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心理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心理健康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經驗方法的改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於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也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國家教委近年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強、人格喪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上。這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棟樑,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不僅關係到國民精神風貌和精神文明建設,更關係到國家的富強。因此,筆者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探究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議。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表現

  一環境鉅變引起心理不適應

  現在大學生多出身於獨身子女群體,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脫離原來由家長進行全方位照顧的環境進入到大學,一切生活起居皆要開始自行處理。此時,如果不能很快學會自理和適應集體生活,就會產生自卑、困惑、茫然無措、無助等心理障礙。此外,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遠離家鄉來到喧囂和繁華的新環境,往往會由於語言、氣候、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產生恐慌、懼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環境來說,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大家齊聚一堂,交際圈子變廣、變複雜,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如果不能儘快適應這種變化,心理會容易受到挫傷,感到孤立無援,而且這張心理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伴隨時間最長,解除的難度也最大。

  二個性缺陷

  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和重點,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視,難免會造成學生心理和個性上的多樣化。大學階段,群體生活和交際成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點之一。個性的多樣化往往會造成交際和集體生活中的摩擦。有個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計較、胸懷狹窄、貪戀虛榮等個性缺陷的人在大學生活中比那些個性開朗、內心陽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三自我逃避

  當前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得大學生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學生並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使得他們由於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對現在的專業學習產生了懈怠和逃避,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還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缺乏長遠的規劃,使得學習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標性,感情容易變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棄,長此以往,會對學習和人生產生一種逃避心理。

  四求職就業問題

  高校的迅猛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這也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和就業壓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學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對自我、對人生產生懷疑,變得消極悲觀、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心理髮展階段

  大學生的心理成長正處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時期。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得到疏導和解決,長久鬱積在心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二社會轉型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轉型期,這使得整個社會的意識觀念、價值觀、利益格局等發生重要轉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重要的變化。大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為準則,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畢竟並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覺醒的民主、科學、公平等一時在面對社會現實尤其是負面現實時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衡,變得激進或者與世同濁。此外,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係的日益負責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滋生負面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三學校心理教育缺失

  應試教育使得學校成為單純成績、升學率等數字符號的機構,導致了對學生社會認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觀”教育的缺失。這使得一些大學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為中心、“三觀’’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從大學生群體校園文化塑造來看,當前學校普遍缺乏應對多樣化的大學生文化群體的準備,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無法通過一個普遍共識的文化平臺來加以交流和疏導,從而加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諧、幸福等對學生的心理塑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在學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現狀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貧困導致學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諧導致學生沒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其主要成因,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人格的健全和發展,它在注重學生思維、智力、知識、技能等系統性的知識認知學習之外,還注重對學生興趣、情感、信念、決斷、價值觀等心理認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實追求。

  二:大學生戀愛心理論文

  愛情無疑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而大學生戀愛早已不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了,它是那樣的具有魅力,撥動同學們的心絃,令人尋覓和嚮往。然而,戀愛問題恰恰又是莘莘學子們最感困惑的問題之一,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關注大學生戀愛心理,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行為,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當前大學生談戀愛現象比較普遍,而且是呈有增無減之勢。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的道德觀念他們的戀愛態度,他們對戀愛與學習關係的處理等都是不成熟的。當前高校大學生戀愛可以用"三化"來概括:

  1.普及化 當前,在大學生裡,有人形容有一股"戀愛熱",也有人說是一股"戀愛風",這都不為過。調查情況表明,大學生中已談戀愛的人數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高年級學生高達50~60%,而贊成談戀愛的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95%。

  2.低齡化 大學生談戀愛歷來有之,但過去多是高年紀學生,是所謂"學業、愛情雙豐收"的時期,而現在很多低年級的學生學業未成,卻戀愛先行,他們有的剛進大學校門就走進了戀愛圈。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之前一年紀學生戀愛人數只有5%,而現在已達15%左右。

  3.公開化 過去,大學生談戀愛很講究東方民族的含蓄和深沉,戀愛處於"地下活動"狀態,常常鮮為人知,而現在大學生談戀愛,不僅不怕別人知道,而且有故意讓人知道的心態。時下,只要你步入大學校園,便能目睹成雙成對的青年情侶在公開場合卿卿我我,旁若無人。

  而當前大學生們通常反映出的戀愛心理特徵是:

  1.性愛的好奇心理——由生理髮育成熟導致的性衝動與性親近要求的產生而形成。

  2.急於求成的佔有心理——與高校聚集著才華、風度、美貌於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圍直接相關。有些男大學生固執地認為:畢業後還沒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別人挑剩下的。

  3.依賴心理——由獨生子女的孤獨感和習慣了他人的呵護與關愛所致,屬於“情感寄託型”的戀愛動機,缺乏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補償心理——由功利型的戀愛動機所引發,即希望在所愛的人那兒獲得社會地位、經濟等方面的補償。

  5.遊戲人生心理——其戀愛動機是:滿足與異性交往的慾望,尋求刺激、填補精神上的空虛,甚至發生了婚前性行為,他們見一個愛一個,玩兒一個丟一個,完全是一種遊離於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費。

  大學生這個特殊社會群體,今後的生活還會動盪,畢業分配和就業還是個未知數,即使獲得了真愛,畢業後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學生們“不求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等戀愛心態也是很自然的事。

  許多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感到有很多說不明白的心靈困境或叫心理困惑,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在大學生心目中,愛情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人感受到一種無以名狀的失落。也就是說,總相信有完美的愛存在,可現實卻是,沒有十全十美的男人或女人,更沒有十全十美的自己。

  二是由於戀愛能否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齡、外貌、品行、性格、文化、職業、興趣、愛好、經濟狀況、民族、宗教信仰、政治態度等等,或許只有某方面的相互欣賞和認可就走到了一塊,或許也僅僅因為某一點小小的看不慣就分手了。殊不知,要達成多方面的默契是需要時間的,要建立一份永久的愛情與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的。

  三是由大學生戀愛的心理特徵所引發並形成的戀愛低齡化、公開化、高速度進展和戀愛的多元化所致。具體地說,因為他們年級尚低、涉世太淺,缺乏深入瞭解和正確判斷與評價一個人的經驗;因為他們過於情感外露、行為外向,盲目地一掃傳統的以含蓄、深沉為美的戀愛方式;因為他們年輕、衝動,情愛的發展極易受性生理與性心理髮育的控制;因為他們本身面臨的就是一個多元化人生價值觀念的現實社會……所以,戀愛心理困境的產生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戀愛心理困境之一:

  總感到自己缺乏被愛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為自己還沒有戀人而自卑,認為自己對異性沒有吸引力,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與異性交往,更怕在異性面前失誤,只好用迴避與異性接觸的辦法保護自尊心,並極力掩蓋內心深處的痛苦與失落。

  上述心理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自我評價出現偏差。這樣的學生往往過於關注別人對自己怎麼看,卻從未認真考慮過自己如何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對戀愛吸引力的誤解與缺乏科學的認知。表面上看似乎人們的擇偶心理傾向於外在魅力,實際上男女大學生,在選擇異性物件的條件上大多都認為性格、才能、心理相容、人品和興趣愛好更具吸引性的作用。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們對選擇戀愛物件的條件越來越實際,一般不會再“跟著感覺走”,也不會只在乎“曾經擁有”。

  所以,對於有這種心理困境的大學生應從各方面多尋找自己的長處,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閃光點及特徵,並學著變換一下思維方式,用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去對比,以增強自信、悅納自己;其次,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看到事物的兩面性。一個人是否對異性有吸引力?是否非要在大學期間擁有如意戀人?並不意味著你今後的生活如何,“遲到的愛”也許會是真愛,早到的愛也許提前消失。

  在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常見的“戀愛的光暈效應”必然會導致對自我、尤其是對對方的“認知偏差”和“評價偏差”,這是導致單相思和失戀後嚴重的心理障礙的關鍵所在。大膽地去與異性同學交往,多參加有異性同學的集體活動和娛樂活動,去了解和觀察自己所欣賞的異性同學,同時也瞭解自己的戀愛期待心理特徵,縮短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心理差距,調節好戀愛心理的內部期待與外部期待的矛盾,矯正戀愛動機和戀愛價值定向。通俗地說,就是在挑剔對方時也挑剔一下自己。在不能接納自己時,也找找對方的毛病,多給自己一點積極的心理暗示,其要訣是:之一,天下沒有完美的男人,也沒有完美的女人;之二,善於討女人歡心的男人可能使你後悔莫及,反之亦然;之三,男人和女人的自尊不能靠對方來肯定;之四,選擇理想戀人的期望越高,結局越差,反之,則事半功倍。

  戀愛心理困境之二:

  能做戀人的異性朋友難尋這種戀愛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於對友情和戀情的認識還很膚淺,並缺乏對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科學認識更證實了他們的性心理髮育的確滯後於性生理的成熟。當然,也不排除由於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觀念更新所形成的複雜人際關係對大學生們的影響及心理衝擊。

  揭示愛情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複雜性,引導大學生在尋求愛情的過程中既要有主觀上的用心、又要順應自然。擇偶中的逆反心理、從眾心理、戀愛錯覺等都會事與願違,極易傷害自己和同學。從這個意義上看,戀愛過程中的心理困境,大多源於自身。為此,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要學會控制感情,勇於說“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錯把迷戀當愛情。

  戀愛心理困境之三:

  不知如何面對婚前性行為和“試婚”現象這除了與大學生性心理髮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關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在學校性知識教育上的薄弱、大眾媒體宣傳的不適當有關。

  對於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問題,輔導的重點在於優化大學生們對婚戀與性科學知識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強化大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即對自己、對朋友、對父母、對社會和集體應承擔不同內容與程度的責任。具體做法:

  一是開設指導大學生們正確處理好戀愛與學業、戀愛與成才、戀愛與身心健康、戀愛與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輔導課,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知識教育;

  二是進一步為大學生們提供戀愛心理方面的諮詢服務機會與條件;

  三是為大學生們提供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的機會,讓他們去感受為社會服務實現自身價值的成功心理體驗。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互動

  1、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區別和聯絡

  一二者的內容、目標不同

  1、德育旨在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一個完善的人格就是要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本質、獨特的心理,能夠順利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德育著重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行,包括職業道德、倫理道德、社會公德的引導與教育。

  2、德育的側重點是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每個生命個體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所處的地位、生活環境、文化素養等的差異等因素,便決定了每個人擁有各自的人生觀。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每個個體在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成長問題。研究的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生理和環境的變化而表現出的相應的心理趨向。不瞭解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懂得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就會出現學生、家長、老師之間的種種摩擦,從而導致學生學業受挫,甚至中斷學業,影響到學生的正常發展。

  二二者的實施方法不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採取統一授課或、團體訓練或是個體輔導等心理諮詢及測試方式。老師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係,特別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者對來詢者的所有內容保密,傾聽、疏導為主。而德育教育則是教育者主動向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工作上主要通過“三生”、“三觀”教育或是“兩課”的集中教育等。

  三二者的聯絡體現在四個方面

  1、根本目標的一致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心理素質、挖掘心理潛能、預防心理疾病、培養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的全面適應能力,從而促進全面發展。而德育教育則是一項對學生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主要培養學生在政治意識形態、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的全方面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2、二者的性質上都具有主觀性、精神性。二者的工作物件都是針對的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的人,都是做人的思想上的工作,都是以改造個體思想中存在的種種缺陷而開展工作。

  3、內容上有交叉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調適方法、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解析心理異常的種種原因。即主要對大學生適應、發展等方面的開導。而德育則既要著眼於意識形態的教導灌輸、又要著眼於完整人格的塑造,使大學生在政治方向、理想追求、生活方式、交際方式等收到良好的指引。

  2、二者的互動機制

  1、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各有所長,因此高校要特別重視兩項的工作具體開展,加大經費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培養及環境適應指導等方面。而德育除了有針對性、有重點的心理教育外,更應側重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政治理想等。

  2、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心理問題已成為困擾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問題,也是阻礙德育教育的瓶頸。要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借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務必要對德育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其次,要靈活運用心理諮詢去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提高其應變能力。當然在二者融合借鑑的過程中也要有一些變通和創新,比如要把德育的灌輸式逐步轉變為啟發式,以開放的姿態向學生滲透和影響,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這樣學生也會認識到德育工作的真正意義所在,而德育工作不僅能吸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也真正起到了為學生、為學校、為社會服務的作用。

  3、總結

  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係及其最佳結合點的問題,是當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出現的一個新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在理論上加以理解,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從而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結合。

  

關於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文章
法制校園的文章
相關知識
關於大學生心理的文章
關於大學生兼職的文章
大學生心理的文章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的格式圖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的模板素材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的版面設計圖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問卷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關於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文章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