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下冊認識跨省區域複習提綱
第八章 認識跨省區域
第一節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 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範圍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
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一般為山區,並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③黃土結構疏鬆,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3、容易發生沙土流失的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
地表坡度大。
黃土高原人地關係惡性迴圈:
生態建設措施:①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
理水土流失;
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
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 長江沿岸地帶
一、地理位置和範圍
地理位置: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
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範圍內。大部分位於北緯25°——35°之間,長江干流橫貫東西,內河航運發達,本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海洋運輸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
件好;
③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④自然資源豐富。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1、紐帶作用:
①西部地區可以藉助江海連運,進入國際市場;
②沿江地帶從東到西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商業中心連線起來,成為溝通東西部商貿的紐帶;
③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推進的通道;
④沿江地帶是東部技術、資訊向中西部傳遞,轉移的通道。 2、輻射作用:
①長江沿江地帶兼有沿江和沿海雙重優勢,本區東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對外的前沿陣地,便於參加國際大迴圈,又可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線、京滬線、滬杭線、京廣線、成榆線等多條鐵路幹線、公路幹線聯結國內其它地區,發揮其強大的輻射作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②沿江地帶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炎水資源豐富,熱量較為充裕,水熱同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國我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
③通過眾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實現東西結合、優勢互補,促進內陸開發和全國經濟增長。
3、①長江沿江地帶輻射的基礎與條件——農業和工業基礎雄厚,其高新技術及相關產
業的開發水準在國內居領先地位,水陸交通便利;
②長江地帶輻射的動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和相關的產業; ③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方向——由本地向南北輻射;
④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意義——以長江沿岸地帶的經濟技術優勢,使我國南北經濟
融為一體,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1、長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斷髮展的生命線。
2、依託長江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在長江沿江地帶己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以及以它們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區。
3、這些特大城市是本區域內的濟經、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內外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四大工業基地:
①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②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③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 ④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基地。 2、四大“工業走廊”雛形:
①鋼鐵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
②汽車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重慶***嘉陵、銀鋼***等汽車摩托基地;③石油化工;④輕紡。
3、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之間的協作: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
五、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長江中下游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綿地區;長江沿岸環境汙染日益嚴重。 2、防治措施:
①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坡度在25°的嚴禁開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專案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佔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採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汙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汙染源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標。
八年級地理下冊認識省內區域複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