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博士生在畢業典禮上致辭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亞洲大學、環太平洋大學等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守於清華畢業典禮致辭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家長、同學們:
大家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回到母校,分享師弟師妹們學業有成的喜悅。31年前的此刻,我與你們一樣,對過往的校園生活充滿眷戀,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懷抱憧憬。
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建立60週年。過往30年間,我從一名普通的火箭設計師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上運載火箭研製領導者和企業管理者崗位,深度參與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這是30多年前的我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經歷過中國航天無數個“圓滿成功”的“超燃”瞬間——“長征”升空,“神舟”飛天,“嫦娥”奔月,“東風”出鞘……每一次成功的背後,凝聚的都是航天人的集體智慧和團隊力量。
去年11月3日,我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參與指揮了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的首飛任務。作為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突破的關鍵技術將近250項,新技術比例接近100%。放眼國際,近年來研製的4型大推力火箭,有2型首飛都失敗了。這樣一次高風險的火箭發射,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大家可能都知道,長征五號的首飛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發射前驚心動魄的3小時排故過程,特別是臨射前數次發射流程的暫停,堪稱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個傳奇。但是我們戰勝了一個個意外挑戰,實現了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我們研製團隊中的很多人喜極而泣。而我在想的是,歷來“勝王敗寇”,倘若失敗了,這支“拿十年青春換一朝成功”的隊伍,還會不會是人民眼中的“大英雄”?還能否堅守對發展航天的承諾?
我相信,我們的團隊不會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可大家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承受著壓力,在科技創新的險峰上“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是因為我們不僅有幾代航天人傳承下來的航天精神和始終秉持的航天情懷,而且我們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份工作,否則我們無論如何是堅守不了這麼久的。因此,我特別希望同學們,在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選擇什麼樣的事業或職業,都能遵從你們的內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併為之奮鬥一生。
中國航天的“成功”有很多,但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通往成功路上遇到的“挫折”。1997年,我擔任長二F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發生了火箭整流罩嚴重超重問題,如果不能實現減重,將帶來總體方案重大反覆,嚴重影響載人航天工程進度。總體作為設計源頭,沒有退路可言,我和我的團隊,從質量分配、載荷計算、材料選擇、工藝優化等各個角度考慮,進行整流罩瘦身,最終成功減重。2006年,我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領導的我國某重大航天型號出現由於關鍵技術攻關不到位而連續失利的問題,為此我和我的團隊連續幾年日夜攻關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當時,作為院長的我,帶著問題清單回到母校請求支援,母校給予了我和中國航天最大的支援,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清華的力量。每當遇到這樣重大的問題或挫折時,我們的航天人沒有一次是繞著走的,永遠是直面痛點尋求解決方法,最終攻克難題。因為我們知道找到方法就能成功,找到藉口必然失敗。
美國宇航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曾說過:中國航天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在於它所擁有的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以我們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隊伍為例,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佔到80%以上。前不久實施的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研製團隊的平均年齡更是隻有32歲。一大批年輕一代航天人在長征五號首飛等任務中也展現出成熟的技術能力和自信的職業風貌。正是這些年輕人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作為,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著不竭動力。
同學們,清華歷來推崇“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你們有著優於以往任何時代的創新平臺和國家支撐,也有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使命和責任。希望同學們今後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能永葆創新的激情,具備敢於打破常規的精神,跳出自我限制,在各自專業領域發揮創新潛能。
作為清華人,年輕的你們從來不缺乏規劃美好未來的想法。相信畢業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糾結過,未來的路,何去何從。我研究生畢業後,有落戶美國的同學給我寄來明信片,召喚我出國發展。明信片上夏威夷的陽光、沙灘、海浪,不能不說是一種誘惑,然而我還是放棄了這樣的機會。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心之所向往的畢生事業,只能紮根腳下的這方熱土才能有所成就。
我的工作經常要與火箭打交道。我發現,在廠房裡近處看我們的火箭,會覺得它非常高大雄偉,然而等到火箭被運到發射場,在茫茫的戈壁上遠遠望去,它又是那麼的渺小。火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我們個人了。於國而言,一個人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盡到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每次航天發射任務成功,對我來說,那種發自內心的、能讓人熱淚盈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是其他能提供更加優厚待遇的職業所能帶來的,清華紅色工程師的基因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和滿足。
清華精神最重要的是清華與生俱來並不斷孕育的愛國奉獻精神。時至今日,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一個人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但唯有將職業選擇與國家、社會需求相結合,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感,而且這種結合度越高,我們的成就感就越大。
即將融入社會,也許此刻你們不免也會有對未來難以把握的小忐忑。我聽過當下一些年輕人表達過不同程度的焦慮:就業形勢不好怎麼辦?大量重複性的工作使自己喪失了對事業的激情怎麼辦?看不到上升渠道怎麼辦?……我非常能夠理解同學們的心情。優秀的年輕人無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之路無法複製,也沒有捷徑。每個時代都會賦予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不同的挑戰和機遇。
在我工作之初,我銘家軍工企業的任務並不飽滿。那是個“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年代,清貧、清苦、清閒,是我起初的工作寫照。當時,身邊很多人都選擇了離開,但單位老同志提醒我,“找到一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容易,年輕人別虛度了青春”。於是,在當時型號任務很少的日子裡,我在研究室除了一件接一件地做一些看似非常基礎、簡單、枯燥的所謂“打雜”工作,一度還設計、生產過菸草生產線,除此之外,就是埋頭於運載火箭的技術資料與歷史文獻中,也正是在這段“空閒期”,我讓大家認識了我的踏實和紮實,也讓我廣泛涉獵了火箭總體設計的方方面面,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後來,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們的研製任務多了起來,我被一次次地委以重任。回想起來,正是最初的“空閒”時光和“打雜”工作,為我日後應對每一個挑戰積蓄了力量,也讓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耐得住寂寞,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才有可能被安排做第二件事情,個人的能力才會不斷地得到提高,能做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多,工作範圍才會越來越大。
同學們,我們身處的時代,並不缺乏聰明人,但並不是聰明人都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有時候,我們要捨得花一些笨功夫來駕馭上天賜予我們的天賦,甘於從小事做起、耐得住寂寞,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從而創造出有利於自身成長的外界機遇。
校黨委書記陳旭向吳燕生校友頒發紀念證書。
師弟師妹們,以上就是我最想與你們分享的我30多年來成長過程中的感悟。我非常期待,期待10年、20年、30年後的你們,來講述屬於你們的精彩故事。你們的故事不一定開篇就是精彩的,甚至故事的主體都與世俗所定義的“成功”不盡相同。但是在那些故事裡,你們健康快樂,積極上進,富有活力,勇於創新,你們為祖國和社會作出了貢獻,你們比現在能夠想象到的樣子還要出色。到那時,我們都將以你們為榮,為你們喝彩!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校院領導、各位來賓,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站在這裡和大家交流。我叫張劍輝,清華電機系1995年入學,1999年本科畢業,2001年碩士畢業。2001年到2010年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10年,其中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而後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工作了6年。2010年回國任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智慧電網集團首席技術官,2011年,我自己創業,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創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放棄了美國高職厚薪,攜妻帶子毅然回國。我的回答很簡單,只為了心中的使命感和夢想。
我在清華大學電機系讀書6年,今天回到這裡,倍感親切。在這裡,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掌握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工作期間,作為技術團隊的負責人和主晶片設計人員帶領團隊完成了兩款量產晶片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其中一款殊伏太陽能板微逆變器控制晶片,另一款是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晶片,這兩款晶片目前廣泛應用於光伏以及電動汽車行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即使在美國有著豐厚的收入,優渥的生活條件,事業蒸蒸日上,可是心裡總是有個聲音,如何能學以致用,為我的祖國貢獻我的力量。尤其是我們研發的晶片的主要應用市場在國內。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說辭,而是我心中真實的想法。
2011年11月,我與在美國時的兩個朋友一起,在清華科技園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創科技有限公司。海博思創有兩個含義,一個是HyperStrong,希望公司發展更大更強,另一個含義就是,海歸的博士想創業,幹出一番事業。海博思創是一家提供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及智慧電網儲能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藉助於技術上的優勢及過硬的產品很快贏得了業界廣泛的認可。研發專案產品已經批量生產並得到廣泛應用。由於多年來堅持走創新路線,公司已經成功申請多項發明專利,團隊從最初的5個人,發展壯大到300多人,自主研發能力大大提高,獲得了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獲得多項榮譽。我本人是中組部第十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等等。
清華大學豎際頂尖的大學,培養出眾多的社會精英,電機系更是人才輩出,他們用自己的知識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用自己的態度影響時代的變遷。在座的各位,作為新一代的清華人,必須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構築夢想,揚帆起航。
首先,希望你們的夢想是純粹的,不出於私利私慾,不帶有任何患得患失、利益交換的色彩。只有這樣,夢想才不容易被動搖。我做企業,在起起伏伏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中,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都充滿了各種誘惑,只有堅持最純粹的夢想,企業才能做得更長久,企業才能發展得更穩健。
其次,要有“工匠精神”。在清華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我嚴謹的思維方式,耐心、專注的處事態度,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好習慣。當今社會心浮氣躁,很多人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勇於擔當,這也是新時代賦予清華人的使命。擔當,需要十足的勇氣,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邁出第一步,要承擔比常人更大的壓力,要冒更大的風險,這樣,才能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擔當是一種境界,境界越高,格局越大。“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站在高處,才有不同於別人的視野,才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遠方。我們做企業的更是在不斷的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上敢於創新,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希望大家秉持正能量,樂觀地看待問題。學習、生活、工作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如果只盯著那八九,無論何時,無論在哪裡,都只有抱怨和遺憾。如果心中被那一二填滿,璀璨的陽光才能照進生活,照亮自己,同時也會溫暖他人。任何困難和障礙在當下都是艱鉅的,可當我們跨過它再回頭看時,卻只是雲淡風輕,留下的,是一串堅實的腳印。
有夢想,才能走得更遠,有夢想,才能攀得更高。
最後再次感謝母校的邀請!感謝大家的聆聽!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錢院長、馬雲先生,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馮明,是今年畢業的博士研究生。非常榮幸有機會在這裡代表博士畢業生髮言,表達我們心中的激動與喜悅,感恩與留戀。
畢業的時刻是慶祝的時刻:我們歡聚在一起,為成長而慶祝,為收穫知識而慶祝,為共同經歷和見證的美好歲月而慶祝。畢業的時刻也是訴說感恩的時刻:感恩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感恩家人的支援和理解,感恩同窗的鼓勵與陪伴。畢業的時刻還是離別和互道珍重的時刻:大學時光,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同學少年,同窗相伴。我們一起學習生活,一起奮鬥成長,一起走過了青蔥歲月和美麗年華。兄弟姐妹們,讓我們一起祝願青春不朽,友誼地久天長!
而今天,我最想說的是,畢業的時刻更是開始的時刻、出發的時刻,是踏上新徵程的時刻。在英文裡,畢業典禮對應的單詞叫做“commencement”,本意就是出發、開始的意思。對我們博士生而言,這次出發集中地體現為實現由學生向青年研究者的轉變。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轉變呢?孔子說,需要三種美德:智、仁、勇。翻譯成現代的話,我認為:“智”大概可以理解為科學精神,“仁”大概可以理解為人文情懷,而“勇”大概可以理解為直面問題的勇氣。
早在開學典禮的時候,錢穎一院長就曾送給我們四個字——“科學精神”。他說,科學精神講求求真務實,從事實和資料出發,而不是先入為主、想當然;科學精神講求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而不人云亦云。科學精神將是我們未來從事經濟研究和分析工作最有力的武器。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曾特別倡導:讀歷史的人應當對本國曆史飽含“溫情與敬意”。我想,我們從事經濟管理類工作或者研究的人,也應當對經濟現實飽含一種溫情與敬意。現實經濟不是乾巴巴的數字和模型,而是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可能是年輕的小夫妻淘寶開店攢錢買房的故事,也可能是身處北京的農民工給留守在貴州老家的小女兒寄錢交學費的故事;可能是中國工人遠赴非洲修建鐵路的故事,也可能是浙江商人到智利祕魯邊境集貿市場販賣小商品的故事。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夢想,個人的夢想,家庭的夢想,國家和民族的夢想。這種感知故事和故事背後夢想的“人文情懷”將是我們學術研究和貢獻社會的出發點。
同學們,120年前,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祖國的命運和國人的心情跌落到了歷史低谷;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的百年抗爭開始了。60年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如火如荼的熱潮中,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通過;中華民族邁進了新的歷史起點。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按照世界銀行最新的購買力平價核算,到今年底,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 “改革”,也再一次成為中國的關鍵詞,時代再一次將我們置身於改革和發展的大潮中。我們無意於賦予數字太多神聖的意義,也不會被一兩個點“贊”而盲目捧殺。但在重要的時刻回顧歷史,能夠讓我們更加有位置感;在成績面前的冷靜反思,能夠讓我們更有直面現實、解決問題的勇氣。
畢業前夕,我在清華同學中做了一個小調研——“你認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調研結果顯示,清華同學們認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惡化,二是經濟增長效率低下,三是收入分配不均,四詩平正義和道德感欠缺,五是創新與社會活力不足,六是周邊外交和參與國際治理面臨困境。這些問題或許為我們的前行明確了目標。
同學們,畢業的時刻,是開始和再出發的時刻。讓我們恪守科學精神,秉承人文情懷,鼓起勇氣,努力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學的進步貢獻新知。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師長,親愛的同學們、家長們:
大家上午好!
很感謝學校給我這個機會,來見證同學們生命中這個重要的時刻。首先請允許我作為師兄,向你們表示最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順利完成學業,邁向人生新的征程。
我一直都不擅長做計劃或總結,不論是爭分奪秒地努力進步,還是玩遊戲到昏天黑地,都與計劃總結沒什麼關係。在接到校友總會邀請的時候,我反覆想:對於你們即將面對的事業選擇和人生道路,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些什麼?
13年前的今天,我也和你們一樣,剛剛結束在高效能所的研究生學業,準備進入搜狐工作。在更早的17年前,我就很幸運地以兼職學生的身份,登上網際網路這條大船,門戶、web2.0、移動網際網路……經歷了它的全程發展。到今天,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和時間做朋友。
我經常被人問一個問題:“你有痛苦的時候嗎?”在他們看來,我的人生非常光鮮,公司做得很順,而且在學校讀書期間一直是學霸,初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到成都七中,高中是保送,大學是特招,研究生也是保送,兼職到搜狐工作,畢業後直接進入搜狐,一路沒有做出更多的選擇,所以有人說我經歷上很漂亮。
然而我也有不順的時候,經歷過很多的困難和挫折。先來說學渣的經歷。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每到新環境就會特別不適應,全面搞不定學業,需要很長時間去努力。初中我是第一名考到成都七中的,入學後第一個學期我考了第41名,我們班大概45個人,倒數第五;高一第一次化學模擬考試就不及格;大學第一學期考到第28名,倒數第四。另一個特點是,讓我去做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完全是無感的。我偏科,數理化很好,但是政治、歷史和英語是弱項。我記得中學會考前有七天半的時間來複習,我花了七天的時間去背政治,半天時間背歷史,實在不知道怎麼應對考試,到現在我還記得有一個題目叫“為什麼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好?”那時對我來講就是天書,直到大學才慢慢弄明白。
拿這個開頭,是想告訴大家,每個人背後都有一些需要努力去克服的“痛苦”時期,重要的是你如何應對它,是堅持還是放棄,決定了你的未來。今天大家正準備邁向社會,我想分享兩段我畢業後的經歷。
第一個故事是做搜狗這個產品,這在我人生中到現在還是最艱難的一段日子。2003年我剛研究生畢業,在搜狐從兼職轉成全職,接到了老闆的任務:“給你六個人頭咱們把百度滅掉。”搜狐的搜尋業務原來是用的百度的服務,但是搜尋引擎當時是網際網路的核心***,無論如何也得抓住。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我技術很好就接了這個活。
我知道六個人不夠,就跟老闆說,我們能不能把每個人薪水降一半招十二個人,到清華招兼職的學生,變成一個新的起步。老闆同意了。於是我在宿舍裡挨家挨戶地說服,在水木的BBS上發招人貼,在清華西門大設西瓜宴,2003年很多同學畢業,我還開著自己的捷達幫他們搬家。早期我招募的12個兼職員工,都是清華計算機系國家集訓隊的隊員,是最精英的特種。
我們在辦公室裡搭了行軍床,沒日沒夜沒有周末,除了吃飯睡覺便勝作,每天只睡四小時,常常倒在辦公室地板上就睡著了,一行行程式碼都是自己寫的。十一個月後,我們的搜尋引擎上線了,用不足別人二十分之一的人員和資源,做到了他們兩三年才做到的事情。
然而搜尋引擎我們一直沒有什麼市場,之後的一段日子裡,我們發展的速度比百度慢,薪水很低,到了2006年品牌急劇滑落,士氣渙散。
我後來想想,當時真的是“無知者無畏”。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裡說:“在破壞性技術剛剛出現時,率先進入這些新興市場的企業將贏得巨大的回報,並建立起明顯的先發優勢。”百度起步是在2001年,2005年就已經上市,2003年那會已經如日中天,我們的起步落後得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在2006年我們扳過來了,這個突破性的產品叫搜狗輸入法。
有個叫馬佔凱的汽車機修工,他發現輸入法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因為華軍、天空這些下載站有很多人會下載輸入法,它是中國人必用的產品;此外輸入法有痛點,總有詞打不出來,當時他發現百度搜索引擎裡面敲拼音的時候一回車,這個拼音顯示出漢字或者要打的漢字,有意思,搜尋引擎裡能夠發現輸入法的詞庫。因此他給百度寫了一封郵件,建議他們做輸入法,連寫了好幾封都沒下文,於是又給搜狗發了一封郵件。
我們的輸入法一上線就讓大家振奮,當時所有人用後都覺得好,我們還收到過錦旗,還有使用者把自己的作業系統從Windows ME升到了Windows XP就為了用搜狗輸入法。一個打字困難的人,變成了一個打字如飛的人,就好像一個啞巴能開口說話了,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理解那種感覺。
搜狐還把輸入法放在首頁進行重點推薦。但一年後,我們的市場份額只有2%。我們也傻了。為什麼?因為當時的理念就是,產品好了你就有使用者了,搜尋市場份額一直上不去是因為使用者覺得你產品不夠好。然而當好產品也沒有獲得市場認可的時候,這是跟被雷劈一樣震撼的一件事。所以我們開始反思,原來光有技術有產品是不夠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天網路條件好很多之後口碑傳播依然還會有侷限性,而當年資訊流動速度很慢,更需要渠道和市場。
我們做了新的策略,開始藉助外部渠道做推廣,把輸入法遞到需要的使用者手裡,比如在華軍、天空這些下載站做推廣,比如和番茄花園進行合作。這就好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二年我們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40%,2009年達到了70%。
我們經歷了一年痛苦中的反思,才找到了成功的道路,這次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對渠道的理解,我們變得更強了,對產品也更懂了。
第二個故事是在2008年的時候,我們遇到了新的困難。那時候,輸入法的量已經很大,市場份額很高,但是搜尋引擎還是沒有起色。我們的輸入法比同時期其他的輸入法好很多,這樣的產品如果沒有找到直接到達使用者的方式,都不會有使用者。那麼即便我們的搜尋引擎比百度好很多,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何況當時我們確實還不如百度。
輸入法份額到了40%的時候我忽然間懂了一個道理,這樣做搜尋引擎是沒有前途的。PC時代,使用者檢索資訊都是在瀏覽器裡的,大家開啟IE、首頁hao123,或者其他的地方,都是百度的搜尋框,不是搜狗的,怎麼辦?要做自己的瀏覽器!
我很興奮,覺得找到了破冰的點。我像一個特別落魄的將軍,一開始帶6個人攻城,後來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但是我們損失慘重,沒有打下來。“我們做瀏覽器,瀏覽器成功了,搜尋就成功了,瀏覽器失敗了,搜尋就失敗了。”這是等價命題。我跟老闆講了這個新的想法。他說,我們在旁邊打井,這口井打成了,城就攻下來了,沒有打成城就攻不下來,這個井就像一個巫術一樣。他沒有接受這樣的想法,反問我:“IE有60%的市場份額,為什麼微軟的Bing沒有成功?”,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都沒有再負責搜尋業務。這也可以理解,老闆覺得你在傷害他的信心,如果我下面的員工玩巫術,我也會放棄。
但是我沒有放棄,開始暗地裡做瀏覽器,將團隊放在輸入法和視訊產品那兒,特別艱苦。老闆知道這件事嗎?也知道。所以我覺得他很寬容,我想其他公司沒有這樣寬容的老闆了。一年多後,2008年,我們上線了。堅持到2010年的時候,有一件事發生了,Google退出了中國,包括騰訊都覺得機會來了做了搜搜,但其實Google退了之後百度更是一家獨大,使用者還是不會用搜狗和搜搜。而我們的瀏覽器開始推量之後,搜狗搜尋的量開始往上升,兩年拿下了10%的份額。“輸入法——瀏覽器——搜尋”的三級火箭的模式,得到證明,而後在幾年後又被另一家公司360證明了。
2010年,我們從搜狐分拆運營,搜狗開始有自己獨立的團隊,自己的市場、銷售、行政、人力資源,變成了完整的公司,搜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價值得到了認可,本身的力量也得到了釋放。
那個時間我做了很多的反思,什麼環節做的不對,跟老闆溝通有什麼不對,我的戰略構想有什麼不對,想了如果沒有一萬遍也得有一千遍,我就挖自己不對的地方。我開始有一些思考,這個世界需要更好的一種相處的方式,以及思考面對行業的割據、面對百度這樣壟斷的位置,我們是否真的還有機會做大量的反思。
這種痛苦的經歷其實是我最大的一個財富,到後來我主導了若干次的變革,包括將搜狗從一個部門變成公司,包括努力推動和騰訊的結盟,回頭想其實蠻感謝這段日子。我發現自己的意志越來越強了,也越來越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借用喬布斯的話:“你要相信,你現在所經歷的,將在你的生命中串聯起來。”你的痛苦是一幅良藥,它真的能讓你變得更加的強大:背後經歷的委屈,會讓你找到自己的差距,也才能成長;而你強勁的對手,能逼迫你飛速前進。
搜狗是經歷很多困難的公司,但我們因此成長得很快。搜狗有一個特點是能夠在最困難的時候超越大家的預期。今天搜狗的季收入已經從2010年的800萬美元上升到超過1.5億美元,輸入法成為PC第一客戶端,手機使用者月活躍超過2.4億,移動搜尋服務5.6億使用者,並還在快速增長。一直以來的進步和突破,積累起來就是脫胎換骨般的變化,這就是堅持的意義。
這也是我所說的“和時間做朋友”,它意味著堅持、找到自身價值,不斷追求進步,從優秀走向卓越;意味著不怕犯錯,去好奇和追尋世界執行的規律和本質;意味著坦然面對成長中的成功與失敗,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我衷心祝你們在今後的人生中都能收穫各自的精彩。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老師們,朋友們:
下午好!
非常榮幸受錢穎一院長的邀請,來參加今天的畢業典禮,向同學們表示祝賀!榮幸之餘,我也誠惶誠恐,因為本人從事的是物理研究,並不懂經濟管理,今天到底應該說些什麼呢?後來我想,中國科大的很多畢業生,原本是物理、數學專業的,轉行經濟、金融後都很成功,這給了我不小的信心;而且,由於偶然的原因,我研究過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發現裡面用到了類似分子布朗運動的Ito積分。當時我覺得這個模型很妙,大膽斷言這一工作應該得諾貝爾獎,果不其然。既然自然科學與經濟、金融有如此緊密的聯絡,我又覺得自己的鑑賞力還不錯,所以今天我大膽地來到這裡,希望同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下自己人生的感悟,談一談科學的價值。
說到科學的價值,我並不想介紹一些艱深的原理,告訴你某個定理、定律多麼厲害。在我看來,科學的首要價值,對於個人而言,在於它是賴以達到內心寧靜的最可靠途徑。為什麼這麼說?內心寧靜的最大敵人,其實就是恐懼和憂慮。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憂慮?皆源於未知,找不到自己的歸宿。所以人始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追問“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我仍然記得,一個晚上我母親帶我到鄰村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回來的路上,天特別黑。我很害怕,因為傳說這條路上有鬼,會出來抓人。我母親就給我講,不用害怕,人死了會重新去投胎,哪怕萬一被鬼給抓了,也沒什麼關係。我當時感到特別安慰,哦,原來是這樣子,人是可以永生的!
其實,在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對於宇宙起源、人類歸宿等大問題,我們只能在宗教的範疇來解決。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希望搞清楚,為什麼基督教會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和接受,尤其在西方;我專門去讀了《聖經》,並沒有真正搞明白。後來,偶然看了一本書,美國作家房龍寫的《聖經的故事》,我開始明白了。當時的社會分“奴隸”、“平民”和“貴族”等幾個階層,奴隸就是奴隸,平民就是平民,貴族就鼠族。於是,奴隸就以為因為自己是奴隸,永遠不如貴族,被欺壓是命中註定的。可是,《聖經》卻告訴你:其實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貧賤富貴,黑人白人,我們都是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宇宙萬物和人類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事零零的,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有上帝在關懷著我們;而且,因為信奉上帝,人死後還可以進入天堂,你心裡就會感到特別的平和安寧。正因為此,愛因斯坦在少年時代深深地信仰宗教。但在他12歲那年,他的這種信仰突然中止了,由於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他很快明白《聖經》裡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到了上個世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終於從現實上而不僅僅是從精神上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在大概一百幾十億年前,由於量子漲落,一個“奇點”發生了,“炸”出了時間、空間和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最初宇宙中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恆星在核聚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碳、氧、鐵等各種更重的元素;當核聚變的原料耗盡後,恆星由於抵抗不了引力而坍塌,發生劇烈的,這一過程中形成了重金屬元素。有這些重元素才有了能夠形成行星和生命的物質,最終在大約45億年前形成了地球,又通過億萬年的進化才有了我們人類。所以在座諸位身上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來源於許多億年前某顆恆星的。那麼,大家是否覺得,宇宙演化出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已是殊為不易,而芸芸眾生之中大家又能相遇,該是多麼大的緣分!所以,愛護這個世界,珍惜你身邊的人和事,這也是科學能夠告訴我們的。
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到,在宇宙面前,人類確實是非常的渺小;但人類又是偉大的,以人類脆弱的個體,居然還可以仰望星空,去窺探宇宙的奧祕。有人認為,科學的價值體現在現實世界,它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但對於精神的啟示,就不如宗教了。但是我覺得並非如此。面對浩瀚的宇宙,人們自當心存敬畏;但人類又並非僅僅只能敬畏。在自然界的規律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地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寡而改變;而自然界的規律更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標誌。這種自豪感,是宗教所不能給予的。所以,愛因斯坦在放棄了宗教的天堂後,又找到了另一個“天堂”,他說:“在我們身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永恆的謎。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那樣舒坦和誘人,但它已經證明是可以信賴的。”
同樣,大家終於能夠明白,科學已經使人類登上了萬物之靈的頂峰,所以人降生在這個世上,總要做點什麼,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但又不能強求,自然的規律無法改變,再怎麼強求,人類對於自然界而言仍然是渺小的。其實回想起來,我自己一路走來,確實是有意無意地在踐行這樣的原則。我小的時候,生活在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的感情非常融洽。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個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盞小小的煤油燈旁,父親給我釋講《聊齋》的故事,母親在一旁傾聽,一幅溫馨的場景。在這種溫馨的環境下,父母對我的要求也很寬容。我喜歡放學後把作業帶到山上去寫,父母也不會把我抓回家去。高中畢業後考大學,我記得當時有過猶豫,本來我是可以保送到一所著名大學學習經濟管理的——我曾有機會成為大家的同行,當然這樣的話就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被錢院長邀請來到這裡了——但我又非常喜歡物理,在跟我父母親散步的時候我說,我想報考物理專業,又怕學物理養不活家人。我父母說,沒關係,我們都有退休工資,按照你自己的興趣來就可以了。所以那時候我忽然發現,排除了功利的想法,抉擇其實很簡單,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好。
後來我到歐洲留學,接著又繼續在歐洲搞合作研究。有一年春天,我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實驗做完了,本該儘快趕到德國海德堡去籌建自己的實驗室,可我很留戀在多瑙河邊採摘薺菜的那一份愜意,擔心到海德堡就再也採不了薺菜了,於是就在維也納多待了一段時間。結果,在海德堡的實驗計劃被延後了,後續的一個重要實驗被別人先做了出來。當時,我感到有些懊惱,尤其是後來我發現在海德堡的內卡河邊其實也有薺菜。但是,我很快就釋然了:工作是做不完的,這個實驗未能如願,下個實驗再努力就是了,沒有必要給自己施加那麼大壓力,相對悠閒一點,回到實驗室的效率反而會更高。我非常喜歡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句話: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科學研究其實正是如此,你費了大把力氣,可能什麼也發現不了;有的猜想可能一輩子都驗證不了;也有可能像我剛剛講的那樣,努力了半天,結果被別人捷足先登了,但是探索和努力的過程本身,已經是科學帶來的最大樂趣.
我想說的是,從容不迫的環境,其實是更加重要的。現在中國的學生,真的很辛苦,但是辛苦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應該把求知變成了解難題、考高分,上好學校也不應該僅僅為了以後能夠找一個好工作。這種外在的、功利的氛圍,會讓青少年變得越來越現實,難以靜下心去鑽研。
有一次,我到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大峽谷去旅行,在當地鄉村碰到一位80多歲、坐輪椅的老太太。她瞭解到我是從事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的時候,脫口而出:“我知道你的研究工作,我讀過你們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我盡力了,但是沒看懂。”一個坐輪椅的老太太,可能生活都無法自理,但仍然保持著對科學的興趣,這樣一種文化氛圍真是滋生大師、滋生深層次發現的極好土壤。
說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科學或教育的價值,其實早在將近100年前梁啟超先生就已經告訴我們了。他說,為什麼要上大學?他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那麼我們現在來看,其實科學正是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最好方法。
以上我講的是科學對於個人的價值。接下來,我想談一談科學對於社會的價值。大家也許會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早就知道的。但我想說的是,科學對於社會的價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觀念的變革上。
大家知道,人類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始於近代,大約是在16世紀。那麼近代以前的漫長歲月裡,為什麼發展這麼緩慢呢?雖然這涉及到多個因素,但觀念的束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面對自然界不敢甚至不願去探究其背後的根源,反而認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以來的科學發現逐漸改變了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頓發表了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將一切力學規律都統一為一個簡單的公式F=ma,再結合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忽然發現,原來神聖星辰的執行,居然都是可以計算的!觀念的改變帶來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直接導致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產業變革,而英國在這次變革中成為了世界的頭號強國。
後來到了19世紀,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效應等的基礎上,麥克斯維爾在1864年建立了電動力學,將一切光、電、磁的現象都統一為一個方程組。至此,人們能夠親身體會到的絕大多數現象都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科學終於戰勝了迷信,而隨之而來的,是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產業變革,德國和美國在這次變革中相繼成為世界強國。
那麼,經典物理學已經如此的成功了,是不是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釋了呢?其實經典物理學自身就蘊含著一個巨大的哲學困境,只要學習了高中物理就可以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思考過。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只要確定了粒子的初始狀態,按照力學的方程一算,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則上都是可以精確預言的。那麼,構成世界甚至人類本身的原子、分子,它們在未來的運動狀態,是否也是早已預知的呢?一切事件,包括今天的典禮,都是在宇宙大時就已經確定好的嗎?這種觀念上的衝擊顯然是巨大的:原來就算科學已經如此發達,人們努力了半天,結果還是回到宿命論。所以當時就有幾位科學家自殺了,說我不相信宿命,我今天就要自己決定一下命運。當然,後來的科學發現表明,其實他們完全沒必要自殺,人一定擁有主觀能動性,如同霍金所說: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在過馬路時也會左右看,以免被車撞到。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機械決定論?這還要歸功於量子力學。在日常生活中,一隻貓要麼是“活”,要麼是“死”,只能是這兩種狀態之一。而在在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世界裡,這隻貓不僅可以處於“活”或“死”兩種狀態之一,還可以同時處於“活”和“死”的疊加狀態。量子疊加告訴我們,一隻貓到底是“活”還是“死”原理上無法預先得知,而是依賴於通過何種方式去觀察它。更確切地說,量子客體的狀態會被測量所影響,因此量子力學立即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觀念:觀測者的行為可以影響體系的演化!這種更加積極的觀念,終於使人們意識到,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完全不同於經典物體,人們大可不必糾結於是否是決定論了;而對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規律的深入認識,最終催生了現代資訊科技,導致了第三次產業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抓住了機會成為了工業強國。
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三次產業變革,我銘家都沒有佔到先機。我1996年在中國科大理論物理專業碩士畢業,在系統地學習了量子力學的理論之後,非常希望能夠在實驗上加以驗證。但在當時,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基礎比較薄弱,尤其在實驗條件上相比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所以我選擇了出國留學。
我在德國工作時,我家樓下有個賣菜的鋪子,大概只有二十幾個平米。平時,我們買菜做飯都很方便,但是有一天忽然發現那個店鋪關了門,告示上寫著店主去旅遊度假三週。在中國,我們印象中的菜農,應該數著每天勞碌奔波的辛苦生活,但就是這樣一個很普通的德國菜農,他每年卻可以兩次雷打不動去度假,我覺得這就是因為,在德國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真正地惠及大眾了。所以我就想著,一定要把科學技術搞好,有一天能讓我銘家的所有勞動者,也過上這樣的生活。
很幸運,我回國開展工作時,正趕上了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工作的推進,國家對量子資訊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也可以有較大強度的支援;我們也不負所托,終於在量子通訊領域實現了國際領先。最近大家也一定很關注,美國在限制對我國的晶片出口,影響很大。回過頭來看我們在量子通訊領域的發展歷程,之所以能夠做到領先,是因為在整個領域起步的階段、暫時還看不到實用價值的階段,我們就趕上了世界的先進水平,一步步積累下來,到今天量子通訊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如果別人再想要限制我們,就很難了。
但是,我們也決不可以一直樂觀下去。美國作為當今最發達的科技強國,有一套非常完備的促進創新的體制,尤其是經濟金融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就拿我們這個領域來說,企業的參與程度其實也非常高。像谷歌、IBM、微軟、Intel這些巨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量子計算研發。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實現還比較遙遠,我估計也許需要20到30年。這樣一來,我國的金融界和企業界對量子計算的熱情,就大不如美國。我國現在的形勢其實是很嚴峻的,因為在西方,資本一旦介入前沿研究,對創新活力的釋放要遠遠超過我們這樣主要依靠國家經費支援的模式。幾年前,我打算將一位在美國留學的校友引進回來,開展超導量子計算的研發。本來一切都談妥了,到了最後時刻他接到了谷歌的錄用通知,年薪是我們能為他提供薪水的近7倍。所以在這裡我特別呼籲,在座的諸位,今後都有可能成為國家經濟金融領域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抑或是成功的商界精英;雖然大家並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但通過經濟金融的手段對科學進行支援,特別是對基礎科學,於國於民都將是長期的福祉。
最後,我願意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普頓的一句話:“科學賜予人類的最大禮物,是相信真理的力量。”大家之中,有的即將走出校園,面對更加精彩也更加複雜的社會,也有的將繼續深造。願這種力量能為大家帶來樂觀的心態、堅持的毅力,還有敏銳的眼光。再次祝賀大家順利完成學業,邁向更加寬廣的天地!
清華教授在畢業典禮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