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飲食的當代散文欣賞
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中國飯好吃,外國人愛吃也是不爭的事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飲食的當代散文,供大家欣賞。
:漫話飲食
在人類生活中,吃,是馬虎不得的。古語日:“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嘛。
可是,現在有些人對吃喝,不僅越來越講究,而且越來越排場、越侈糜了。他們逢年過節要吃喝,親友聚會要吃喝,生日祝壽要吃喝,還有孩子滿月、考取大學、找到工作、評上職稱、提拔職務、摸獎中彩……只要找得到由頭,就逮住機會非吃不可,以致迎來送往,你請我吃,我請你吃,迴圈往復,吃不勝吃。吃得胃痛腹脹,血壓升高,喝得頭重腳輕,眼花舌硬,失態誤事。有人說:“這是私款家宴,自個兒掏腰包,無可非議。”可我以為,錢應當勻著花,比如買書、訂報、購房、旅遊、智力投資等等,花錢的地方多著呢,何必在吃喝上大手大腳、講排場、比闊氣呢!
其實,食物之於人尤如油之於燈,油太少,燈就不亮,油太多,往往燈火反而會熄滅。過度的飲食有傷身體。古人說,“嬰兒常病,傷於飽也。” “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傷”。“口腹不節,孜病之由”。 “爽口物多終作疾。”凡是沉溺於口腹之樂、飲食過度的人,大都有傷身體。 ,
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幸福,請注意節制飲食,不貪吃,少赴宴,多運動。這樣,既減少浪費,又強身益壽,與國與民與己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最近,中國營養學會向全國推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食物要多種多樣,以穀類為主,粗細搭配。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同時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要保持食量與體力活動、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保持適宜體重。要養成吃清淡少鹽膳食的習慣。飲食還要注意清潔衛生,嚴把病從口入關,不吃發黴變質的食物。按照以上幾條膳食原則,養成定時定量、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有益於提高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有利於防病健身,延年益壽。 文
:飲食
老孔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孟曰:“食色性也。”的確,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無食無性,人類就無法生息繁衍。而食又是性的基礎,食之不飽,如何論性?所以又有一說:“民以食為天”、“溫飽思淫慾”。人類在從猿進化成原始人之前,只以採集野生植物和捕捉野獸為食,過著“活剝生吞,茹毛飲血”的生活。後來發現了火,才學會了“烹”,又發現了鹽,才學“調”,烹調的發明,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從單一的熟食逐漸地對味道和形式引起了重視,從而不斷改進烹調的方法。在我國的夏、商、週三代,總結出了春多馥、夏多苦、秋冬多辣的規律;到了戰國,在火候與調味上又有了相當的研究,總結出了急火,旺火,慢火必須正確運用,酸、甜、苦、辣心須適當調和才能達到美味的目的;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烹調技術又有了質的飛躍,對食物的老、嫩、酥、色、香、味更有了諸多的考究,並有專門的飲食書籍;到了清朝,我國的飲食文化似乎已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其中的“滿漢全席”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
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隆。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食物的功能由最初的裹腹漸趨衍化到形式上奢侈。相傳光緒皇帝日常的膳食中必有一道菜叫清湯豆芽,湯的製法不必細表,光是這豆芽的加工就繁複無比:每一根豆芽都必須經過細緻地篩揀,以確保其長短粗細大體一致,然後沸水燙焯,再用銀針通其根莖使其中空,最後填入肉糜,一根豆芽的才算初步加工完成。不說經過這一翻後折騰後的豆芽其營養價值如何,光其所受到的蹂躪,足以使這棵未見過陽光的植物對這個世界充滿了餘悸。
如果說光緒皇帝的豆芽死得有些糊塗,那慈禧太后的豬就有些死不瞑目了。據說慈禧為了能青春永駐,益壽延年,聽從太醫的指導,用補藥和梗米精心餵養了一批小豬,待其舒舒服服地長到一定斤數時,便用繩子拴住脖頸系在木樁上,使一小太監持檀木板奮力拍打其脊背,豬受疼不過只能繞著柱子嚎叫狂奔,直至聲嘶力竭,萎頓倒地,然板子依然不離左右,待到痛處紅而紫,紫而黑時,方迅速將脊肉剜下烹煮。按太醫的說法此時豬所有的營養與生命的精華因護痛的緣故都已凝聚在這塊肉上,食之對身體大有裨益。從鮮活的動物身上取肉食用,並非慈禧獨創,應該說她只是比較溫和的借鑑傳統的虐食方法而已。《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則虐食故事聽來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屠者許方,……其屠驢先鑿地為塹,置板其上,穴板四角為四孔,陷驢足其中。有買肉者,隨所買多少,以壺注沸湯,沃驢身使毛脫肉熟,乃刳而取之。雲必如是始脆美。
越一兩日,肉盡乃死。當未死時,箍其口不能作聲,目光怒突,炯炯如兩炬,慘不可視,而許恬然不介意。”好一個口不能聲,目光怒突,炯炯如炬!紀昀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閱微草堂筆記》搜輯了當時代前後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類的鄉野怪譚,或則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他紀錄這則虐食故事的初衷我們無從猜測,可若是他還聽聞諸如“風乾雞”、“活烤鵝掌”、“三吱兒”、“生吃猴頭”、“九尺鵝腸”的虐食慘狀,他會不會再盡力搜輯一則虐食者因果報應的故事增添其中呢?虎豹豺狼獵食,人們謂之殘忍血腥,卻不知它們僅求苟存;人類虐食動物,不為裹腹,卻是為滿足了畸形的心態。若某一天,輪到動物們站到食物鏈的頂層,磨刀霍霍高歌“我為刀殂人為魚肉”時,人類又是否來得及哀號?也許,沒有人能等到那一天。
:美食
食物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大多數而言,怕僅僅只是之食,飽腹之物罷了!從快餐店點個餐,匆匆數口下腹,便忙其餘之事去了。而食物中的美,卻是越少有人體會得到了。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是小學課文描寫北大荒的一句話。我總記得,扒開草叢後的水泡子,波光粼粼的竟是擠挨著的魚。這時候僅僅用手,便能拾滿一籃子的魚。魚、袍子、野雞,這都是食物,而僅僅是棒打,瓢舀這些獲取食物的過程,便能給予我們十足的美感。當然上述的魚、袍子是自然直接給予我們的恩賜,真正食物的獲取還是得依靠我們辛勤的勞動。在都勻工作的日子裡,常遠遠看見帶著斗笠的農人,在百米餘高的半山腰耕種勞作。山是種滿著李子樹,桃樹的。那時真是花開時節,白的李紅的桃,把整個山粉成一片桃李滿天下。想象一下身在其中的味道吧。清晨時分,在微涼清新的空氣中,從家中荷鋤走來,沿途滿是青山綠水,桃紅李白。於桃花樹下,在黑色的泥土中揮動鋤頭,翻開的泥土裡泛著特有的清香,與花香混合在一起,雖累,卻人心曠神怡。當汗水已滴落在泥土中足夠,背靠著桃花樹坐下,看著遠方玉帶蜿蜒、青山巍峨,聽著風聲鳥鳴,聞著泥土與花香。這難道不是一種絕佳的美的享受嗎?且在不久之後金燦的八月,當稻穀滿了倉,果實盈了筐。收穫的喜悅與滿足,這又是一層美的享受。當然真正的耕種勞作是沒有文字這般的詩情畫意的。但與我們的單調乏味工作相比,在土地裡耕種勞作,怕是要美了十二分罷!
當獲得了食材,雖然食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生吃,但絕大多數,還得經過廚師的一雙妙手來蒸煮炸炒之。美食的品嚐固然是一種美,但從食材到美食的過程,也是有著另一種美的。中國地大物博,中國菜也相應的品種繁多。假若你精力無限,簡直可以每天做菜不重樣,每天的廚房生活都是新奇而快樂的。中國菜的多樣性,也造就了廚藝的多樣。單從小麥這一主食,細磨成粉,加水揉和成麵糰。揉和好的麵糰已極富勁道而延展性。拉,可以把小團面拉成細而長的麵條,技藝高超的拉麵大師甚至能拉出數百萬條。包,掐一小段麵糰壓扁,把肉菜包裹其中,便成了一個個包子餃子。壓圓便是餅,砌方就是饅頭。然後用水煮、蒸汽,有油炸,用火烤。一樣樣美食便新鮮出爐了。武藝有十八種,而廚藝怕是一百零八中也遠遠不止。無論是身處其中製作美食,或是置身事外觀賞過程,都是美的。現在很多人把廚師看出一份三流的職業,連聖人孔子都有過君子遠庖廚的警語。但學過生物學的都知道,人之所以能成猿人進化成人,吃熟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而第一個用火烤熟食物的,不就是廚師嗎!而作為一個依賴食物存活的人,當真應該掌握幾門廚藝!當品嚐自己親手製作的美食,當中的成就感實在無與倫比。
當美食製作完成,剩下的任務便是吃了。美食講究個色香味俱全。而怎樣才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了?用昂貴稀有的食材,通過大師精湛的廚藝精心製作,由這所成就的食物當然色香味俱全。但美味便只能這般定義?我覺不然。當我們獲取了食材,在這食材中,實則已包含了陽光、泥土、綠水,甚至鳥鳴花香等一切有關於自然的因素,以及農人辛勤的勞動成分。每一種食材都是不同的,每一種都有其獨到的自然風味。我們的廚師,只要把食材本身的美體現了出來,這便是美味的。在味道中,還有一種尤為特別的存在,那是有關記憶的。那是有關於家鄉,有關於母親的,有關於一切美好的東西。當遊子的味蕾一旦接觸到這種味道,所得的感動將勝過人間一切山珍海味。
美食有著這般的美,但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我們對食物的美越見漠視了。其中的緣由,分工是根本。當分工出現在人類社會,雖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但從此讓絕大多數人與自然隔絕開來。我們離開了土地,陽光,清風,綠水,花鳥樹木,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狹小的車間或辦公室,每天進行單一重複的勞作,獲取生活的資本。因分工,我們脫離了自然,再無法感受到土地陽光花鳥樹木的自然之美,而對食物蘊含的自然之美無視。因分工,我們脫離了土地,從此失去了與食物獲取之間的直接聯絡,不再珍惜每一顆蔬菜糧食。因分工,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廚房,無法在體會到美食製作中的期待,完成後的成就。因分工,我們每日行色匆匆,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食物,也吝嗇十分鐘去細細品嚐。
其實,在某種意義上,美食是與生活是等同的。我們對與美食的漠視,恰如我們對生活美的淡忘。社會已至此,要求其再返回過去,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之事。從現在起,親近自然,熱愛每一刻糧食與蔬菜。熱愛美食,熱愛生活吧! 文
最新關於春天的散文推薦