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評價
在基礎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新課程改革要求實施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有得有失,感觸頗多.在不斷的反思中深感多媒體技術給課堂帶來的實效,實惠.以下是自己的幾點的反思情況.
反思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生活..
例如在上<<常見的天氣系統>>時,藉助FLAS***,使學生能很輕鬆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內容,因為新的知識被賦予新的背景,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二;學生要成為課堂的主角,多媒體技術搭平臺.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識的內涵,適度擴充套件其外延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才能駕御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並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連結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藉助於網路資訊科技,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誠然,百密一疏。要將這一環節做到縝密,完美,還需進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氣。
篇二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複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但複習效果並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絡,沒有在頭腦裡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係。為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並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範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認真鑽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係,能運用自如。對於每一部分的知識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侷限於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溼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瞭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複習初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係。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複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取以板圖為主,以教具——經緯儀為輔的教學方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並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儘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絡及其發展變化過程。複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型別的圖,並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後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並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高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並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裡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後除了加強做高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並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並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複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於難於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篇三
從2004年秋季開始,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我們一方面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品嚐新課程改革給師生帶來的諸多成功喜悅,同時我們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顧慮。下面我談談自己前一階段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應該說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備課組教師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在每週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在一個多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大體總結出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講述—領悟型。這種課型主要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②自主學習—探究型。這種課型主要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③實踐活動型。這種課型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內容而進行。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擬海陸熱力性質”、P50的探索“模擬水迴圈”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還有教材中的“厄爾尼諾”、“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案例研究的內容,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一節地理網路教學課,讓學生去電子閱覽室進行資料查詢、研究等***當然教師要進行調控***。此外,結合其它課型的學習內容,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如在學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宇宙、太陽系、地球等的瞭解,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觀看VCD《宇宙與人》***或其它與宇宙探索相關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必須因教學內容、因學生實際等進行。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資訊化趨勢明顯增強,而且我們學校又是寶安區數字化校園試點學校,因此備課組要求每位教師加強資訊科技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並應用於課堂,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備課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和實驗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選用不同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大力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突出各類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了幾次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如學期一開始,我們在每個班分組進行了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在學完第一章內容後,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我校的天象館與天文臺;國慶期間,我們組織了高一年級***上地理課的班級***學生地理小論文大賽等。
5.在學生作業設計、課堂測試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們在每章學習結束後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結***相當於作業***,學習小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知識再現,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識歸納性質的表格或知識網路,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完一章內容後再回過頭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訓練,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基礎知識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與延伸,題型有選擇題或綜合題,一般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做,其目的主要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與反饋,主要是針對一章的教學讓學生提出相關的意見或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積極反思,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6.此外,我們還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強調在教學時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和社會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
二、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困惑與反思
一個多月的教學,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作為教師,我們***其它學校教師也一樣***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我們很難不去考慮高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裝置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如衝擊地震***,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眾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如教材P50“模擬水迴圈”的探索活動,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係”、P56的案例研究“厄爾尼諾”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或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漸適應,後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學段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為此高一地理備課組經過認真研討,對後一階段的教學達成以下共識:
1.作為教師,繼續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學習的力度,同時加強備課組內、備課組之間的相互聽課活動,充分調動備課組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後一階段要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上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如何進一步落實分層次教學等方面下功夫。
2.在總結、反思前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後一階段的教學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幾方面的關係主要包括:①過程與結果的關係,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與落實基礎知識的關係,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並非意味削弱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為依託、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②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關於不同學習模式與課堂形式的關係,新課程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探究性學習,並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課究竟採取何種學習方式或課堂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課程內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滿堂轉”不對,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注重區別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真正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④各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普通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還是在課堂,因此任何忽視課堂教學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3.進一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前一學段的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對各類實踐活動興趣濃厚,期望也較高。因此後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如加強研究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等。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走到我們面前,作為實驗者,我們只有加強研究,努力實踐,積極應對,這樣才能搶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制高點,也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有助於教師自身的發展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高中畢業綜合素質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