到圓滿,自我感覺良好,別人看起來也不錯。這也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的去勞作。這便是“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我們雖不是沒有職業的懶人,更不是社會的蛀米蟲。
可是一次又一次不完成任務的我們,安然地回到家後,享受著父母創造的環境;總想著“下一次”的我們,悠然地面對著心切的父母和社會的期望……甚至跟“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等同!真是“懶”字當頭,萬事不成啊,“懶”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而“放縱”這個敵人胡作非為的又是我們自己,克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當我從這些句子中找出一句話來回答“為什麼要敬業”這一問題時,我覺得“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特別是最令我深受啟發的是《莊子》記佝僂丈人承綢的故事。“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一個佝僂的老人,幾句簡單的話語,卻道出所有道理的精華!凡做一件事,要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的心,一顆勇於探索的心。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便把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眼睛去對待,無論別的什麼好處,都不要與之交換,換得一時的輕鬆、愉快;你敷衍它,結果它也敷衍你,最後,一事無成。怎樣把一件事情做得出色呢?唯一的祕訣便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便是敬。現在我們生活在這麼好的社會環境下,並擁有著健康的身體,我們起碼要把我們身邊的小事做好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事情。我們應把每一件事通過努力,做到出色,就算與他人之比,相差之,但我們無悔,因為“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努力了!然這所有的前提見出於“專心致志!”唯有用心,我們才能有成功,若“坐這山,望那山”,則“一事無成”!這便即要“盡職”又要“敬職”了。所以,我們要滿懷熱枕地認認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內的事情,腳踏實地,真正做到幹一行愛一行。
至於“樂業”,我認為書中的那句話便足以詮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算對自己的職業如何不滿,但我們都必須去做。我們要從中尋樂趣呢?這使我想到了一句話:“你知道,你愛惜,花兒努力地開;你不知,你厭惡,花兒努力地開。”花兒總是在努力地開,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在流逝。而對於我們,為何不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呢?從職業中體會快樂,從快樂中品味生活!對於有的人總嘆息“做工作好苦呀!”對於這種嘆息聲,無論任何人都曾經說過。反過來講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喝酒,去遊玩等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有些人抱怨自己本行,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裡不願做。不願做是逃不了的,哭喪著臉去做和快樂的去做結果是截然不一樣的。我個人認為做一件事情,就要身入其中,從起點、過程、終點中去體會每一個階段,回想自己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成就,就有一種歸屬感。要在工作中與同行比較、競爭,要時刻告訴自己是最強的,在不斷的工作中戰勝自我,領略出趣味,這樣,生活才有價值。願社會的青年才俊們,抓住機遇,克服困難,迎接挑戰,面向未來。
總之,每件事都有其獨道的樂趣,我們要明白“敬業與樂業”並非是某種硬性規定的條款,而是一個人實現其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一種渠道。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敬”與“樂”,只有這樣,相信信生活才會更多彩!才使我們享受的無限的樂趣。
篇4
《敬業與樂業》是當年梁啟超先生在上海給他學生的一篇演講文章。那次演講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對待以後的生活。其實現在作為學生也要敬業與樂業,只不過這個業代表的就是學習。現在很多的學生就沒有這種敬業樂業的精神,他們永遠是在課堂上想著其它的事,而且做作業時永遠覺得太累。如果他們總是這樣幹下去的話,那麼他們的未來就已經沒有希望了。家長不是永遠都會照看孩子的。因此,我們如果想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必須做到敬業樂業這一點,不要懶。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對敬和樂兩個字的理解吧。
先說敬業。什麼是敬業呢?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很多低階層次的工作人員沒準會認為,我的工作這麼低階,有什麼可敬的呢?其實,是工作都可敬,要專心致志的給做好。無論是當總統或者當民工都可敬。如果說哪個民族最敬業呢?那麼我會認為它是德國。為什麼呢?因為德國人做什麼都會專心致志的去做,而且去做到底。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吧。為什麼貝多芬失聰時還會作出那麼好的樂曲?就是因為它有敬業這種精神。其實也可以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為什麼什麼東西到了德國加工後就變得更加精緻,質量變得好得多呢?就是因為德國人做事做到了敬這一點。我爸爸曾經也跟我說過一句話:“做什麼,像什麼。”這句話其實就是敬。所以我就是要做到敬這一點。
下面來談談樂業。至於他的概念,我覺得書上寫的那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已經足以詮釋了。如果我們達不到樂業,那麼生活就會變得很單調。如果有人說,我的職業沒有可樂的地方。那麼它就是一個很單調的人。因為所有的職業都會有可樂的地方,只不過不容易被發現,而且很多人又不知如何去樂業。假如舉一個基本的例子,齊達內是法國足球藝術大師,他有如此高的成就,既不是他的家庭帶來的,也不是他的先天條件比其他運動員好,原因是他把足球當作自己的樂趣所在,正如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興趣是一半的天才,所以不管條件多麼艱苦,齊達內總是樂在其中,陶醉在足球世界裡,最終成為天才的足球運動員。可見樂業能改變人的命運,成就人的夢想。
敬業與樂業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們,生活會變得更加精彩,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給我三天光明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