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碎片化時代紙媒的競爭優勢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手機報、部落格、搜尋引擎、新聞網站、即時通訊等越來越多的資訊傳播形式在改變著我們的資訊接收模式。資訊大爆炸時代的來臨,擁有更多的受眾注意力則是眾多資訊供應商夢寐以求的事。相應的,受眾市場的細分帶來的是資訊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資訊傳播新媒體帶來的必然結果。那麼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面對碎片化的資訊時代如何發揮好自身的優勢是其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
資訊碎片化時代的來臨
究竟是哪個媒介讓我們開始步入資訊碎片化時代?網際網路還是手機?抑或是其他種類的媒體?沒有確切的根據能夠證明碎片化的開端是由哪個媒介開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出現確實給資訊大爆炸帶來了無限通路。技術也許才是碎片化出現的根本,就像麥克盧漢在多年前就認定了技術決定論一說,技術是改變我們接收資訊方式的重要一環。所以,網際網路、手機這些新興媒體在技術的帶動下展示了各自獨有的魅力,與此同時,也征服了億萬受眾。對於受眾的征服,唯有滿足不同型別受眾的需求才能獲得真正的市場。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漸漸登上了時代的舞臺吧。資訊碎片化時代的到來是由受眾決定的,而對受眾市場的細分也加劇了資訊碎片化時代前進的步伐。網際網路、手機這些新興媒體不斷開發新的資訊傳遞功能以滿足不同受眾對資訊的訴求點,相應的,傳統媒體在碎片化時代浪潮下更應該加快改革的步伐,在資訊時代挖掘出更適合自己發展的新出路。
網際網路在早期應對資訊碎片化時採用的是以虛擬社群的形式將有共同愛好和想法的群體聚集在一起,天涯社群、貓撲社群等就是在虛擬社會做得較成功的典範。虛擬社群的出現給了人們一個全新的交友、聊天的平臺,不僅如此,也讓更多的人通過網路的形式關注到其他人身邊的變化,這是一個實現“地球村”的途徑。隨著虛擬社群發展的成熟化,一些有著更精準定位的社群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為電子愛好者專設的電子愛好者社群等。虛擬社群漸漸地成為人們熟悉的網上使用工具,部落格、微博的出現則為資訊碎片化時代的興起添加了助燃劑。尤其是微博,字數極少的特點更是迎合了這個時代人們對資訊廣而精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想盡量多地佔有資訊,但有限的時間又讓他們沒有心情將長篇幅的資訊塞到腦中。微博以其短小的資訊形式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並將此作為吸引更多受眾參與的重要手段。微博的出現看似消除了資訊傳遞的時間和空間侷限,手持移動終端媒介的人就會通過無線網路隨時隨地將身邊的事情釋出在微博上,以便更多的人能分享他人身邊的資訊。從另一個層面上分析,微博的泛化不禁讓人們對資訊的真實性和關注點擔憂。假新聞、假訊息的不斷出現矇蔽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即使我們收到的資訊都是準確的,但是這些碎片化的、沒有實質意義只是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滿足受眾獵奇心理的資訊,錯誤地引導了人們關注的輿論導向。本應該被人們討論的輿論焦點卻被大量膚淺的娛樂資訊充斥媒體,資訊的量化和速度已經不再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讓媒體給我們更多具有真實價值的資訊才是亟待解決的。
資訊碎片化時代也造就了人們浮躁、膚淺的心態。碎片化的網路資訊琳琅滿目、無從下手,巨大的資訊量削弱了人們對閱讀資訊的渴望,尤其是當受眾看到整版的資訊時卻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哪些才是自己感興趣的。時間是人生中最有限的東西,網路獲取資訊的途徑確實給時間有限的人們篩選資訊出了一道難題。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哪些才是真正的大新聞、是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在這樣的資訊無序和混亂下,不僅是受眾不能在正確的時間內選擇自己需要的、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資訊,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地選擇和閱讀,相反的,資訊的泛濫讓許多人將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最先放在了娛樂新聞和黃色暴力新聞上。閱讀的時間被大量的娛樂或者奇聞怪事佔據,自然就沒有時間去充實自己對社會環境的認知,也不能及時掌握有效的資訊為自己服務。
新媒體時代紙媒的競爭優勢
面對新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優勢彷彿蕩然無存。沒有了網際網路的巨大資訊量,有限的報紙、雜誌版面只能刊登有限的資訊。紙媒對資訊傳遞的速度與新興媒體相比較而言也不具有優勢。資訊的較少選擇、資訊更新速度慢也讓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放棄了對紙媒的使用。這是紙媒發展的癥結所在,也是紙媒發展的優勢所在。報紙、雜誌這類傳統媒體沒有新興媒體所具備的量大、速度快的優勢,但這並不表明紙媒就會在資訊碎片化時代失去競爭的優勢。相反,當新興的事物經歷一段發展以後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徵兆。
將新聞事件的勾聯與解讀作為報道的亮點。李良榮在《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報道新思維》一文中提到了勾聯與解讀。勾聯就是指找出相互之間的聯絡和影響;解讀就是用昨天的事情解釋今天事情發生的原因,並預見明天的走向。開啟網際網路的新聞網頁,各種型別的新聞鋪天蓋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儘管網路編輯已經將新聞仔細地進行了分類,但對一般受眾來說還是有些無序的感覺。許多新聞事件的報道讓受眾不能看到與自身切實的利益關係,因而不會花時間去閱讀。如對有關納斯達克指數的報道、有關其他國家的災害事件報道等,碎片化時間下的閱讀必然是讓受眾觸及事件的表皮,對於事件背後連帶的經濟利益受眾一無所知。納斯達克指數的上升或下降對中國股市也會有一定的連帶影響,對於中國股民來說不僅要關注中國的深證和上證指數,對他國的股指也要有一定的關注。不僅如此,市場是世界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如若只關心本國的經濟動向,而不關注國外的重大事件報道,必將讓國人漸入盲人摸象、坐井觀天的誤區。網路資訊報道過多地關注了量的需求,對於資訊的質有所忽視。而資訊爆炸式地呈現給受眾,只會讓我們感受到資訊的索然無味。所以,新聞資訊的勾聯與解讀漸漸地成為資訊碎片化時代受眾的渴望。
報紙和雜誌等傳統紙媒則具有發揮這兩項優勢之所在。對新聞大事件的報道不僅僅停留在事件的還原報道上,更要將國內外大事件做進一步的關聯性描述,讓受眾能在標題中感受到新聞報道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注,同時也能增強自身參與新聞事件的互動感受。《大河報》、《南方週末》等在新聞報道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突破,不僅體現了受眾市場的細分,對不同受眾的愛好有不同的版面,而且對重大新聞還會進行關聯性報道,讓讀者感知更加清晰的新聞事件。如《大河報》在滿足受眾對資訊量需求的基礎上,更貼近百姓生活的新聞報道,在“時評”版中的新聞評述不但沒有讓讀者感受到新聞的枯燥,而且在關聯性報道中瞭解到更多的知識。
增加對新聞的解讀則是紙媒擁有的另一大優勢。一則新聞的報道不僅要體現事情真相的還原,更要揭開事情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如鄧玉嬌案、鳳凰女跳樓事件等都需要給受眾一個深入的追蹤報道,而非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報道上。增加新聞的深度報道是追求量和速度的新興媒體望塵莫及的。儘管有的新聞網站也會用大篇幅報道新聞背後的真相,如網易推出“網易另一面”,撇開新聞評論的內容質量不說,單從電腦這個閱讀工具本身就打消了人們耐心閱讀的積極性。紙媒就不同了,長期在紙媒學習併成長的環境下,人們更習慣在紙媒面前多一些耐心閱讀。報紙、雜誌這類紙媒在新聞深度報道上一直都做得很好,不僅給了受眾更新的視角,而且對於新聞背後相關的事件和資訊,紙媒往往都能抓住事件重點,將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新聞呈現給讀者。網路媒體的資訊快節奏,不能給人們足夠的時間瞭解那些深層問題,紙媒就是要發揮這一優勢將更多的真相解讀給受眾。尤其是社會轉型時期發生的許多有違法律和社會道德的事情,更需要媒體將事件背後的黑暗公佈於眾,引起更多有良知和道德受眾的支援,有了受眾的支援,紙媒自然會贏得更多的市場。
具有較好專業素質的採編隊伍。紙媒,是傳統媒體,歷史的積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從事採編的記者們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採編工作知識的積累,對資訊內容的選擇和質量都會謹慎對待。網路媒體的報道充斥了太多的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更有甚者會將“很黃”、“很暴力”的新聞作為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到處散播。正是因為這些新聞的存在,讓新媒體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新聞可信度嚴重受損。隨著受眾知識水平和媒介素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受眾漸漸地放棄了選擇新媒體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更多的人還是將電視、報紙、雜誌作為資訊獲得的首選。據對上海市民最新調查表明,上海市民每天對四大傳統媒體使用時間的樣本均值為4.84小時,而且選擇四大媒體的第一選擇是看新聞。對比顯示,網民比非網民使用傳統媒體更頻繁,使用傳統媒體所花的時間總量也最大,儘管他們也花很長的時間上網。這說明網際網路的總體影響加大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接觸總量。由此可見,紙媒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沒有在新媒體時代的大潮中被淹沒,相反,面對社會轉型時期不安定因素帶給人們的浮躁心態,紙媒的採編人員更應該恪守以往的新聞報道風格,增強新聞業務素養以報道出更加有深度的新聞,解讀新聞中具有建設性的觀點。
無論是在新聞選題還是內容真實性方面,報紙、雜誌等紙媒都有專業的採編隊伍進行嚴格把關。對新聞的熱愛和嚴格的職業操守賦予了紙媒的編輯、記者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傳媒行業當中,時刻把“三貼近”作為新聞報道的首選。在資訊碎片化時代,受眾不僅需要及時、海量的資訊,更需要貼近百姓自身利益的相關新聞報道。資訊的環境監測功能是讓受眾能全面感知世界的變化,並及時調整自身行為和意識以適應多變的社會。紙媒所具有的專業採編隊伍正是秉承了這一理念,選取對受眾最有價值的新聞選題和報道內容呈現在報紙、雜誌上,給受眾最精準、最深入的新聞報道。
具有較高公信力、承擔社會責任的媒體形象。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的公信力,不僅是因為它的採編隊伍,更是因為它見證了新聞的發展歷程。紙媒在引導輿論方面一直都有其獨特的導向作用。無論是黨報、黨刊還是都市報,都在向受眾提供正確而積極的輿論導向和價值觀。面對網路肆無忌憚的言論,受眾又怎麼能從這些訊息中獲取對樹立正確價值觀有用的資訊呢?從《魔獸世界》的開發商暴雪公司幕後策劃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開始,網路上的言論就更沒有章法地出現在受眾面前,讓我們感受到這個時代資訊太無序、太沒有規範。“奧巴馬背後的女人”、“小月月”事件等都是在資訊標題、內容模糊不清的狀態下就被傳播給受眾,好像資訊越是模糊就越能吸引受眾的眼球。這樣的趨勢只會讓更多炒作的、想博得點選量的假新聞、黃色暴力新聞出現在網路資訊中,迷惑受眾的眼睛,誤導受眾的輿論導向。這是網路資訊傳播中不負責任的表現。
傳統媒體則在資訊的真實性上更勝一籌。報紙、雜誌受到傳播渠道的限制,雖然不能在事件發生的瞬間就將資訊傳遞給受眾,但也正是這一原因,報紙、雜誌這類紙媒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每一條資訊,資訊的選擇和把關更加貼近受眾對資訊的需要,符合受眾的切身利益,並用最具有深度的視角挖掘新聞背後的另一面。紙媒這一嚴謹、客觀的報道風格贏得了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提高了紙媒自身的公信力。正是在受眾心目中紙媒的新聞真實可信度高,才給紙媒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報紙、雜誌這類紙媒要在這個時候抓住競爭機會,充分展示其在新聞資訊傳播領域的可信度,樹立紙媒的新聞輿論領袖地位,勇於承擔傳媒業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盡最大力量提升紙質媒體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李良榮、童希:《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報道新思維》,《現代傳播》,2010***10***。
2.潘忠黨、於紅梅:《網際網路使用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從使用與評價入手》,《新聞大學》,2010***2***。
資訊碎片化時代紙媒的競爭優勢
電視新聞播報的開創性與約束性
資訊碎片化時代的來臨
究竟是哪個媒介讓我們開始步入資訊碎片化時代?網際網路還是手機?抑或是其他種類的媒體?沒有確切的根據能夠證明碎片化的開端是由哪個媒介開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出現確實給資訊大爆炸帶來了無限通路。技術也許才是碎片化出現的根本,就像麥克盧漢在多年前就認定了技術決定論一說,技術是改變我們接收資訊方式的重要一環。所以,網際網路、手機這些新興媒體在技術的帶動下展示了各自獨有的魅力,與此同時,也征服了億萬受眾。對於受眾的征服,唯有滿足不同型別受眾的需求才能獲得真正的市場。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漸漸登上了時代的舞臺吧。資訊碎片化時代的到來是由受眾決定的,而對受眾市場的細分也加劇了資訊碎片化時代前進的步伐。網際網路、手機這些新興媒體不斷開發新的資訊傳遞功能以滿足不同受眾對資訊的訴求點,相應的,傳統媒體在碎片化時代浪潮下更應該加快改革的步伐,在資訊時代挖掘出更適合自己發展的新出路。
網際網路在早期應對資訊碎片化時採用的是以虛擬社群的形式將有共同愛好和想法的群體聚集在一起,天涯社群、貓撲社群等就是在虛擬社會做得較成功的典範。虛擬社群的出現給了人們一個全新的交友、聊天的平臺,不僅如此,也讓更多的人通過網路的形式關注到其他人身邊的變化,這是一個實現“地球村”的途徑。隨著虛擬社群發展的成熟化,一些有著更精準定位的社群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為電子愛好者專設的電子愛好者社群等。虛擬社群漸漸地成為人們熟悉的網上使用工具,部落格、微博的出現則為資訊碎片化時代的興起添加了助燃劑。尤其是微博,字數極少的特點更是迎合了這個時代人們對資訊廣而精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想盡量多地佔有資訊,但有限的時間又讓他們沒有心情將長篇幅的資訊塞到腦中。微博以其短小的資訊形式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並將此作為吸引更多受眾參與的重要手段。微博的出現看似消除了資訊傳遞的時間和空間侷限,手持移動終端媒介的人就會通過無線網路隨時隨地將身邊的事情釋出在微博上,以便更多的人能分享他人身邊的資訊。從另一個層面上分析,微博的泛化不禁讓人們對資訊的真實性和關注點擔憂。假新聞、假訊息的不斷出現矇蔽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即使我們收到的資訊都是準確的,但是這些碎片化的、沒有實質意義只是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滿足受眾獵奇心理的資訊,錯誤地引導了人們關注的輿論導向。本應該被人們討論的輿論焦點卻被大量膚淺的娛樂資訊充斥媒體,資訊的量化和速度已經不再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讓媒體給我們更多具有真實價值的資訊才是亟待解決的。
資訊碎片化時代也造就了人們浮躁、膚淺的心態。碎片化的網路資訊琳琅滿目、無從下手,巨大的資訊量削弱了人們對閱讀資訊的渴望,尤其是當受眾看到整版的資訊時卻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哪些才是自己感興趣的。時間是人生中最有限的東西,網路獲取資訊的途徑確實給時間有限的人們篩選資訊出了一道難題。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哪些才是真正的大新聞、是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在這樣的資訊無序和混亂下,不僅是受眾不能在正確的時間內選擇自己需要的、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資訊,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地選擇和閱讀,相反的,資訊的泛濫讓許多人將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最先放在了娛樂新聞和黃色暴力新聞上。閱讀的時間被大量的娛樂或者奇聞怪事佔據,自然就沒有時間去充實自己對社會環境的認知,也不能及時掌握有效的資訊為自己服務。
新媒體時代紙媒的競爭優勢
面對新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優勢彷彿蕩然無存。沒有了網際網路的巨大資訊量,有限的報紙、雜誌版面只能刊登有限的資訊。紙媒對資訊傳遞的速度與新興媒體相比較而言也不具有優勢。資訊的較少選擇、資訊更新速度慢也讓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放棄了對紙媒的使用。這是紙媒發展的癥結所在,也是紙媒發展的優勢所在。報紙、雜誌這類傳統媒體沒有新興媒體所具備的量大、速度快的優勢,但這並不表明紙媒就會在資訊碎片化時代失去競爭的優勢。相反,當新興的事物經歷一段發展以後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徵兆。
將新聞事件的勾聯與解讀作為報道的亮點。李良榮在《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報道新思維》一文中提到了勾聯與解讀。勾聯就是指找出相互之間的聯絡和影響;解讀就是用昨天的事情解釋今天事情發生的原因,並預見明天的走向。開啟網際網路的新聞網頁,各種型別的新聞鋪天蓋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儘管網路編輯已經將新聞仔細地進行了分類,但對一般受眾來說還是有些無序的感覺。許多新聞事件的報道讓受眾不能看到與自身切實的利益關係,因而不會花時間去閱讀。如對有關納斯達克指數的報道、有關其他國家的災害事件報道等,碎片化時間下的閱讀必然是讓受眾觸及事件的表皮,對於事件背後連帶的經濟利益受眾一無所知。納斯達克指數的上升或下降對中國股市也會有一定的連帶影響,對於中國股民來說不僅要關注中國的深證和上證指數,對他國的股指也要有一定的關注。不僅如此,市場是世界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如若只關心本國的經濟動向,而不關注國外的重大事件報道,必將讓國人漸入盲人摸象、坐井觀天的誤區。網路資訊報道過多地關注了量的需求,對於資訊的質有所忽視。而資訊爆炸式地呈現給受眾,只會讓我們感受到資訊的索然無味。所以,新聞資訊的勾聯與解讀漸漸地成為資訊碎片化時代受眾的渴望。
報紙和雜誌等傳統紙媒則具有發揮這兩項優勢之所在。對新聞大事件的報道不僅僅停留在事件的還原報道上,更要將國內外大事件做進一步的關聯性描述,讓受眾能在標題中感受到新聞報道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注,同時也能增強自身參與新聞事件的互動感受。《大河報》、《南方週末》等在新聞報道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突破,不僅體現了受眾市場的細分,對不同受眾的愛好有不同的版面,而且對重大新聞還會進行關聯性報道,讓讀者感知更加清晰的新聞事件。如《大河報》在滿足受眾對資訊量需求的基礎上,更貼近百姓生活的新聞報道,在“時評”版中的新聞評述不但沒有讓讀者感受到新聞的枯燥,而且在關聯性報道中瞭解到更多的知識。
增加對新聞的解讀則是紙媒擁有的另一大優勢。一則新聞的報道不僅要體現事情真相的還原,更要揭開事情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如鄧玉嬌案、鳳凰女跳樓事件等都需要給受眾一個深入的追蹤報道,而非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報道上。增加新聞的深度報道是追求量和速度的新興媒體望塵莫及的。儘管有的新聞網站也會用大篇幅報道新聞背後的真相,如網易推出“網易另一面”,撇開新聞評論的內容質量不說,單從電腦這個閱讀工具本身就打消了人們耐心閱讀的積極性。紙媒就不同了,長期在紙媒學習併成長的環境下,人們更習慣在紙媒面前多一些耐心閱讀。報紙、雜誌這類紙媒在新聞深度報道上一直都做得很好,不僅給了受眾更新的視角,而且對於新聞背後相關的事件和資訊,紙媒往往都能抓住事件重點,將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新聞呈現給讀者。網路媒體的資訊快節奏,不能給人們足夠的時間瞭解那些深層問題,紙媒就是要發揮這一優勢將更多的真相解讀給受眾。尤其是社會轉型時期發生的許多有違法律和社會道德的事情,更需要媒體將事件背後的黑暗公佈於眾,引起更多有良知和道德受眾的支援,有了受眾的支援,紙媒自然會贏得更多的市場。
具有較好專業素質的採編隊伍。紙媒,是傳統媒體,歷史的積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從事採編的記者們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採編工作知識的積累,對資訊內容的選擇和質量都會謹慎對待。網路媒體的報道充斥了太多的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更有甚者會將“很黃”、“很暴力”的新聞作為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到處散播。正是因為這些新聞的存在,讓新媒體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新聞可信度嚴重受損。隨著受眾知識水平和媒介素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受眾漸漸地放棄了選擇新媒體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更多的人還是將電視、報紙、雜誌作為資訊獲得的首選。據對上海市民最新調查表明,上海市民每天對四大傳統媒體使用時間的樣本均值為4.84小時,而且選擇四大媒體的第一選擇是看新聞。對比顯示,網民比非網民使用傳統媒體更頻繁,使用傳統媒體所花的時間總量也最大,儘管他們也花很長的時間上網。這說明網際網路的總體影響加大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接觸總量。由此可見,紙媒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沒有在新媒體時代的大潮中被淹沒,相反,面對社會轉型時期不安定因素帶給人們的浮躁心態,紙媒的採編人員更應該恪守以往的新聞報道風格,增強新聞業務素養以報道出更加有深度的新聞,解讀新聞中具有建設性的觀點。
無論是在新聞選題還是內容真實性方面,報紙、雜誌等紙媒都有專業的採編隊伍進行嚴格把關。對新聞的熱愛和嚴格的職業操守賦予了紙媒的編輯、記者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傳媒行業當中,時刻把“三貼近”作為新聞報道的首選。在資訊碎片化時代,受眾不僅需要及時、海量的資訊,更需要貼近百姓自身利益的相關新聞報道。資訊的環境監測功能是讓受眾能全面感知世界的變化,並及時調整自身行為和意識以適應多變的社會。紙媒所具有的專業採編隊伍正是秉承了這一理念,選取對受眾最有價值的新聞選題和報道內容呈現在報紙、雜誌上,給受眾最精準、最深入的新聞報道。
具有較高公信力、承擔社會責任的媒體形象。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的公信力,不僅是因為它的採編隊伍,更是因為它見證了新聞的發展歷程。紙媒在引導輿論方面一直都有其獨特的導向作用。無論是黨報、黨刊還是都市報,都在向受眾提供正確而積極的輿論導向和價值觀。面對網路肆無忌憚的言論,受眾又怎麼能從這些訊息中獲取對樹立正確價值觀有用的資訊呢?從《魔獸世界》的開發商暴雪公司幕後策劃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開始,網路上的言論就更沒有章法地出現在受眾面前,讓我們感受到這個時代資訊太無序、太沒有規範。“奧巴馬背後的女人”、“小月月”事件等都是在資訊標題、內容模糊不清的狀態下就被傳播給受眾,好像資訊越是模糊就越能吸引受眾的眼球。這樣的趨勢只會讓更多炒作的、想博得點選量的假新聞、黃色暴力新聞出現在網路資訊中,迷惑受眾的眼睛,誤導受眾的輿論導向。這是網路資訊傳播中不負責任的表現。
傳統媒體則在資訊的真實性上更勝一籌。報紙、雜誌受到傳播渠道的限制,雖然不能在事件發生的瞬間就將資訊傳遞給受眾,但也正是這一原因,報紙、雜誌這類紙媒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每一條資訊,資訊的選擇和把關更加貼近受眾對資訊的需要,符合受眾的切身利益,並用最具有深度的視角挖掘新聞背後的另一面。紙媒這一嚴謹、客觀的報道風格贏得了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提高了紙媒自身的公信力。正是在受眾心目中紙媒的新聞真實可信度高,才給紙媒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報紙、雜誌這類紙媒要在這個時候抓住競爭機會,充分展示其在新聞資訊傳播領域的可信度,樹立紙媒的新聞輿論領袖地位,勇於承擔傳媒業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盡最大力量提升紙質媒體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李良榮、童希:《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報道新思維》,《現代傳播》,2010***10***。
2.潘忠黨、於紅梅:《網際網路使用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從使用與評價入手》,《新聞大學》,2010***2***。
電視新聞播報的開創性與約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